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集结号”,李书福赌一个大未来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 收回 " 极氪,关联着整个吉利的命运走向。

5 月 15 日,吉利汽车召开一季度业绩会,核心议题就是对外说明此次战略整合的迫切性。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吉利汽车只有改变过去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现象,进行深度整合,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我们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吉利汽车控股行政总裁桂生悦向华尔街见闻如是说道。

一周前,吉利汽车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建议私有化极氪。此时,距离极氪敲响纽交所钟声不足一年。

作为集团仰攻的排头兵,极氪的身位决定着吉利进攻的方向。它此番整合,有地缘因素所致的不确定性,也是李书福和他的吉利系,面对汽车市场变局作出的一次主动调整。

过去 8 年间,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李书福,通过 " 买买买 " 和内部孵化构建着他的吉利资本帝国。比亚迪则乘着新能源东风一路狂飙,在短短 4 年时间,冲向了万亿市值,王传福和李书福这两位顶级的商业大佬,都在各自的棋局里纵横驰骋。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整合出清的大势滚滚而来。决赛局前夕,吉利从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转向 " 一个吉利 "。抛出《台州宣言》的李书福,决心与这场百年汽车历史大变局同频,带着吉利笑到最后。

回归

5 月 13 日晚,极氪公告称已成立特别委员会,以评估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集团提案。这意味着其从美股退市,回归大吉利的流程已经按下了启动键。

就在一周前的 5 月 7 日,吉利汽车在港股公告称,计划收购极氪全部剩余股份。若这项收购完成,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实现私有化并从纽交所退市。

退市叠加最近极氪人事变动、销量承压等消息,该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登上了热搜。

" 时间不等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已经不会给我们容错空间了 "。此次吉利汽车业绩会上,桂生悦解释了此番果决地让极氪集团回归吉利的考量。

桂生悦表示,由于吉利汽车和极氪是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之前内部整合流程复杂,需要各自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批准,导致效率低下进展缓慢,沟通成本高;另外,两家公司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团队在实际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为各自公司争取利益倾斜,导致整体整合效果大打折扣。

他向华尔街见闻总结道,随着发展,这些问题一定会越来越突出,所以必须要快速地解决问题,通过整合,从根源上提高企业竞争力。

桂生悦也顺势透露了私有化极氪的具体流程。

首先,在吉利汽车发出非约束性报价函后,极氪董事会已成立特别委员会,代表极氪与吉利汽车谈判合并条件,包括私有化价格等关键条款。大家经过谈判取得共识以后,会签订合约。

此后,极氪将召开股东大会,且吉利汽车作为大股东具有投票权。在这之后,吉利汽车也会向其股东发出通函,详细汇报合并具体条款和未来发展前景,并召开股东大会。如果吉利汽车的股东大会也顺利通过,双方将开始交割最终完成极氪私有化。

从桂生悦表态来看,极氪一定会回归吉利。

他也对这次合并结果乐观。桂生悦表示,5 月 7 日的 " 官宣 " 后,极氪与吉利汽车股价连续两天上涨,表明资本市场对此次合并的支持。

彼时吉利汽车 " 非约束性报价函 " 给出的价码是 25.66 美元 /ADS,来回收极氪的股份,比公告发布前一天纽交所的收市交易价溢价约 14%、比 IPO 的发行价溢价愈两成。

抛出这一颇有诚意的回购方案后,极氪股价很快从前日的 22.6 美元 / 股,涨至如今的 28.9 美元,超过了吉利汽车建议的预期价。

波折

吉利汽车合并极氪集团,是吉利面对近些年汽车行业变化,战略灵活变化的缩影。

作为吉利转型新能源的代表,极氪从领克独立 3 年后,就叩响了 IPO 的大门;去年 11 月,极氪合并领克成立极氪科技集团;如今 IPO 不到一年的时间,极氪又重新回归吉利体系。

