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老板疯了:一个月20多天,都在接待各级领导走访
国资 GP 招商,转型加速!
如果招商沦为 " 酒桌政治 ",企业会付出什么代价?
"5 日、12 日赴杭州洽谈;
13 日— 14 日赴宜春市对接文旅、化学原料药研发等项目;
19 日至宁波对接户外运动、钢铁批发等项目;
21 日对接激光电视等项目;25 日赴临海招商…… "
这份紧凑密集的行程安排,是浙江天台县投资促进中心统计的当月招商行程。
今年以来,不仅各机构投资人纷纷开启出差模式,连各地政府党政代表和招商人员都在密集飞行。从全国各地举办的投资推介会,到拜访企业、设立驻外招商联络处,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目标。特别是不少城市,党政 " 一把手 " 亲自出面,讲战略、谈合作。既有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有天台县、延吉图们市等四五线城市,都投身到了这场席卷全国超强力度的招商 " 贴身肉搏战 "。
华南某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平台负责人陈清河对作者吐槽," 整个招商团队都出去了!穿梭大半个中国,几乎每周都在出差,会谈了几十家企业和当地机构。主要就是去各大明星风投城市,找各类科技创新型企业。"
如今,招商引资,不仅是创投人的 KPI,更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连续两个多月,各类政府招商始终在路上,没有停歇,招商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 一把手 " 带队,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 2 次
"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 这已经是各地方政府的新共识。
今年两会后,全国各地一把手都在忙着 " 跨省串门 ",各地政府和产业园区都在加大马力,统筹谋划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4 月 3 日上午,吉林省延边州政协副主席、图们市委书记权大杰召开了 2025 年镇街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第一次分析会。他强调要争分夺秒拼招商,全力以赴攻项目。
四川省凉山州,为了进一步提升招商实效,成立州县联合的产业链招商小组,围绕 " 五大产业链 " 精准谋划、主动出击——制定招商信息月报、周报,各科室分产业链进行研判,筛出重点信息、重要企业提级管理,由州领导作进一步安排。1-3 月,四川省凉山州各产业链牵头部门、园区、驻外招商组、县市洽谈企业 260 余户,外出招商 85 次,确定重点对接企业 87 个,促成新签约项目 22 个,总投资额同比增长 62.06%。
还是四川省,眉山市将 " 一把手招商 " 作为项目招引的重要抓手。建立党政主要负责人 " 一线攻坚 " 招商机制,明确县(区)、园(新)区党政正职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 2 次,招商部门主要负责人驻外招商时间不少于 50%。重点围绕锂电、晶硅光伏等 13 条重点产业链,开展 " 链式招商 "。今年以来,眉山市 " 一把手 " 率队对接企业 23 家,促成 10 余家行业龙头来眉考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对 5 亿元以上重点在谈项目,实行半月一调度、台账化跟踪、节点化督办。目前,眉山全市 64 个 5 亿元以上在谈项目中 15 个 A 类项目进入签约倒计时,江苏超电等 3 个优质项目签约落地。
" 一把手 " 领衔、市区联动、园区协同,几乎成了今年全国各地政府招商特色。各专职招商机构一切围绕项目干,以龙腾虎跃之雄风吹响招商引资的集结号,掀起了 " 大干快上 " 新热潮!除此之外,今年以来,Deepseek 热潮下,也引爆各地政府对独角兽企业的进一步争夺战。就连各地省政府都在 " 科技渡劫 ",大有 " 不学 AI 就下课 " 的意味。典型如浙江,全省 30 万党政干部开展 AI 培训。
3 月 18 日,一张浙江省委党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网络专题培训的图片火遍网络。为期 4 个月的 AI 专题培训可谓声势浩大,培训对象主要是浙江省委党校学员和各市党政领导班子。每期课程将邀请一位专家学者或创新企业家授课,从通用知识、产业应用、相关政策、企业案例等几方面,深度解读 AI 相关知识及大模型使用方法,主要是帮助全省干部了解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和宏观政策。
而在浙江之外,长三角各级地方政府近期类似动作也不在少数。从讲座到培训班,形式和规模虽然不一而足,但无一不以 " 全覆盖 " 为目标,甚至还会拉上当地大型企业负责人,培训现场成了招商会。一轮面向公务员队伍的 " 人工智能培训 " 热潮似乎逐渐成形。更是有网友热评," 培训热 " 已被视作了政府部门 "AI 焦虑 " 的产物。
企业老板:一个月 20 天在做招待,每天应付走访领导

" 白天陪领导看厂房,晚上陪喝酒表忠心,但该给的优惠条款永远在‘走流程’。"
某电子信息领域快速成长企业,自 2015 年落户某县城工业园后,产值每年增长 30%,今年有望突破 1.8 亿。驶入快车道后,董事长也面临一大烦恼——来自各地的招商 " 诱惑 "。
" 明天某省领导要来,必须给个面子。"负责人表示," 办公室抽屉里放着好几个地方拟好的招商引资落户意向方案。不少地方招商干部都直接上门,开出了不少诱人的搬迁落户条件。有的提出减免加补助 5000 万元,有的开出给 28 亩土地和扶持资金 3000 万的优惠,还有的承诺可以和当地相关企业合并打包上市等。"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已从单一的政策优惠竞争,升级为制度环境、产业生态、数字治理、情感链接的复合型竞争。今天,除了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四川、江西、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引导基金设立速度明显增加,四五线城市下沉发展基本已成大势。而各地招商引资过程中," 内卷式 " 竞争愈发激烈。就连合肥,合肥国资委规划处处长陈晓明接受访问时都说过:" 确有优质企业被其他省市挖走。"
过去几年,一批企业已经倒下,稳健活下来的实力企业必然需要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生长的优质土壤。以前,一个普通企业主要考察成本、地段、行政效率等,选址可能在附近看看就能定下,但现在企业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收到几十个邀约,在返税、教育、配资、订单、户口等方方面面可以对比增值条件,这就让 " 参选 " 的各地政府和园区加剧 PK。随之也开始出现一些无效动作,比如不以落地为目的签约、会谈,接待、宣传也成了招商引资人的必备作业。看起来繁忙一片,但实际落地企业并不理想。一些企业已经出现抱怨和头疼。
