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争夺战”打响!65城竞逐,谁是第一城
当人工智能狂飙突进,中国城市正上演一场 " 场景争夺战 "。
近日,"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 文博会在深圳举办,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一批 AI 应用场景上新,释放出以场景创新引领 " 科技 + 文化 " 融合发展的最强信号。
报告显示,中国 GDP 百强城市中,已有 65 城集体布局场景创新。
无论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头部城市,还是无锡、常州这样的工业重镇,或是合肥这样的科创新贵,甚至是宜宾这样的西部小城,无不将 " 场景 " 置于战略重心。
作为领跑者,深圳率先提出,要把整座城市都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推进全时全域全行业应用场景开放。作为智造强区,深圳宝安区则计划打造全国首个 " 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 "。
到底什么是场景?场景如何影响创新?当下如火如荼的场景创新,哪些城市能脱颖而出?
中央会议,为何强调 " 新场景 "?
2025 年,要说什么词最火," 场景 " 必是其一。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强调通过新场景促进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
场景,本质上就是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的展示空间和测试场,新场景的落地过程,即为场景创新的过程。
简单来说,场景创新就是给黑科技找用武之地,将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先进生产力的过程。
就像在互联网时代,移动支付以春节红包这一国民级社交场景为支点,硬生生改变十四亿人付钱习惯,最终撬动了银行传统支付行业的壁垒。
这场始于社交场景的金融创新,生动诠释了" 场景即入口 "的互联网商业法则。
今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场景 " 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迫切性:
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志指出,人工智能在 60 余年的三次发展浪潮中,理论和技术创新基本超前于应用落地,应用场景不足、未能真正走进生产生活,被认为是前两次浪潮归于沉寂的主要因素。
从现实角度来看,兰德智库去年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当前 80% 的 AI 项目正在走向死亡,失败率是其它创业项目的两倍。
可见,没有工厂里的机器轰鸣、街道上的车来人往的真实场景,再聪明的算法,也只是 PPT 里的神话。
尤其是,相比互联网时代以技术驱动创新,迈进人工智能时代以场景驱动创新,更需要政府部门率先发挥 " 有为之手 "。
这是因为,在当前数据要素与场景资源高度集中的新型创新生态中,海量应用场景与核心数据掌握在政府部门及国资平台手中。
因此,各地政府纷纷下场,主动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转变为场景生态的运营者,通过开放将城市公共资源转化为创新机会。

智慧城市、交通物流、民生服务等真实场景的全方位开放,带动新技术快速验证、迭代升级,既帮企业省下真金白银,又加速产品成熟落地。
65 城下场 " 卷 " 场景,谁在抢跑?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 2024 年发布的《中国场景创新研究报告 2024》,全国 GDP 排名前 100 的城市中,已有 65 个启动了应用场景创新工作。
各地陆续加入场景驱动创新的 " 锦标赛 ",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杭州、合肥等科技新贵,凭借产业积累和创新基础,位列第一方阵,直接开启 " 王者局 "。

注重场景创新的顶层设计,规划好蓝图;
建立常态化的场景开放机制,让场景开放成为常规操作;
主动策划超级场景项目,打造吸引眼球的 " 爆款 ";
强化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给场景创新上好 " 保险 ";
作为首都,北京谋篇布局最早,通过建立全市应用场景统一发布平台和全流程统筹对接机制,以场景开放和场景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验证应用与迭代创新。
上海紧随其后,以 576 个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推动国企与民企、外企等各类主体建立从项目、产业到资本等多层次的合作关系,触达上千家中小企业。
风投之城合肥则围绕打造 " 全域场景创新之城 ",构建全链条场景服务体系。当地成立了国有企业场景创新联盟,26 家国企开放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领域的多个场景,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对接。
当国内主要城市在场景创新的赛道上你追我赶时,广东已经开始了全省拼场景。
" 创新之城 " 的深圳,率先开放了 " 全域场景 ",让整座城市都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
今年 2 月,深圳有关方面提出,深入开展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行动,目前已累计发布近 200 个 " 城市 +AI" 应用场景。
深圳一直以 " 速度 " 著称,如今," 场景 " 正在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创新尺度。
深圳内部,各区也迅速 " 卷 " 起来。
作为经济特区的经济大区,宝安率先推出系列举措,目标直指——打造全国首个 " 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 "。
从 2025 年开始,宝安每年开放 100 个以上创新应用场景。当前在宝安,在医疗、政务、教育等领域,已率先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 " 首试平台 "。

