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朗普赢了?哈梅内伊带头投降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伊朗议会发表声明称“永不放弃铀浓缩权利”。这一表态看似强硬,实则源于三天前美国对伊朗核谈判的极限施压——即便德黑兰主动销毁高浓缩铀库存、承诺不发展核武器,特朗普政府仍要求其“彻底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这场博弈的背后,是伊朗对经济解困的迫切期待与美国对技术主权的全面剥夺之间的矛盾,更是中东地缘格局裂变的缩影。
伊朗的妥协并非偶然。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制裁大棒直接切断了德黑兰的经济命脉。石油出口量从每日250万桶断崖式下跌至30万桶,外汇储备近乎枯竭。货币贬值超60%、通胀率飙升至45%的双重绞杀下,普通民众的购买力缩水一半以上。街头抗议此起彼伏,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石油资料图
这种背景下,伊朗最高领袖顾问沙姆哈尼5月14日释放的“弃核换制裁解除”信号,更像是向现实低头的权宜之计。用核威慑换取经济生存空间,看似理性却暗藏风险——乌克兰1994年销毁核武器后遭遇的安全危机,早已印证单方面让步的脆弱性。
德黑兰的善意并未换来华盛顿的宽容。特朗普在5月16日的表态中,将伊朗的让步视作“软弱可欺”:“他们根本不需要核能!”这种论调背后,是美国对伊朗核能力的系统性摧毁计划:要求拆除纳坦兹地下核设施、关闭福尔多铀浓缩工厂,甚至禁止生产丰度1%的浓缩铀。
这种“零浓缩铀”要求,直接踩碎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底线——该条约明确允许缔约国和平利用核能。更讽刺的是,美国自身从未停止核武库现代化,2025年国防预算中核武器研发经费反而增加12%。双重标准暴露无遗:当伊朗试图保留民用核技术时被视作威胁,而美国升级核武却被包装成“战略威慑”。
对比之下,中国在核技术主权维护上的策略更具借鉴意义。1984年自愿将民用核设施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既履行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又保住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通过《核出口管制条例》等法律,中国在技术合作与防扩散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参与国际核能市场,又避免触碰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