西方制造的垃圾到底去哪了?

参考消息网4月9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3月20日刊登题为《你回收利用的东西到底去哪了》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作为一名有环保意识的公民,你会把一次性塑料瓶放进回收箱。在这以后,它会怎样?如果想过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认为它多半就在不远处的某个设施被回收了。然而,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回收箱只是这只塑料瓶漫长旅程的起点,它的终点在地球的另一端。在那里,它将被清洗、烘干、按材料分类、变成颗粒,然后重新制成更轻薄的东西,比如包装材料——这是最好的情况。

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胜利。如果是包装材料本身被丢弃的情况,它很可能会变成一种肮脏的燃料,用于生产水泥或者其他东西。或者,它可能一路抵达亚洲或非洲,破坏风景、堵塞河流、进入海洋、被海洋生物吞食——甚至可能通过全球鱼类贸易,重新回到你的家中,进入你的身体。这是回收,却并非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种回收。

存在大量关于回收的杜撰,这并非秘密。但是,记者亚历山大·克拉普的著作引人入胜(即使并不完全令人愉快)。他追踪垃圾的足迹,前往世界一些最令人不快的地方,记录消费的影响:在印度尼西亚的村庄,来自西方的塑料垃圾堆积如山;在土耳其的拆船厂,工人们用工具手工拆解美国游轮的有毒船体;在加纳一个恶臭的贫民窟,移民从富裕世界丢弃的电脑和手机中提取贵金属。

《垃圾战争》还包含一些令人震惊但被遗忘的故事,比如1986年载有费城垃圾焚烧厂一季灰烬的“希安海”号驶向巴哈马的故事。这艘船及其有毒货物被拒绝入境,迫使船员寻找替代的倾倒地点。“希安海”号被所有可能的港口拒绝,历经27个月后抵达亚洲,这时船舱已经清空。船长多年后承认,将这些灰烬倒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克拉普的目的不仅是展示自己丰富的报道技巧,更是追溯一种有争议的全球化形式,即全球垃圾贸易的增长。随着西方国家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法规,处理垃圾的任务落到较为贫穷的国家身上。以表面讲究环保的欧盟为例:2021年,欧盟产生了1600万吨塑料垃圾,但只有不到一半在其境内回收。

不乏一些垃圾出口用意良好并受到欢迎。但是,有太多交易具有剥削性甚至欺骗性。

1992年生效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涉及有害废弃物的运输,但留下许多漏洞。自那以后,穷国一直在努力阻止这股洪流。2017年,中国禁止进口塑料垃圾:中国此前接收全球一半的塑料垃圾用于回收。于是,大部分垃圾转运到东南亚。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关切,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今年也实施类似禁令。如果这些禁令得到执行,垃圾将流向其他地方,比如马来西亚。

该怎么办?眼下,人类每年都制造出相当于自身重量的塑料,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在用数百页篇幅描述问题后,克拉普并没有给出多少答案。他建议让富国公司对“最终如何处理他们坚持过度生产的东西”承担经济责任。他把矛头指向全球化、薄弱的国际合作和西方的过度生产。

这有问题。首先,西方收紧法规只会让各国更可能找到涉及穷国的变通办法。在长期联盟受到考验的当下,全球行动也可能成功无望。随着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削弱环境保护署,认为美国会采取措施防止垃圾出口或者要求公司为全球环境作更大贡献并不现实。

让美国人减少浪费,这没问题。但是,要让数亿刚刚脱贫,刚开始消费的亚洲人这么做,那可是另一回事。西方花了几百年教育东方什么对他们有利。“别像我们一样”:这句话不管用意多好,听起来都一样刺耳。(编译/赵菲菲)

《垃圾战争》一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