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谈判是对的,不到三天特朗普改口必须要中国让步,我方回应

“川普”特朗普的“川”是“川剧变脸”。

“对等关税”实施将近1个月,特朗普一路神操作,让国际各界跟着一起“懵圈”,连中国也快反应不过来他的“多变”。

4月23日,特朗普刚做出承诺要对中国“大幅降低关税”,4月25日晚又改口称“让中国先让步”。

从全面征收“对等关税”,到迫于压力对部分国家“暂缓90天征收”,唯独对中方“不停反升”,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究竟是一把“利器”还是一个“笑话”?

“关税大棒”变“烫手山芋”

特朗普对中方的“步步为营”的策略“预谋已久”。

2月1日,上任美国总统10天的特朗普高调宣布对中国加征10%关税,对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大有“贸易2.0”的决心。

但不到72小时,特朗普火速改口,变为只对中方征收关税,从最初的10%关税到4月2日对等关税以来的145%。

如此看来,特朗普的目标在明确不过。

了当中方反手将对美商品关税提高到125%时,特朗普又罕见示软,4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宫承诺,将对中方“大幅度降税”,调整至50%至65%之间。

美国政府更是顺水推舟,对外表示“中美正在谈判”,但都被中方否认,而且我方连续两次辟谣表示“从未就关税问题与特朗普政府谈判”堪称打脸。

脸面挂不住的特朗普,4月25日特朗普在“空军一号”接受采访时,又再次上演“变脸秀”,一改示软态度,表明想要降低关税,必须“中方先让步”。

面对特朗普这种屡次三番的“变脸表演”,中方不足为奇,而这恰恰表现出了特朗普政府的焦虑。

特朗普表面看似是在对中方“极限施压”,实则美国经济根本扛不住对中方实施关税后的“反噬效应”。

如今的中国,不再是2018年初遭美国关税时的懵懂模样,而且近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种种制裁,反而让中国凤凰涅槃。

所以,此次面对美国的“霸权高压”,中方也不是“吃素”的,对美反击“快准狠”。

在美方将中方关税调至145%时,中方宣布对美商品关税调至125%,全面覆盖美国农产品、化工品、能源等重要领域,可以直击美国“痛点”,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发挥到极致。

中方的这种“对等加码”直接导致美方企业成本激增,摩根大通警告“全面贸易战可能让美国经济增速从预期的2.5%暴跌到0.5%。”

讽刺的是,4月12日,美国海关突然宣布对智能手机、芯片等产品实施豁免关税,这种“180度”大转弯的政策手段,无不显露美国的“慌张”。

反观中国呢?

在美国“强制打压”下,中方第一季度GDP增长5.4%,内需市场庞大,同时拓展东盟与欧盟市场,“双循环”战略有效对冲外部冲击,分散市场风险。

美国“对等关税”本意是想迫使制造业回流,但中国企业已经加速向东南亚、拉美转移产能,直接将特朗普的“诡计扼杀在摇篮里”。

面对美方对中国技术上的施压,中方也完成了自主突围,一方面对钨、稀土等关键资源进行出口管制,另一方面加大国内半导体、人工智能的研发投入,最终“受苦”的还是美国自己。

因此,在特朗普政府看来,“关税大棒”早就已经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急需破局。但是,如今的世界,已经不是美国的一言堂,不能既要又要,更不能不要就不要!

以静制动,中国的“冷处理”

中国的“冷处理”策略显然已经让特朗普陷入被动,4月23日,放出“降低关税”。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从特朗普眼见中方未接招,未过72小时特朗普又改口提出“中方先让步”来看,特朗普政府的对中方降低关税不过是一个“幌子”。

目的就是要让中方“入局”,由“主动转为被动”。

不过,中方对美方的做派早就了如指掌,怎可轻易被骗,恰如香港学者陈志武所言“他越着急喊话,越说明美国经济快撑不住了”。

特朗普的“三天改口”的剧本,本质是一场“谁先眨眼”的心理战,中国的“冷处理”看似被动,实则是以静制动,用经济韧性消耗美国的通胀压力,用技术自主打破封锁幻想。

中方驻美使馆强调:

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纠正错误,停止威胁讹诈,彻底取消所有对中方的单边关税措施。

而边说要与中方达成协议,又不断搞极限施压,这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也是行不通的。

眼下,中美之间关税战的较量远未结束,但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特朗普就像疯狂的赌徒一样,已经沦为了国际舞台上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