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全国劳动模范|姜涛:熔铸航天强国密码

在贵州大山深处的航天厂房里,56岁的姜涛握着焊枪的手稳如磐石。38年的焊接生涯,让他的脖子留下了永远的灼伤印记,双眼因电弧光损伤而常年含泪,却始终紧盯着焊缝的每一丝纹路。从青涩学徒到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他用焊枪在金属经纬间熔铸出“航天强国”的个人传奇,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紧紧“焊接”在一起。202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金属世界里锻造极致

1987年深秋,18岁的姜涛在国营3653厂铆焊车间第一次拿起焊枪。为练习运条稳定性,他在焊条尾端挂500克砝码,每天站立6小时,直到汗水浸透棉袄在地面晕开深色水痕。工友们戏称他的脖子是“焊花勋章”——因长期暴露在弧光下,皮肤反复灼伤脱落,新长出的肌肤泛着淡粉色的光泽。

2015年盛夏,“长征六号”火箭发射台翻转机构焊接进入攻坚阶段。面对高强度合金钢材料的焊接变形难题,姜涛带领团队在近40℃的车间连续奋战72天。他独创“分段跳焊法”,将20米长的焊缝分解为500个焊接单元,每个单元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当3000多道焊缝经X光检测全部合格时,他的工装裤已被汗水腌出盐霜,而“一箭20星”的壮举正从他的焊花中飞向太空。

工匠精神在焊花中绽放

在姜涛的工具箱底层,压着一本泛黄的《手工电弧焊培训教材》。这是他38年心血的结晶,无偿提供给航天系统同行。他常说:“焊接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心性的锤炼。”2013年成立“姜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后,他自创“逆向教学法”——故意在焊件上留下0.2毫米的气孔,让徒弟用超声探伤仪查找;将焊接参数随机调整15%,训练应急处理能力。

在姜涛的严苛指导下,工作室培养出400多名焊接骨干,其中12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3人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总结的“铝合金焊前清理七步法”,将焊接合格率从78%提升至99.6%,相关工艺规范被纳入国家军用标准。

个人命运熔铸国家坐标

2022年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姜涛展示了一张特殊的照片:布满老茧的双手捧着一枚航天功勋奖章。这双手,曾为共和国三次阅兵装备“缝制”无缝天衣,也曾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连续36小时焊接生命通道。面对民营企业年薪百万的邀约,他指着胸前的党徽说:“我的焊枪只属于航天事业。”

2017年,某新型导弹贮箱在-196℃液氮环境下出现微裂。姜涛连续7天吃住在车间,设计出“多层多道控温焊接法”,将热输入量精确到每毫米0.01千焦。当贮箱通过极端环境测试时,他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成盐渍铠甲。

暮色中的厂房,姜涛再次点燃焊枪。飞溅的火花中,他仿佛看见38年前那个手绑沙袋的少年,正一步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正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上写的:“焊枪是我的信仰,航天是我的终身事业。”

(邹承孝 余珉琨 劳动时报全媒体记者 陆应霞)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