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去了,‘强大’俄军“营级战术群”为何未能“速通”基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探索者 Author 毛豆 123

(注:本文援引自公发论文,仅用于科普,不代表本号支持其立场,望读者周知。)

在俄军中,所谓的 " 营级战术群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BTG),是组建兵力、火力强大、机动性强,有能力独立执行特定战术任务的营级部队,在局部区域冲突或准军事行动中作为快速反应力量,有效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在 2015 年的叙利亚战争中,营级战术群在执行清剿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及武装民兵时表现相当出色。

然而,在 2022 年的俄乌战争中,其作战成效却远远不符预期,这当然是有许多原因的,例如:乌东地区亲俄民族较多,战争阻力较低;出了乌东地区,在大平原地区作战时,俄军面对的乌军部队已不是 2014 年占领克里米亚时的战力,而是早已引进西方精锐武器装备的高战力部队。俄军在平原地区无论空中与地面都没有办法快速推进,有效围歼敌军地面部队主力。

而乌军将俄军引导至城镇或其外围实施决战,将俄军大纵深攻势速决的战略指导,转变为城镇近距离作战,俄军武器装备欠精良与兵员素质不佳的弱点立即暴露。战略上由攻势速决变成两军长期对峙打消耗战时,当然俄罗斯战争潜力丰厚,又有外力暗中资助,战争时间拖得越久对乌军越不利。

▲无人机视频显示,使用反坦克武器攻击俄军车队的乌军士兵

那么,如何理解 " 营级战术群 " 这一概念?

首先," 营级战术群 "(Battalion Tactical Group,BTG)并不是俄军中的新鲜事物。早在俄罗斯内战(1917-1923)的战斗编组中,就已包含突袭小组、前锋分遣队、后卫、先遣队和其他由骑兵组成的机动营,少数部队还配备坦克或装甲车,主要着重在营级部队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和集中火力,以及各营级部队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发挥更大的综合战斗力。

总的来说,营级战术群,就是以独立作战为目标的战斗编组

▲在板甲、机枪、冲锋枪等大量自动武器以及爆破武备加持下的苏军突击工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前苏联主要使用独立的步兵、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作战,这些部队偶尔编成联合兵种部队作战,但通常都是在战斗前不久才进行训练整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师、团已经相当精通联合兵种作战,但战场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武器迫使部队分散开来以求生存,部队之间存在缝隙,侧翼开放,战斗已经从前线扩大到整个战场空间。因此很明显,营是现代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各营必须联合作战才能获胜。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不断试验各种营级战术群编组,其中必须克服不同兵种在驻地的专长训练与联合作战,并且部队不能太大、能够独立机动、有效联合作战。通过数百次演习,试图创建一个最优化的组织编装。前苏联解体后,在车臣战争和对抗伊斯兰国反恐怖军事活动中的经验,更加强了俄罗斯继续发展营级战术群的动力。

▲代号 " 西方 -81" 的军事演习中出镜的大批苏制装甲车辆

现代的俄罗斯参考美军装甲旅级战斗队(Armored Brigade Combat Team, ABCT)下辖多个联合兵种营的概念,修订编制组成营级战术群,具备灵活调度运用的优点。其战场运用沿袭自 " 大纵深 " 战术并予以改良,以火炮、火箭实施远距打击目标,弱化敌方防线后,再以坦克冲击、机械化步兵跟随进入扫荡,可发挥正面或战术迂回的侧翼纵深打击效能。

其次,营级战术群已是现代俄军的基本战术单位

目前,俄罗斯划分出 5 个军区(西部、中央、东部、南部及北部),陆军下辖 12 个军团指挥部,包括战区直属独立旅在内,大约有 40 个旅级作战单位。但是自 2015 年起,俄方改变冷战结束后 " 师改旅 " 的编装思维,重新编制了数支师级单位(4 个机步师、1 个装甲师);地面部队除了传统的陆军外,亦包含空降军,能在各类型战场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具备传统的轻装伞兵,亦配备能有效作战的装甲战斗车辆与直升机队。无论是陆军或空降军,都采用营级战术群作为基本战术单位,编组跨兵科编制,能依需求调整编装执行作战。

