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大闹机场称耽误考公”大反转!莫向破防的普通人挥舞网暴利刃!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5月17日晚,有网友爆料称,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名女子未能在飞机起飞前40分钟值机错过航班,大闹机场,并称耽误了儿子次日早上的公务员考试。视频发布后引发舆论哗然。

5月19日,当事人李女士向媒体澄清,视频中的“儿子”其实是表弟,他参加的也不是公务员考试而是一场技能资格考试,且并非不愿打车而是自驾送机。

目前,视频发布者的原始视频已不可见,相关部门也对媒体表示将记录并反馈相关情况。

李女士表示,这件事情对她造成了很大影响。“我非常气愤,已经搜集了相关证据,后续会考虑起诉视频发布者。我希望网友不要再转发视频,如果为了流量恶意传播,我会追究法律责任。”(据5月25日长江日报)

李女士提供的其表弟机票订单截图(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回顾事件伊始,视频发布者在未完全了解事实的情况下,仅凭远距离拍摄的模糊视频,就编造出“母亲陪儿子考公”“舍不得打车”“大闹机场”等极具煽动性的情节,精准戳中了网络舆论的敏感点,迅速点燃网友情绪。一时间,指责声、谩骂声、同情声、批判声铺天盖地。有人批评两人扰乱公共秩序,有人给男生贴“妈宝男”标签,甚至有人称这就是社会过度追捧“考公”的不良后果,当事人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当事件反转,真相大白,这些令人群情激奋的标签,竟然全部都是虚假的无稽之谈。再想想当初曝光的视频,不过是非常短的一个片段,从其中也根本看不出“大闹机场”这样严重的情节,当事人无非就是一时没控制好情绪而已,可谓是“开局一段视频,爆点全靠编”。

当事人因为没能准确控制好时间,误了飞机,最终也没能登机,已经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事与愿违,损失较大,情绪崩溃,有失态之处,的确看上去不太体面,但又何至于被全网围观和嘲讽?在诸多不实信息的煽动中,他们的行为被恶意放大、歪曲,甚至被污蔑为“巨婴”“泼妇”,遭受铺天盖地的谩骂。对一个普通人的破防,何至于如此苛责,如此刻薄,如此粗暴?

让人感到讽刺和忧虑的是,最初发布这个视频的人,并不是惯于炮制热点事件来牟利的职业营销号,而是和当事人一样的普通人。他随手拍下自己看到的画面,刻意截取最能挑动情绪的画面,再配上主观臆测的文案,就成了谣言的制造者,网暴的助推手,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当事人的名誉、心理甚至现实生活,摧毁得千疮百孔。而那些只为宣泄情绪,博取流量就罔顾事实的造谣者和传播者,躲在屏幕背后,肆意挥舞着网暴的利刃,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何等严重的伤害。

当这样的事情反复发生,当新闻反转已经不是“新闻”,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从“人人都有麦克风”进化到“人人都是自媒体”,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了发声的能力和权利,是不是所有人都有相应的担当和操守?是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受众传播的伦理和边界?

盲目的道德批判,绝不能凌驾于事实真相之上,动辄对普通人支起摄像头,恶意围观、品头论足的风气,极其恶劣,必须遏制。面对网络谣言与暴力,既需个体保持理性,更需法律亮剑。平台应强化审核机制,对敏感内容快速标记核查;警方应对恶意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追责,形成震慑;公众则需提升媒介素养,警惕“流量冲动”下的猎奇心理,拒绝成为谣言的帮凶。只有让造谣者和网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避免网暴利刃随意挥舞,肆意伤人。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献祭”普通人的舆论屠宰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应对情绪化的审判保持警惕,对普通人的困境予以共情。在不危害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对普通人一时的软弱和崩溃,给予必要的理解和尊重,提供适当的安慰和帮助,是为人最起码的善良,合力遏制这股“围猎路人”的歪风,既是为了守护他人权益,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