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看发展 | 甘肃玉门:法治护航企业“轻装快跑”
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志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甘肃省玉门市以“三个三”创新举措为抓手,从审批提速、执法规范到服务升级,打出法治化营商环境“组合拳”,让市场主体既感受法治的刚性力度,更体验惠企便民的暖心温度。
审批做“减法”
“早上提交材料,中午就拿到施工许可证!”玉门市新市区供排水管网改造项目负责人施先生对审批效率连连称赞。这背后是玉门市刀刃向内的改革: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将材料、流程、表单“三统一”,取消209项证明、减少891项材料,审批时限压减95.5%。企业办事从“多头跑”变为“一窗办”,容缺审批、并联办理等机制,让项目开工“零等待”。
服务加“精度”
如何让企业轻装上阵?玉门市司法局推动律所与企业“一对一”结对,开展“法治体检”,2024年累计走访企业199家,解决诉求121条。从合同审查到融资风险,法律顾问为企业“把脉开方”;针对产业链需求,推出“商事调解绿色通道”“行政复议容缺办”等机制,涉企纠纷案结事了率超90%。在东镇建化园区,企业从注册到纠纷调解均可“一站式”解决,律师常驻值班,法治服务贯穿发展全周期。
执法重“规范”
“现在执法更透明,我们心里更有底。”某企业负责人坦言道。执法不是“找麻烦”,而是“促发展”,玉门市严把执法“三道关”,编制3952项执法清单,明确权力边界;931名执法人员全员培训,执法手册“一本通”;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无事不扰”监管,根据企业信用动态调整抽查频次。14876份执法案卷“全面体检”,倒逼执法提质增效。
制度破“壁垒”
为破除政策“玻璃门”,玉门市将合法性审查作为关键一环。61份招商引资合同、50件涉企政策文件逐一“过筛”,清理不合规条款,从源头杜绝“打架政策”。同时,建立涉企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机制,确保政策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为外来投资者营造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
从“减证便民”到“执法有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玉门市以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换来市场活力的蓬勃迸发。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玉门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3%,法治正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