" 市值太低了融不到钱 "。有吉利内部人士指出,极氪美股上市这一年里,没有达到原先融资预期。市值出现了倒挂,远低于吉利多年来对极氪的投入。

要知道,在 2023 年 A 轮融资后,极氪的估值已经达到 130 亿美元,但到正式 IPO 前估值仅为 51 亿美元。在外界看来极氪已经是 " 流血上市 "。

而正式登陆二级市场后,投资者对其的预期也在不断波动,翻看过去一年极氪在美股的走势,市值最高仅 84 亿美元,最低则下探到过 33 亿美元;市销率仅为 0.7 倍,远低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极氪引以为傲的技术基因,未能被投资者认知。

当下,市场对电动车赛道投资热情降温,投资者对车企的盈利能力以及增长前景都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美股市场对极氪的估值。市值长期处于低位,老股东们不愿折价增发新股,极氪能够发行的流通股规模也受限,加上美元融资利率仍处高位,进一步压缩极氪的融资空间。

对于极氪的回归,李书福也下了狠心。业内人士预估,仅极氪上市这一年,IPO 开销估计就是千万美元级别的花销。但考虑到中国企业在美股未来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另外将领克和极氪这样的优质资产注入吉利汽车,长期来看依旧是大利好。

事实上,这并非李书福第一次吹响 " 集结号 " 了。在竞争激烈的战场聚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是吉利过往熟悉的作战方式。

2014 年之前,吉利曾推出过帝豪、英伦、全球鹰、金刚、熊猫、海景等多个子品牌,但因品类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资源分散,导致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形成合力。

2014 年吉利正式宣布将帝豪、全球鹰和英伦三个子品牌整合回吉利品牌,喊出 " 一个吉利 " 的口号。此番合并拉开了吉利从增长到低迷再到新一轮增长的周期。2017-2020 年的四年间,吉利汽车实现连续四年破百万辆。

然而从 2016 年的领克,到 2019 年的几何,到 2021 年的极氪,再到 2024 年《台州宣言》拉开的聚焦整合大幕。时隔十年,吉利重提 " 回归一个吉利 ",虽然表达方式一样,但吉利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行业压力,全然不同。

在向上增长和市场压力的双重困境下,吉利需要再一次自我修正。

整合

曾经,一场对沃尔沃 " 蛇吞象 " 的并购,让吉利在技术、品牌和国际渠道领域飞速发展,也为其后续一系列资本运作打下基石,助力吉利成为中国自主一哥。但在近几年,比亚迪凭借新能源布局一飞冲天,将吉利挤下王座,也挑起了新能源的战事。

眼下,车市同质化竞争的愈演愈烈,车企需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压缩成本的路径,以此在马太效应愈发凸显的市场中跑马圈地,进一步锁定赢面。

在这种形势背景下,相比于这几年频繁杀出价格牌的比亚迪,吉利系品牌经常被动应战,这背后是其稍显逊色的利润空间。这又与吉利过往发展模式,及内部组织架构的分散有着一定关系。

8 年前,李书福想靠 " 买买买 " 和内部孵化,复制更多像沃尔沃这样的成功案例,或靠着收购孵化出新技术、品牌,建立起吉利资本帝国。彼时,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上升期,吉利系高度分权的 " 内部赛马 ",能够挖掘更细分市场需求,并取得规模增长。

这也导致在《台州宣言》发布前,吉利系内部资源基本以汽车品牌为单位分散,各自拥有较高自主性,各品牌会根据既定定位,配备各自人马,涵盖产品设计、开发、采购和营销等。

像吉利集团内智能驾驶团队就有五支,分别来自吉利研究院、极氪、路特斯、亿咖通和与吉利关系匪浅的福瑞泰克。这五支团队,算力和数据并不共享,硬件层面也不统一。

时移世易,如今在行业调结构和强竞争的市场环境里,这种模式会逐步弱化整个集团原本应该具备的价格力的竞争优势。

作为对比,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布局、三电关键技术平台化结构的比亚迪,规模化效应明显。其单车价格从 2022 年的 17.38 万元,降至去年的 14.45 万元,汽车毛利率却不降反升,从 20.39% 升至 22.3%。

