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航天员回家路的80后90后“她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下午,红白伞花再次在空中绽放,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载着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位航天员安全回家。
“很激动”“很自豪”“动力更足了、信心更强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的背后,有一支由80后、90后姑娘组成的回收“娘子军”,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8所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研制团队中的“主力队员”,潜心守护航天员太空回家的最后一段旅程。
“对生命负责”
“成功着陆!”
设计师包进进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飞控中心的监控屏幕,激动地说:“大伞给力,这颗心总算放下了。”
“测试数据正常!”发射场技术厂房里,神舟飞船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舱组合体矗立在中央,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本来就不足百斤的包进进看起来更加瘦小。
每当回收着陆分系统产品测试进入发射前的关键阶段,作为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的她,不仅要每天扑在测试现场,确认大量测试数据,还要利用测试间隙和休息时间赶写各种报告材料,把产品的状态和关键数据梳理清楚,复查到位。
“数据是判断产品状态的主要依据。”包进进告诉记者,“每一个数据都是鲜活的,每一个数据都不允许出差错”。
“航天员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得对生命负责。”她说,“越是成熟的型号越要谨慎,别人干分系统总体的时候,一切都顺利,不能坏在我身上。”
“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
晾伞大厅里,一顶红白相间的伞衣高高地挂在中间,这是试验飞行回来的“功勋伞”,穿着白大褂的设计师隋蓉正和检验、加工人员一起给降落伞做“体检”。
“每一顶经过飞行试验的降落伞都是宝贵的财富。”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读高中时,她看到电视上乘坐神舟五号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航天英雄,那时就在心里埋下了航天报国的种子。读大学时她报考了相关专业,如今负责神舟十九号降落伞子系统研制工作,每次飞船返回时心情依然激动,但更多的还是紧张。
对“载人航天就是人命关天”的体会也更加深刻,尤其在飞船马上要启动返回的时候,心情的紧张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但随着飞船在下降过程中逐级开伞,每一环节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的时候,就会慢慢变得踏实,等到飞船成功返回落地后,紧张的感觉瞬间就没有了,剩下的就是骄傲、自豪和更加自信了。
“每一个设计师都把她的产品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这句话用来形容初为人母的隋蓉再合适不过。
作为设计师,降落伞产品加工过程中,她一有时间就去加工中心确认产品状态,与加工人员交流加工问题;验收检验时,她和检验人员一起分析产品性能,事无巨细;包伞前,她一遍又一遍地清点产品配套,生怕有一丝疏漏……
“设计师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画图纸,还要懂工艺,懂加工。”她说。
“用心缝好每一针”
护航神舟十九号的主伞面积达1200平方米,由1900多块伞衣拼接而成,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大小,拉直长度近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帆伞,更是护佑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安全保障。
一顶降落伞的加工,是神舟飞船研制过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由一群年轻睿智的“女团”完成,其中有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女匠——付春慧,她多次承接缝纫技术难度大的技术型工作,现已是降落伞加工的技术骨干,“用心缝好每一针”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付春慧最早接触航天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神舟七号,她自己也是热血沸腾,但当时没想过会从事这份工作,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毕业之后来到508所,先是观摩老师傅们制作的神舟大伞,到现在她也能制作这么大的伞了,“很自豪”。
“我相信我们的团队,我们的伞经过了多道程序确保质量完好,我有信心。现在有点小激动,航天员用我制作的伞安全回来了。”付春慧说。
没有一种成功是不用付出的。“只有勤学多问,才能摆脱师傅说一步、徒弟做一步的被动工作状态。”每次有新的任务分配给她,在缝纫之前,她总是先查阅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不懂的地方赶紧请教专家。
神舟飞船降落伞产品加工要求极高,而怎样在有限的空间里保证1200平方米主伞所有尺寸一致是最让团队头疼的难点。付春慧在缝纫机上操作,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不同的缝纫方法……最终,保证了96根径向带加工后的线迹松紧度一致,确保了每一根长度一致。
“因为成功,只能成功”
2003年看到神舟五号返回,想成为航天员的90后姑娘孙嘉璘机缘巧合成为降落伞设计师,负责神舟十九号降落伞设计。她创新地制作了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
“还在加班?”“对照完这次包装记录照片就撤。”经常到了晚上十点,她的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时不时传出哒哒的鼠标键盘声。
孙嘉璘坐在电脑前,一张屏幕是这次降落伞包装过程记录照片,另一张屏幕上赫然是作为参照的降落伞包装过程质量控制电子图册。
“看到神舟十九号成功返回,很激动,研制过程中,大家都投入了很多心血,我只想说成功没有偶然。”她说。
“飞船返回的时候特别紧张,心里一直祈祷着一定要一切顺利,然后会想着现在是不是该弹盖儿了,该脱减速伞了,该转垂挂了,等所有的动作都执行完了,心里才真的放松下来。”作为空投试验和总装负责人,张亚婧边看直播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她心中的航天梦,就是可以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自由地往返家园,不管到哪儿,都能平安回来。
宽敞的试验总装厂房里,阵阵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经常能看到,张亚婧手拿遥控器,聚精会神地操控着吊车,将几吨重的空投试验模型小心翼翼地起吊到预定位置。站在一旁的男同事们一脸惊讶地说道:“你还会开吊车,竟然还开得如此熟练!”张亚婧回应:“这只是试验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
张亚婧最常用来鞭策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成功,只能成功。东风场戈壁茫茫,春风中迎来回家。作为回收着陆团队中“娘子军”的一员,她愿意在最美的青春里,绽放护航回家的伞花,在最好的岁月里,演绎爱与奉献的故事。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