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8天!宁德时代登陆港股,上市首日高开12.55% ,引入23名基石投资者,主权基金KIA、高瓴资本等入场

5 月 20 日,宁德时代(3750.HK)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市首日高开 12.55%,报 296 港元,发行价为 263 港元。宁德时代最新总市值达 1.34 万亿港元,成为近年来港股规模最大的 IPO 之一,也有望成为今年全球最大的 IPO。

据了解,宁德时代此次港股上市,全球发售股份数目共 1.18 亿股,发行价 263.00 港元 / 股,是首单以仅设置价格上限的方式进行定价的先 A 后 H 上市项目,是近 10 年以来价格上限对比 A 股当日收盘价的最小折扣,并实现了零折扣。此次宁德时代港股上市从启动到完成速度非常快,仅历时 128 天,吸引了包括能源巨头、主权财富基金和顶级市场化机构在内阵容豪华的基石投资者最高 203.71 亿港元(按发行价格上限每股 263.00 港元计算)认购。

宁德时代董事长兼 CEO 曾毓群在上市仪式上表示:" 宁德时代不只是一家电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零碳经济正快速崛起。宁德时代将成为全球零碳经济的开拓者。"

宁德时代工作人员此前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重点用于海外产能扩张、国际业务拓展及境外营运资金补充,为公司长期国际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持。

这一资本动作的背后,折射出宁德时代的 " 增长焦虑 ":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其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另一方面,整车企业纷纷推进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市场存在 " 去宁化 " 趋势;再者,宁德时代换电、钠电池等新业务增长点仍在探索之中⋯⋯多重压力下,全球化已成为宁德时代破局的关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

宁德时代此次赴港股上市,不仅为其出海扩张提供 " 弹药 ",更是其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一役。

引入 23 名基石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 IPO 所发售的股份仅占宁德时代扩大后股本的 2.61%。

在此次港股 IPO 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为宁德时代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 23.27%。其他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 10.66%、6.45% 和 4.58%。港股 IPO 后,这些股东的持股比例将略有下降,其中,曾毓群通过厦门瑞庭持股 22.66%,仍为第一大股东。

基石投资者名单,是宁德时代此次 IPO 的一大亮点。

除能源巨头中国石化外,主权基金 KIA(科威特投资局)、高瓴资本、高毅资产、瑞银资管、橡树资本等机构纷纷入场,覆盖国央企巨头、国内知名私募、海外主权基金、地方国资等,投资金额从 3000 万美元到 5 亿美元不等,涵盖能源、金融、产业资本等多重领域。

具体来看,中国石化、KIA、高瓴资本三家投资额最大,其他投资者包括高毅资产、UBS 资管、橡树资本、韩国未来资产、加拿大皇家银行、中国太保、泰康、博裕、景林、洛阳科创、中邮理财等。宁德时代公告内容显示,这 23 名基石投资者的占股比例为 57.13%。

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机构和散户也对宁德时代表现出了热情。截至 5 月 15 日中午,富途客户端显示,此次宁德时代 IPO 中,散户认购部分超额 117 倍,认购金额超过 2700 亿港元。

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承压

就在宁德时代赴港 IPO 之际,其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增长已显疲态。

市场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宁德时代国内市占率在 2021 年达到 52.1% 的历史峰值。但此后份额持续下滑,2022 年降至 48.2%。韩国知名电池研究机构 SNE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3 年,宁德时代国内市占率进一步收缩至 44.5%,2024 年小幅回升至 45.1%。

市占率的回落也影响到了宁德时代的业绩表现。

根据宁德时代披露的招股书,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宁德时代的营收分别约 1303.56 亿元、3286 亿元、4009 亿元和 3620 亿元。从营收数据来看,宁德时代近年来的确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营收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具体来看,2021 年到 2024 年,其营收同比增长分别为 159%、152%、22% 和 -9.7%。

目前,宁德时代的车企客户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汽车企业,但为了避免 " 给电池企业打工 ",不少车企开始寻求多元化供应以降低对电池企业的依赖。比如,比亚迪自主研发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几乎实现 100% 自供;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已经向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主机厂供货。