某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表示,他曾到全国不少地方考察投资环境,一些地方的普惠政策印出来比一本书还厚,资金、土地、补贴等都能提供。可一旦落户,就很容易失去主动权。之前的一些承诺 " 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
所以,各地园区要顺利招商引资,不仅要解决自身的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更要向上争取更多的政策优待乃至推动顶层设计。同时,招商人员的专业化也成为各地政府的更高要求。
仍以合肥为例,安庆日报曾对合肥招商团队做过一次报道。合肥市投资促进局有一批数百人的招商团队,每个人负责研究特定的产业行业,每年有 200 多天在全国各地寻找值得投资的项目。团队专业到什么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厂时,招商人员看了厂房和设备后,直接报价:你这项目的投资额是 3800 万,这把企业负责人惊到了,因为这个项目的实际投资额是 3700 多万。可见,企业拥抱资本、拥抱政府的前提,除了顶层规划,更重要的是招商人深入的产业。
" 并购 " 成政府招商新抓手,银行加速并购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政府众多招商模式中,直接下场并购上市公司,成为近两年的主流模式之一。
广州某国企董事长陈风告诉融中," 与其无效组队去外地纯招商,不如系统梳理自己的子基金项目图谱,实现标签化,通过并购和 S 基金等工具实现盘活。此外,一些国资引导基金陆续下发 KPI,年内要在某个产业链上以上市公司为抓手,系统发力并购。招商引资,已经从过去土地招商、税收招商转为了资本招商,现在进入并购招商、产业招商时代。"
据 Wind 数据及相关上市公司公告,2024 年以来已有超过 20 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变更为地方国资,仅去年 7 月就有 10 余起此类收购案例,相对 2023 年全年才 20 家左右。特别是今年以来,科创板新增披露 34 单并购交易,其中 17 单为现金重大重组及发行股份或可转债购买资产,仅 3 个多月便达到 2024 年全年同类别交易单数。
" 有些国央企,连年亏损负债严重,加上低效的投资收益,流动性风险加大。重组逻辑下,经营效率低、急需回血的企业可以借机实现脱困。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政府已经意识到 VC/PE 的返投效果未达预期,要转变策略,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更直接高效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进一步实现招商引资。毕竟传统税收、基金招商等已经开始出现瓶颈。"某券商机构并购负责人岑清,每天都要接待至少三拨咨询上市公司并购事宜的地方国资平台负责人。
结合近一年来,包括山东、江苏、安徽等多省份裁撤地方招商部门、取消基层招商指标,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发布的多个文件纷纷指向地方招商引资的制度规范,试图打破过去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的 " 内卷式 " 招商格局,以探索建立招商公司等新招商引资模式。招商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但是需指出的是,地方国资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是一个高杠杆游戏。不少地方国资并购 A 股案例中,还会与股权转让方约定业绩承诺。
比如,2024 年 5 月,海南国资委以海控产投约 20 亿元拿下华铁应急控股权。但公司承诺 2024 年— 2026 年营业收入不低于 32 亿 /40 亿 /50 亿,且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 20 亿,其中 2024 年 2025 年净利不得低于 6 亿元、6.3 亿元。除了业绩承诺外,海控产投方还要求股东胡丹锋积极推动上市公司总部在交易完成起一年内,由杭州迁址到海南,如在前述期限内完成确有困难的,经海控产投书面同意,可予以延长或暂停迁址工作并在海南设立上市公司第二总部。
此外,目前并购交易现金支付占比高,这也约束了大宗交易发生的概率。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并购交易中,现金占比达到 75%,相比 2019 年高出 10% 左右。而在现金支付形式下,自有资金占比达到 50%~70%,并购贷款占比约 30%~50%。
" 如果是地方国资或者财政参与并购,出资额在 10 亿之内,3-5 亿比较好办,但超过这个现金额度,不仅面临资金额度约束,而且决策流程通常很长也很难。上市公司一次性能够拿出 10 亿元现金的也不多,民企更是少之又少。" 岑清解释。
今年 3 月,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对于 " 控股型 " 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 " 不应高于 60%" 放宽至 " 不应高于 80%",贷款期限 " 一般不超过七年 " 放宽至 " 一般不超过十年 ",以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 " 链主 " 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畅通资本循环,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技术水平、扩大协同效应。试点政策一经推出,包括工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全国各地银行高度响应,纷纷启动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行动计划,支持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
不过,岑清表示," 由于贷款比例提高放大了并购交易的杠杆风险,且科技企业并购涉及复杂的技术评估和市场前景预判,所以提升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能力,是试点银行的当务之急。"
无论如何,今天,地方国资整合走进 " 深水区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控股上市公司也成为各地国资更为长期和内生性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