大多数营级战术群是由陆军摩步旅、机步旅、装甲旅等旅级单位,在作战与演训前,将原部队编制实施调整,以作战任务为主要考虑进行兵力编组;其自 2016 年开始编组,至少已编成 170 个营级战术群;根据俄官方资料,每一个营级战术群约有 750 人,以摩步(或机步)营为核心,除营部与后勤单位,辖有摩步(或机步)连(三)、坦克连(一)、反装甲连(一)、防空连(一)(导弹与防空高炮混编)、装甲侦察排(一)、通信与情监侦排(一),与 " 至少 1 个 " 混合编组传统炮兵与火箭炮兵的炮兵连。虽然编组人数较北约的营级单位少,但火力与整合作战能力不亚于北约营级单位。此外,依俄军编组概念,每个旅就算能编成多个营级战术群,但很可能会将最佳的人员、装备与物资集中到最精锐的营级战术群,并保持高度战备状态,能随时动员与投射。

▲一个标准的俄军营级战术群的相关编制示意图

▲ 2016 年,外网曾有媒体报道称,确认有来自第七军事基地营级战术群(BTG)人员部署在乌克兰边境地区,以执行警戒任务。可见其麾下编有大量轮式车辆用于机动作战

最后,则是惯用步炮协同作战模式

在西方军事理论中,火炮被认为是机动部队采取决定性行动的准备因素,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则将火炮视为摧毁敌军的主要工具,机动部队只是负责随后扫荡炮击后的敌军幸存者。俄军营级战术群基本由志愿役人员组成,可根据作战任务配属防空、电子战和炮兵部队。观察叙利亚战争中,营级战术群通常仅以精良的作战小组与敌接触,主要仍是依赖后方提供精准的火力支援。

2014 年,在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冲突中,俄军营级战术群经常与乌东武装民兵并肩作战,并借助后者的力量实施侦察和警戒,以弥补 " 营级战术群 " 兵力不足的缺点。一旦从无人机和电子单位侦察获得战场情报,营级战术群立即动用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等远程火力对乌军重要目标进行压制或杀伤,因此具有极高的作战效率。

▲遭俄军攻击后战损的美制 M1A1" 艾布拉姆斯 " 主战坦克

▲乌克兰扎波罗热州罗博季涅(Robotyne)地区被摧毁的乌军用装甲车辆。从上至下依次为:YPR-765 步兵战车、豹 2A4 主战坦克、M113 装甲运兵车、BTR-4E 轮式装甲车。拍摄时间为 2023 年 11 月上旬

为何失败?

然而,纸上练兵终究无法敌过现实的毒打。俄罗斯长年战争导致国内适龄服役男性比例已严重偏低,国内经济以能源为主要贸易输出,国营事业被商业寡头霸占,国家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身上,一般国民生活虽过得去,但无法达到藏富于民的目标。另大军作战首重后勤补给,俄军战略集中时间甚久,但后勤却无重大作为,导致攻势发动时问题百出,令全球军事观察家对俄军持质疑态度,其凸显问题如下:

一、长期兵源不足影响战耗补充

2014 年以前,许多西方军事家将营级战术群视为创新、灵活而强大的单位,可迅速用于干预地区突发事件。俄罗斯也在平时持续发展旅级和师级编制,为与势均力敌的对手发生大规模冲突预作准备。然而,当前进入乌克兰需运用师旅级大规模作战时,俄罗斯仍采用小规模营级战术群投入战斗,主要因素可归咎于长期兵源不足的影响——旅级和师级编制员额短缺,无法发挥大规模部队完整战力,仅能以旅级下辖 1 或 2 个营级战术群,或通过其他部队临时任务编组产生的营级战术群尽量填满第一线部队。

时任乌克兰国防部长的雷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在 2022 年 5 月指出,自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17 个营级战术群已被乌克兰守军完全摧毁,证明俄罗斯无法在多个战略地区同时发起成功的攻势。俄军前线不断传出缺兵情形,替补部队训练差,导致士气低落、攻势不顺。

