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大王”曹德旺:创业至今,我从未动用过哥哥的任何政治资源

身为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人生非常传奇,他白手起家创造的“福耀玻璃”,不仅市值超过千亿,手下员工数量更是接近4万人。

而鲜为人知的是,曹德旺的哥哥曹德淦也同样不是普通人,而是一直在政界发展,还曾官至福建省副省长。

尽管哥哥身居高位,但曹德旺却表示:创业至今,我从未动用过哥哥的任何政治资源。

读书不顺,经商受阻

曹德旺的父亲名叫曹河仁,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曹河仁在上海滩开设夜总会起家,这所位于外滩的夜总会,以典雅的装饰风格迅速成为社交名流的聚集,而曹河仁因为生意红火,很快便成为了巨富。

与此同时,曹河仁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投资入股由郭氏家族经营的永安百货公司。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曹家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当时曹河仁决定带着家人返回福清老家,可在坐船时,他积累的存款却不慎全部丢失。

仅仅一夜之间,这个曾经拥有夜总会和永安百货股份的家族,跌落为了赤贫阶级。

事实上,当时上海有超过数十万市民撤离,而像曹家这样因意外破产的家庭不在少数。

由于家境贫寒,曹德旺的童年充满了艰辛。每天天未破晓,年幼他就要背着竹筐钻进山里捡柴火,枯枝和落叶,这些散落在山坳的“宝贝”,是他和母亲生火做饭的唯一燃料。

这种高强度的劳作,让曹德旺在学校里上学时难以集中精神,由于经常上课分心,使得学校的老师对他很不满意,以至于老师们纷纷向学校的教导主任抱怨道:“这孩子根本没心思读书!”

为此学校的教导主任专门将曹德旺叫到操场,当着全年级学生训斥他:“你这种野孩子,还想考大学?不如早点回家放牛。”

散场后,曹德旺一个人躲进了厕所,没过多久,教导主任也走了进来,气愤的曹德旺直接不顾后果朝教导主任撒起了尿。

眼看自己闯下了这么大的祸,曹德旺被吓得差点不敢上学,自此便离开了学校。

在那个年代,个体经营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是不被政府允许的。但曹家由于太穷,因此只好铤而走险重操旧业,做起了小生意。

辍学后的曹德旺,也开始跟随父亲曹河仁做起了烟丝买卖。每天凌晨四点,父子俩就摸黑开始一天的准备工作,不仅需要将用自制的竹筛分拣烟叶,还要将晒干的烟丝用粗麻布包成小包。

准备工作完成后,他们将货物藏在竹筐底层,上面覆盖着青菜,伪装成普通菜农进入县城集市。

但这种“地下生意”充满了风险。曹德旺的父亲曹河仁在集市上做生意时,就曾遇遇工商局的突击检查,最终他被带走审查,烟丝全数没收。

即便在停业期间,曹德旺仍偷偷观察市场。他会蹲在国营烟店门口,记录顾客对不同烟丝的反应,也会在深夜帮父亲誊写账本,渐渐掌握进销存的计算方法。

这些“地下课堂”的积累,为曹德旺日后创立福耀玻璃时的精细化管理埋下伏笔。

抓准时机,果断出手

七十年代初的中国,商品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年轻的曹德旺抓住政策缝隙,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寻找商机。他先是尝试种植白木耳,这种当时被视为"高级滋补品"的菌类,市场价格很高,而且供不应求。

为了获取椴木原料,曹德旺经常上山砍伐废弃的松木,再用竹篾将木块串成“木耳床”,悬挂在通风的岩洞中培育。

更大的转机出现在1972年,当年曹德旺发现国营林场有大量滞销的树苗,而农村集体农场急需绿化树种。

于是曹德旺主动提出“代销”方案,每销售百元树苗可抽取20元佣金,从而巧妙绕开了当时严打“投机倒把”的政策红线。

三年间,曹德旺白天骑着二手自行车往返上百公里送货,晚上在煤油灯下记录各公社的销售数据。等到1975年时,曹德旺已经累计收入5万元,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1976年,曹德旺在父亲曹河仁以“年轻人要有正式工作”为理由的劝说下,进入了一家国营玻璃厂担任采购员。

这家老牌国企,因设备陈旧、管理粗放,以至于常年亏损。但曹德旺却从工厂的仓库里嗅到了商机,当他看到仓库里面堆积如山的存货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于是他便主动承包了这家工厂。

承包工厂以后,曹德旺立即提出了对工厂改革方案,不仅将原本传统手工切割改为机械加工,同时还开发出了多种规格的玻璃产品。

在曹德旺的努力下,仅仅一年以后,工厂产量突破200万片,曹德旺本人也获得了分红6万元。

到了1985年,曹德旺再次做出惊人举动,以50万元买下这家国营工厂50%的股份,而这家工厂,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福耀集团。

商场和政坛,曹氏兄弟始终是平行线

与早早辍学的曹德旺不同的是,比他年长两岁的哥哥曹德淦,从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但彼时的曹家,连糊口都成问题,可就算再难,一家人仍然坚持供他读书。

家人的期望让曹德淦更加拼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卫生学校。而在他毕业以后,更上阴差阳错逐渐走上了仕途,最终得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组织上提拔为福建省的副省长。

表面上看,曹德旺与哥哥曹德淦的发迹时间线高度重叠,因此有一些网友就怀疑,曹德旺的成功是不是少不了哥哥曹德淦的扶持?

对于这样的质疑,曹德旺多次予以否认,直言自己的成功与哥哥毫无关系:“我哥的助学金都是我背着竹篓卖烟丝攒下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古训,在曹德旺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回望中国历史,那些依赖关系网起家的商人,往往困守一隅难以突破。

而曹德旺用三十年时间证明:唯有真本事,方能走出一条通向世界舞台的道路。

商业上的竞争,终究是实力的较量。那些真正改变行业格局的企业家,从不需要靠“关系”撑腰,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参考资料:人民融媒体:2022-06-24:“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告诫他:“有福之人必先有量,福从量中求”台海网:2024-06-09:“中国首善”曹德旺,发家全靠当副省长的哥哥?面对外界的非议,他淡定回应:创业至今,没有依靠哥哥资源,更没有给别人送过一盒“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