在重回自主一哥的路上,吉利的整合和聚焦战略正是顺应竞争格局变化的应有之义。

在此次业绩会上,吉利汽车集团 CEO 淦家阅向华尔街见闻强调,合并的核心就是要在产品战略形成共识,资源整合进一步聚焦协同。未来会有一个统一管理架构,资源配置,杜绝重复投资。

吉利控股集团 CEO 李东辉表示:" 下一步,通过一个共同的管理班子,中后台的协同可以最大程度的协同,研发可以每年省下数 10 亿元,联合采购也节省了几十亿元,管理费用上也会见到显著的效果 "。

淦家阅预计,合并极氪后,吉利整体效益要提高 5% 以上,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益将提升 15%-20%。

聚力

在智能电动车的红海中,李书福深知资源整合的深度将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事实上,自去年 9 月《台州宣言》发布、号召战略协同后,吉利控股旗下公司已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整合运动。

在品牌端,极氪吸纳了领克、吉利整合雷达、几何和 LEVC 并入吉利银河;研发端,随着品牌公司的结构调整,包括极氪、领克、莲花、极星等,对应的研发队伍也整合至吉利研究院。

电池方面也于前不久的上海车展上宣布整合,逐步形成像比亚迪弗迪这样的独立供应链公司,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并且降低内部成本,提升吉利整体的价格力。

在采购端,多个品牌的相应采购子公司已整合到了吉利旗下的统一采购公司,并伴有大量人员精简。

如今聚力的效果初步显现,一季度,吉利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卖了 22.8 万辆车,收入增长 25%、至 724.9 亿元,销售、行政费用则同比下降;极氪集团也比去年 Q1 的营收涨了 1.1%,销售费用下降 9.2%。

在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放大的 2025 年,李书福选择主动收缩、集中资源、换取下一轮破局的机会。接下来,在 " 一个吉利 " 的旗帜下,整合的力度将再度加码。

回归吉利后,极氪科技从上市公司变为吉利汽车下设的事业群之一,与吉利银河事业群并列。合并后,极氪定位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为全球主流品牌。至此,构成了吉利乘用车板块的四大品牌。

淦家阅向华尔街见闻强调,合并后四大品牌要强化品牌差异化,形成各自的生态圈。而聚力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在每个细分市场都要打造爆款、明星产品。" 爆款能力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体系和方法论,建立起来之后,上量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

后续,公司和组织架构层面进一步整合,也会随之调兵遣将。

此次业绩会上高层官宣,在完成合并极氪后,淦家阅将出任港股上市公司经营主体吉利汽车集团 CEO,权责范围从管理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品牌,扩大至吉利所有自有汽车品牌;

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工作管理和集团投融资管理,并在资本运作、重大对外合作项目等方面发挥作用;

老将安聪慧将接替李东辉担任吉利控股集团 CEO。他将全面负责吉利控股集团(包括吉利汽车集团、莲花集团、沃尔沃集团及电池产业集团等)的运营管理,将接受淦家阅的汇报;

桂生悦仍担任吉利汽车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另外,为培养年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戴庆已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向吉利控股集团 CEO 汇报。

牵一发动全身,吉利这场从上至下的变革,或许正是中国车企从 " 多生孩子好打架 " 转向 " 五指聚拢攥紧拳 " 的缩影。

对吉利而言此番调整只是个开始。核心零部件的整合、供应链的重塑,以及在燃油车业务和新能源业务之间如何协调资源,才能让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依旧是这个汽车帝国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想成为活到终局的巨无霸车企,这些调整都是必修课。接下来,倘若价格战事继续升级,这就将是其稳固自身份额和地位、乃至趁势冲刺,夺回自主一哥头衔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