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宇树牵手!「越野车+机器狗」画风清奇!是噱头还是刚需?

日前,长城汽车与宇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合作协议中提到,双方将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四足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本体软硬件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空间等。长城汽车提到 " 车 + 机器人 " 的场景概念,和宇树科技的首期合作将会围绕 " 越野车 + 机器狗 " 应用,探索装备运输、探险陪伴等场景。

(图片来自坦克 SUV)

在具身智能技术成熟后,AI 机器人加速应用。在人形机器人纷纷进厂打螺丝时,特斯拉、小鹏、比亚迪等头部车企都在布局人形机器人,并尝试用机器人拓宽汽车的场景边界。

那么,汽车 + 机器人的玩法,会成为智能汽车市场的新潮流吗?

还是先来说说汽车 + 机器人的第一部分——制造吧。

具身智能毫无疑问是当下车企最为热议的一个话题,人形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爆发,诞生了宇树科技、智元、魔法原子、星动纪元等机器人公司,小鹏、理想、广汽、奇瑞等汽车厂商,也借助其在 AI 领域和制造上的积累,先后进入机器人赛道。

实际上,机器人很早就进入汽车工厂 " 搬砖 " 了,只不过大部分机器人都被设计成更高效率的多关节机械臂形态,而非人形。大概在 2024 年才有车企将人形机器人用于生产,比如奔驰宣布在产线上部署由 Apptronik 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身高 173 厘米,重 73 千克),用于搬运、零配件装配等繁重的低技能劳动。

还记得 2025 春节前,由追觅科技孵化的机器人公司魔法原子公布了一段视频,内容就是其人形机器人 MagicBot 进厂打工,开启了多项作业训练,也是物料搬运、零件取放等十分基本的工作内容。

(图片来自魔法原子)

宇树科技机器人 H1 在 2025 春晚上演的扭秧歌圈粉无数,狠狠地秀了一波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准确性是人形机器人 " 类人 " 的核心,目的就是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一样适应多种工作。

有了这些热度,车企找上宇树科技合作,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了。长城汽车对 AI 技术其实具备一定的敏感度,2023 年 10 月,长城汽车宣布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长城企业知识打造了自己的通用知识大脑,用于研发、售后等环节。

这次合作,可以看作是两家的一次资源整合,宇树科技发挥机器人方面的技术优势,长城拿出知识体系作为软件进行结合,可能就是让机器人拥有 " 知识 ",更好地融入生产线等场景。

(图片来自宇树科技)

愿景是美好的,但要想人形机器人进厂 " 搬砖 ",小通认为现在还为时过早。

的确,机器人在耐力和力量方面颇具优势,只要有电就能 24 小时工作,单次也能搬运更重的东西,多机协作还更强。

但前面也说了,人形机器人想要真正替代人类完成重复的低技能劳动,需要接近人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很显然,目前人形机器人还远远未达到这样的水平,工作也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 " 上岗 "。

即便是车企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其用途更多是家庭服务、安防巡检、汽车后市场等,并非完全针对汽车生产,目前也是一种 " 打下手 " 的角色。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螺丝是噱头还是有必要?这个问题只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回答,但不难发现,车企其实在有意让机器人参与进来,无论是发布会找来几个机器人和新车同框,还是渗透到生产、研发中,可能都透露出了一种新的趋势。

从用户角度出发,机器人的角色现阶段不会有太多变化,还是一个辅助的角色。

相比让机器人进厂打工," 车 + 机器人 " 的场景理念更让小通好奇。毕竟在长城汽车之前,比亚迪还打造了一套 " 汽车 + 无人机 " 的灵鸢无人机系统。

更早前的,蔚来汽车里的 NOMI 机器人,在小通看来也算是一种汽车与陪伴机器人的融合,尽管这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

无人机和汽车融合,目前主要用于跟车拍摄,在比亚迪想象中的未来,无人机可能是汽车的 " 上帝之眼 ",能到前方探测路况,也能在地库帮用户找车位。在小通的理解,这种 " 车 + 其它 " 的模式,本质上是场景边界的拓宽。

毕竟汽车本身能做到的事情、去到的地方有限,在某些场景里,的确需要一个用于接力的工具。

基于 " 越野车 + 机器狗 " 延伸出的户外使用场景,日后大概率不会成为人均标配的需求,不过对于一些 " 越野老炮 " 来说,长城汽车的场景概念算不上是纯噱头。

装备运输正好符合户外出行和露营群体的想法,越野车开不进去的地方,就用机器狗运输装备,避免了无意义的人力浪费。

AI 时代,家庭有家庭陪伴机器人,户外也能有专属的探索陪伴机器人,以机器狗为代表的四足机器人通过性更强,宇树曾经还给机器狗加装了四个驱动轮,翻跟斗、翻山越岭这些都变得更加轻松。

替用户探路,或者是成为用户独身探索时的一个照应,机器人背后的陪伴 / 辅助价值是可以看见的。而且从首期合作的概念来看,长城结合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给未来的户外智能提供了一个能落地的想法。

之所以说这种方案大概率不会成为人均标配,小通总结了三个原因:

第一,机器人产品还没实现大规模普及,一套解决方案的价格比较高。以比亚迪灵鸢无人机系统为例,选装都要 16000 元,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会考虑的。

第二,真越野、硬核户外探险的需求还很小,多数越野车群体只追求轻度的越野和户外露营,缺少装备运输或探索陪伴的需求," 越野车 + 机器狗 " 的方案更适合一些经常开进无人区,又或者是从事野外救援的群体。

第三,新概念往往会和不成熟挂钩,解决方案成本高,体验不一定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小通承认新方案的创新,但早期一定是针对有条件、有尝鲜兴趣的用户推出。

" 越野车 + 机器狗 " 的意义尚且不能 " 盖棺定论 ",AI 给汽车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整车智能、驾驶智能到现在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汽车厂商搞新概念不能以 " 没活硬整 " 来统一概括,在汽车智能已经很成熟完善的情况下,总要找点新的发展方向,场景边界的拓宽和探索则成为了一种必然。

机器人在汽车领域已经不陌生了,甚至可以说,汽车也是机器人的一种。

不同于 " 一个萝卜一个坑 " 的专用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具备仿生形态和通用能力的机器人,还在处于探索的阶段,要解决的是 " 怎么用 " 和 " 能不能让大家都用 " 的问题。进厂打螺丝也好,上春晚扭秧歌也罢,仿生机器人也需要思考 " 就业难题 ",总之这些场景肯定不是它们的全部。

长城汽车和宇树机器人的结合也只能说是画了个饼,抛开落地不谈,车企和机器人公司的合作,小通认为就像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机器人公司相当于 " 学校 ",车企相当于 " 企业 ",而机器人就是 " 学生 "。

但说到底," 越野车 + 机器狗 " 的模式只是长城汽车构思出来的一种机器人的 " 就业方向 ",是不是噱头,关键还要看市场认不认可,能否变为用车群体的一种刚需,显然还要做很多的功课。更何况,现阶段的仿生机器人技术,还有许多上升空间。

当然,仿生机器人看似还不实用,并不是长城汽车或宇树科技单方面的问题,放眼整个行业,无论是 AI 还是仿生机器人,就没有哪款能够拍着胸脯说能够取代人类或大规模投入商用。

我们也可以期待一下企业的想象空间,看看行业能够怎么为仿生机器人安排一条 " 就业道路 ",要是能够人人都用得上,那就更好了。

总之就是,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