▲经由阅兵场开赴前线的俄军士兵

▲乌克兰安全局新闻办公室提供的这张照片显示,(2024 年)8 月 14 日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一处避难所内,遭其 " 特别行动 " 小组抓获的俄罗斯战俘。

英国国防部 2022 年 6 月 12 日公布评估情报,直言俄军在乌东伤亡惨重,迫使部分俄军旅级单位开始编组与部署第 3 支营级战术群以增补兵力。但这种做法形同饮鸩止渴,将导致单位战力更加空洞化。俄军营级战术群主要由各旅级或团级单位以其所辖机步营为核心,搭配装甲、炮兵、工兵与其他支援兵科战力组成,属常态性编组作战兵力,通常 1 个旅能编组 2 至 3 支营级战术群。然而,英国国防部分析认为,前 2 支营级战术群编组时往往抽空旅内战力,导致第 3 支营级战术群需依赖后备部队与装备补充,战力远逊于前 2 支,且已受战损的营级战术群难以恢复战力。

俄罗斯沿袭帝俄传统,作为大陆军国家,增强兵力的唯一手段是征兵。但因出生率逐年降低、可征调兵员减少,加之政治因素将役期缩短为一年,导致兵力员额不足。补救征兵制短缺员额的方法是提升志愿役士兵招募比例并成立专业士官(在前苏联时代未有此制度)。俄罗斯陆军师级部队严重缺额,空洞化普遍。2008 年格鲁吉亚战争的爆发,再次凸显俄军需改革,改革重点强调志愿役专业士兵,以火力与机动力取代大量人力。最初构想是成立旅级单位,但因兵员不足,仅能将旅虚级化,以师下辖数个能遂行协同作战的营级战术群执行军事行动。

俄罗斯目前兵役制度采用募兵制与征兵制双轨并行。现代军事装备使用门槛高,志愿役士兵服役时间较长、训练充分,可维持部队较高战斗力。2007 年商人出身的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Anatoly Serdyukov)以商人的务实观念进行国防军事改革,将前苏联遗留的保守僵化且臃肿的军队缩编,同时将志愿役士兵比例逐年提升至 70%,目的是让所有男性青年通过征兵制接受短期军事训练,并培养一支适应现代战争复杂技术、武器应用及战术战法的职业军人。此举符合全球军队专业化趋势,但后续因国家经济状况不佳、兵役薪资待遇偏低,职业军人比例又逐年下降至 40% 左右。

▲阿纳托利 · 爱德华多维奇 · 谢尔久科夫(1962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律系出身,1985 年服完义务兵役后投身商场,从小小的家具店经历逐步坐上圣彼得堡 "Mebel-Market" 公司 CEO 的宝座。后得益于其祖父维克托 · 祖布科夫的政治影响力,加之普京上台,先后就任俄罗斯联邦税务局副局长、联邦税务局局长等职,2007 年被普京任命为国防部长,主要任务是打击俄军腐败和低效问题,未获成功,最终向其递交辞呈

▲ 2008 年,在格鲁吉亚分离省份南奥塞梯地区出现的一辆俄制 BMP 步兵战车

俄罗斯每年约有 120 万役男符合征兵资格,但实际入伍者约 40 万人,服役时间为 12 个月。役男被送往指定单位前需接受长达 8 个月的军事训练,退伍后成为后备役一员,直至 45 岁(士兵)或 55 岁(军官)除役,以确保拥有庞大后备部队,在遭遇重大战争时能迅速动员。俄罗斯对义务役士兵的使用有较大限制:法律规定义务役士兵在遭外敌入侵时可保家卫国,但不得派遣至国外作战;后法律略作修改,服役满 4 个月的士兵可赴国外执行维和任务,但仅限非战斗任务。这些规定是因推动征兵制时受民间阻力而被迫妥协,但也因此影响部队战力。