即使不自建电池厂,一些主机厂也通过分散订单的方式降低风险。比如,特斯拉除选择宁德时代外,还增加了 LG 新能源、比亚迪、松下等供应商;理想汽车在宁德时代之外引入了欣旺达、蜂巢能源等供应商;小鹏汽车的宁德时代电池占比此前有八成,目前已新增了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供应商。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2 年以来,在车市 " 价格战 " 的背景下,主机厂逐渐从三元锂电池转向成本相对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从技术角度来看,磷酸铁锂电池通过 CTP、刀片电池等技术弥补能量密度短板。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体积利用率提升 50%,续航可达 600 公里以上,接近三元锂电池水平。

技术转向和产品变化也给宁德时代的市场地位带来了挑战。

寻找增长新故事

面对增长困境,宁德时代需要新的故事。

首先在产品层面,宁德时代将触角伸向了钠离子电池等布局新的赛道。但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仍偏低,难以替代锂电主流市场,后续效果如何还待市场验证。

其次,在补能方式上,宁德时代选择押注换电模式。因为曾毓群判断,到 2030 年,在电车补能模式上,换电、家充和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针对乘用车和商用车,宁德时代分别推出了巧克力换电和骐骥换电两大解决方案。5 月 18 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与宁德时代发布了全球首款 75# 重卡换电标准电池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并宣布到 2030 年建成覆盖全国 80% 干线运力的换电网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辛旭 摄

但标准化和资金成本都是制约换电模式发展的瓶颈。" 换电站之间设备和技术标准不兼容、不同车型的兼容性差、换电站布局的密度低。" 一位重卡物流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以重卡为例,其换电模式一直局限在港口、矿山封闭场景的小众化赛道,难以大规模推向市场。

底盘式换电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具备跨品牌、跨车型的通用性。宁德时代旗下公司时代骐骥 CEO 杨峻透露,骐骥换电站可以兼容市面上 95% 以上的主流车型。

此外,换电模式落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属于重资产模式,投资成本高。" 一座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大概在 500 万元,此外还有土地基建、电力配套、运营维护等成本,前期资金压力确实很高。" 一位换电企业工作人员表示。

换电方面,宁德时代立下的目标为 2025 年建成 1000 座换电站,中期目标为 1 万座换电站,最终目标则为 3 万至 4 万座换电站。这对宁德时代而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也将是新业务增长要面对的挑战。

募资加速出海扩张

出海,是宁德时代寻找的另一个突破点。

从公司注册招股书来看,2024 年,宁德时代 2024 年全球市占率为 37.9%,带来了 30.5% 的营业收入。受制于外汇储备规模等因素制约,国际化扩张亟须资本助力。

有宁德时代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成为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通过港股平台,我们能够更灵活地调配外汇资源,为海外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该人士表示。据记者了解,本次募资额的 90% 将专项用于匈牙利基地的一、二期建设,以强化欧洲本土化供应能力。

实际上,匈牙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主机厂及汽车供应链企业的欧洲战略支点,这一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匈牙利是欧洲传统汽车工业重镇,也是首个同中国签署 " 一带一路 " 的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有着较为成熟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丰富的上游原材料资源。

然而,海外扩张之路并非坦途。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匈牙利具备诸多优势,但宁德时代仍需应对欧盟严苛的环保法规、文化差异带来的多方挑战,以及潜在的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在全球贸易环境波动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对项目推进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关税政策仍处于快速演变中,对我们业务的影响暂时无法准确评估,我们将密切关注相关情况。" 宁德时代方面表示。

" 在地缘政治层面,宁德时代希望‘本土化扎根’以化解政策壁垒,通过技术换市场策略深化绑定。通过这种方式将电池专利技术嵌入当地产业链,既规避贸易壁垒,又借车企本土资源实现快速落地。"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宁德时代和行业内的电池供应商一样,需要面对的风险还包括原材料方面。动力电池的生产依赖于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而这些资源的价格波动和供应链的不稳定,可能对企业的生产和利润造成影响。且部分关键原材料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宁德时代此次港股 IPO 为其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关键资金支持,但面对国内市占率下滑、技术路线竞争及海外政策风险等挑战,仍需在技术创新、本地化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上持续突破。

未来,宁德时代能否通过匈牙利项目、换电模式及钠电池等新业务打开增长空间,将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