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战略腹地建设可释放数万亿美元增长潜能
5月12日,盘古智库新大航海时代公益课题组发布了《建设中国大腹地,打造内循环主平台》,报告建议将中国大腹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级,通过“十五五”规划明确其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报告认为,世界正步入贸易碎片化新阶段。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发起的全球关税争端表明,经济自由化范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向,各国须将战略重心转向强化内需驱动,以抵御外部冲击。
同时,中国经济也发展到了内需驱动的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传统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面临边际效益递减、债务压力累积等现实挑战,而消费需求正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跃迁,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区域下沉市场等内需潜能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显示,过去五年由内需推动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80%。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形成共振。
在此背景下,“实施中国大腹地战略”的构想应运而生。这一战略聚焦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十省市,覆盖人口逾5亿,经济总量占比超全国30%,构筑“大腹地”经济空间。这一重构打破沿海优先路径依赖,将腹地提升为新发展格局的主体承载区,通过嵌入腹地经济韧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实现从“沿海附属支撑”向“内陆增长极核”的范式跃迁。
报告以“三级圈层结构”多维度定义中国大腹地。一级圈层(核心圈层)即“腹三角”(成渝、西安)核心战略腹地;二级圈层为由成渝、西安、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贵阳等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三级圈层(扩展圈层)是以成渝、西安、郑州、武汉、长沙、太原、贵阳城市群为枢纽,联动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十省市,构建跨区域辐射的联动发展网络。
该结构通过层级递进的辐射模式,实现从核心战略支点向泛区域的功能传导与资源整合。立足国内大循环主体定位,以大腹地超大规模产业、人口、市场优势(10省市目前常住人口5.4亿、GDP约42万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39%,经济总量31%),强化陆路通道与辐射能力,构建面向陆地的开放高地、AI时代创造休闲的乐地、中国内循环的主力军,激发强力驱动的新增长极。
报告提出,大腹地差异化的消费文化与偏好成为撬动内需升级的关键。大腹地拥有人口基数与结构优势,人口逾5亿,经济总量占比超全国30%,其消费梯度特征既能承接高品质商品与服务,又能孵化新兴品类。另外,大腹地是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核心聚集区,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显著推动消费增长。同时又是新消费IP的涌现地。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人均GDP虽已突破1.3万美元门槛,但距离现代化目标仍有显著差距。未来,人均GDP将向2万至3万美元区间跃升。这意味着拥有五亿人口的大腹地将释放出数万亿美元量级的增长潜能。同时,这种跨越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倍增,更在于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激活内陆市场潜力,形成“以增量带存量”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发展成果由沿海向内陆、由城市向乡村的全面渗透。这一过程中,庞大人口基数与持续增长动能的叠加效应,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