美国《福布斯》军事记者、专家艾克塞(David Axe)曾指出,乌克兰在战争初期已掌握典型营级战术群的主要弱点——多为临时征召的新兵、部队侧翼薄弱,因此常与扶持的军事组织、分离主义叛军并肩作战," 前线正规军部署数量不大 "。若乌方指挥官能调动足够兵力抵挡炮击,便可绕至后方打击俄军最薄弱位置,包括指挥所、情报单位及关键支援单位等营级战术群主战力集结区。

▲使用车载榴弹炮向俄军阵地开火的乌军炮兵

二、后勤补给困难影响攻击推进

身为英国皇家国防安全联合军种研究所研究员 Lester · W · Grau 及 Charles · K · Bartles 在研究中指出,营级战术群属半永久性营级特遣部队,可能执行师旅中最困难的任务,并在远距地区作战。其主要后勤单位为营建制的支援排,支援能力包含车队运输(作战物资和水)、装备维保、食勤、油料、弹药、沐浴、医疗等勤务,在正常战斗条件下可维持 1 至 3 天。

一个执行作战任务的营级战术群若无完整后勤支援(含人员、机具、补给品)支持,无法持续长时间战斗。现代战争中士兵需求巨大:平均每位俄罗斯士兵每日消耗约 440 磅(200 公斤)补给品,700~900 人的营级战术群每日需 140~180 吨补给,15 万兵力每日需 3 万吨补给。营级战术群装备包括 10 辆坦克、6 辆装甲人员运输车、40 辆装甲步兵战斗车、12~20 辆炮车(火炮或火箭)、10 辆防空炮车、2~5 辆医疗车、3 辆粮食车(10 天存量)、2 辆机动厨房车、5 辆水车、10~12 辆油车(2 天存量)、5 辆工程车、2 辆电战干扰车、2 辆救济车。人员武器车辆可依任务弹性编配,每个营级战术群约需 150 名支援兵。反观美军 1 名战斗兵需 10 名支援兵,俄军整体战斗兵与支援兵比例明显不足。

▲遭乌军抵抗组织摧毁的俄军卡车

▲ 2022 年 11 月,乌克兰南部赫尔松地区的一处前俄军基地内被发现堆满迫击炮弹、弹药及被遗弃的俄军制服

俄罗斯虽擅长用铁路运输部队和补给品,但因未能控制乌克兰北部的切尔尼戈夫(Chernihiv)周边铁路枢纽,仅能中途转换车队运输。此举耗时且易遭攻击,运输距离受限,加之冰雪融化季节路面泥泞,运输车队无法快速机动,若在狭窄公路遭遇战斗部队更易造成交通阻塞。因此,俄军在占领领土时每隔 30~40 英里建立小型安全基地,内含维修站、医疗站和补给品库储以缩短物资囤储距离。但俄军试图长距离快速先发制人、占据主导地位的策略反而拉长补给线,且未派遣武装兵力保护后勤运输车队,使其成为乌克兰攻击的重要目标。

反观乌克兰在 19 世纪末已建立发达铁路网,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总长 2.3 万公里,居全球第 13 位,可提供便捷作战运输。开战时,俄军虽将乌铁路系统列为重点打击目标,摧毁数十座铁路桥梁和交通枢纽,但乌方基本能在短时间内抢通。数据显示,乌南部和中部约 90% 铁路线仍有效通行,超 20 万乌军通过铁路运输抵达前线;西部 98% 铁路线保持运转,大量部队和武器由此运往战区。此外,乌克兰为获得西方援助,战略性地将原 1520 毫米宽轨分阶段改为符合欧洲标准的 1435 毫米标准轨,使铁路与欧盟连接,持续接收西方援助资源。

从双方后勤支援对比可看出,俄军营级战术群支援排的人员及运输装备可能不足。执行境外作战任务时,后方补给线过长、补给时效不足支援战况且易遭敌截断,对部队战场生存及战斗持续力造成严重问题。