另一工业大区龙岗,明确提出 " 以场景换技术、以需求引供给 " 的路径,以 " 场景 +" 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有着 " 中国硅谷 " 之称的南山区,依托哈工大、南科大、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孵化了一批机器人创业公司,集聚产业上下游,逐渐形成类似硅谷形态的 " 机器人谷 "。
以金融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福田区,在全国率先上线 11 大类 70 名 " 数智员工 ",覆盖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政务服务全链条,实现从需求识别、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与优化迭代的闭环运行。
深圳各区对场景创新不约而同的重视,拼齐了整座城市的拼图——整座城市转化为人工智能终极试验场。
场景创新卡位战,谁能拔得头筹?
被称为 "AI 教父 " 的黄仁勋曾公开谈到,大湾区是全球唯一机电与人工智能技术兼备的地区,机遇难得,必须把握。
说到底,谁能将创意和技术转化为产品并融入生活,谁就能赢得未来。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 0.6% 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 1/9 经济总量。这里聚集着9 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制造业全部 31 个大的门类一应俱全。

如此丰富的产业门类,就像给技术创新搭建了一个超大的 " 试验场 ",也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所言,当硅谷还在讨论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时,广东企业已用 AI 改造了多条生产线。
作为 " 中国工业第一城 ",深圳率先破题,着力把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场景创新的爆发力。
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 " 明星场景 "。深圳前海宝安在一线城市中率先开放中心城区,为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提供了 " 试验场 "。
机器人是新一代智能终端入口。优必选与华为合作,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提升效率、实现落地复制。
更亮眼的是,各地加快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时,深圳宝安通过开放机场货运站,推动兆威机电 " 灵巧手 " 在宝安机场实测,智能分拣效率提升 42%;
影石创新借助宝安马拉松空中跟拍场景,AI 自动剪辑功能迭代周期缩短 6 个月,如今估值超 300 亿。
兆维、影石的成功,印证了宝安正率先跑通 " 技术 - 场景 - 市场 " 全链条路径。
细看宝安产业版图和城市发展,更是不难发现,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丰富的落地场景,堪称 " 场景卡位战 " 的 " 王炸 "。
一方面,生产 C 端消费品的工厂就是天然场景。
宝安是制造强区,拥有 5.45 万家制造业企业,占深圳超 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5117 家,占深圳 2/5。
2024 年,宝安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 10505 亿元。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指出,宝安发达的制造业为新技术提供了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宝安是大湾区 " 超级流量入口 "。
地处湾区核心,坐拥深圳机场、深中通道、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超级枢纽,空港、会展、交通、区位等资源叠加,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了海量应用场景。
随着腾讯全球总部——互联网 + 未来科技城启用,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落地,宝安在夯实制造业基础的同时,正向 AI 模型开发应用、具身机器人、低空空天产业等前沿领域进军。

腾讯新总部 " 互联网 +" 未来科技城(又称 " 企鹅岛 ")启用在即
场景蕴含无限机遇,但不会凭空转化为生产力。各地在 " 政策与生态 " 上,也在迅速卷起来。
同样以宝安为例,今年以来,其在基础设施、核心算法、软件模型等方面接连布局,携手深圳 · 前海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打造数据经纪人试点,启用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赋能。
如今,宝安以 " 全域开放 " 为抓手,打造全国首个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推出 " 四张清单 "" 百万空间零租起 "" 双种子基金赋能创新创业 " 等政策 " 大礼包 "。
资源禀赋、地域优势,加上体系化推进,让宝安在场景创新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一批企业扎根。
前海运通水务的案例极具说服力,这家主营城市供排水管网的企业,看中宝安 1 万多公里地下管网的 " 场景富矿 ",选择在此发展。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说,只有在真实场景中,企业才能验证技术有效性,走向市场。
这也道破了各地场景创新的真谛——
以场景应用倒逼技术创新,用产业链优势加速商业化,通过生态构建形成一座城市新的竞争力。(文 | 王克 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