▲复杂交错的乌克兰铁路系统

三、作战协调复杂无法发挥统合战力

俄罗斯各军种存在优先等级(地面部队 > 空天军 > 海军),导致不同军兵种运用顺序差异。俄军养成教育存在缺陷,虽有联合训练但缺乏整合部队的基层领导能力;俄军普遍依赖上级命令而不知变通,若不改变此领导模式,作战即可能失败。前线作战中可观察到俄军基层军士官缺乏快速应变能力,在作战计划、命令传达与战场协调不明朗时,战术执行混乱,间接影响部队士气与战场纪律,甚至出现装备燃料耗尽、士兵粮食不足、车辆抛锚遗弃、部队遭伏击无法应变等情况。许多高阶将领因此被迫亲赴前线督战,暴露于乌克兰狙击手和火炮射程内,风险极高。

2022 年 3 月,俄罗斯第 41 军团副指挥官苏霍维斯基(Andrei Sukhovetskiy)少将等 5 位将领在前线遭狙击和炮击阵亡。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及多名专家认为,俄军攻势进展不利、指挥管制系统崩溃导致高阶军官被迫亲临前线指挥,而现代战争中将领阵亡十分罕见。军事智库 " 兰德 "(RAND)专家波萨尔(Marek N. Posard)和霍林斯卡(Khrystyna Holynska)指出,俄军现有的军事专业化进展缓慢,行动缺乏协调、规划与训练,且指挥系统不受信任,致使高阶指挥官须亲上前线指挥。

▲安德烈 · 亚历山德罗维奇 · 苏霍维茨基(俄语: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вецкий,1974 年 6 月 25 日-2022 年 2 月 28 日)是俄罗斯空降兵少将(一星将衔)。其在 2022 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阵亡。其最后职务为第 41 集团军(隶属俄罗斯陆军)副司令。尽管关于其具体阵亡地点存在不同说法,但其死亡事实已获多方证实。

▲乌克兰第 92 机械化旅某部无人机画面显示,2023 年 5 月,在乌东部城市巴赫穆特,一名俄军士兵在战壕中举手投降。援引 " 阿喀琉斯 " 突击无人机分队指挥官尤里 · 费多连科的叙述称:" 当他意识到自己即将丧命时,他扔掉机枪举起双手,表示不再继续战斗。当时我们本已准备好用挂载炸药的无人机消灭他,但由于对方已丢弃武器并示意投降,我们决定向其下达投降指令。"

俄罗斯在战争前 6 周从 5 个军区调集大量营级战术群,但未任命中央军事指挥官甚至地面部队主官。作战地区内集结的各军区部队由各自指挥官领导行动,导致作战协调复杂化,尤以北部攻击轴线为甚(至少 2 个军区部队在同一地区行动)。反观南部战区因部队多属南部军区且指挥统一,进展较顺畅,乌军南部防御能力也可能较弱。

俄乌战争初期,俄军以 120 个营级战术群为核心参战,总体战力较强,但更适合作战开阔地且需统一指挥,不适用分割运用。营级战术群机械化程度高,但缺乏步兵防护薄弱处,对补给线与道路依赖性高,战术行动受天候与障碍限制大,需速战速决。值得注意的是,乌军以联合兵种小组发挥不对称战果,因小部队作战需快速反应,一线指挥官掌握时机决策并重视分散指挥机制;而俄军强调集中决策,需审慎计划与上级核准,导致无法快速应变。

2011 年以来的叙利亚战争中,俄军依赖空中火力支援与叙政府军协助,而反抗军缺乏航空、防空、远程火炮和机械化步兵,使营级战术群占据优势。但在俄乌战争高强度、大规模作战中,其弱点暴露无遗:分散部署的火炮使俄军无法发挥数量优势,营级战术群指挥官无权调动友军火炮及战区空中火力支援,仅能以步兵与坦克为地面主力,在缺乏火力支援下难以推进且战损严重。

▲乌军使用炮兵单位轰击一个进犯布罗伐利(Browary,基辅东北方向小镇)的俄军营级战术群,给予其下属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重创

▲援引乌方战报所述,自 2022 年 5 月 9 日,俄军持续试图在比洛霍里夫卡地区强渡河流,在此期间遭到乌军炮兵强有力打击,战损超过 70 余辆装甲车辆。均来自俄军下属的营级战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