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为“价格战”疲于奔命时,吉利银河E5做了一次载入史册的安全挑战
4 月 16 日,吉利银河 E5 在奥地利 TECCON 试验室完成了一场足以载入新能源汽车安全史的挑战——以 50km/h 的速度成功通过正面中心柱碰撞测试。这一测试不仅远超中国国标(35km/h),更以高达 104% 的撞击能量提升,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极限。

作为一款定位 15 万级的纯电 SUV,吉利银河 E5 凭借此成绩,不仅巩固了其 " 全球双五星安全车型 " 的地位,更向行业宣告:安全没有妥协,技术革新才是硬道理。
一场技术与勇气的博弈
正面中心柱碰被公认为碰撞测试中的 " 地狱级 " 挑战。由于撞击点避开了车头纵梁的吸能区,刚性柱体仅以 25.4cm 的接触面积与车辆正面对撞,极易导致乘员舱结构变形和高压部件短路。而吉利将测试速度从行业常规的 35km/h 提升至 50km/h,相当于将撞击能量从 " 一辆轿车撞击 " 升级为 " 一辆满载货车撞击 "。这一选择背后,是吉利对真实事故场景的深度洞察:在雨雪天或失控状态下,车辆高速撞击电线杆、交通立柱等柱状物的风险虽低,但后果往往致命。

吉利银河 E5 通过 " 八横两纵 " 架构设计,将碰撞力分解至车身多个传力路径,配合冷轧 DP 钢(抗拉强度 1500MPa)打造的中央横梁和 " 目字型 " 电池仓,实现了乘员舱零侵入、电池包零挤压的优异表现。测试后,车辆双闪自动开启、高压断电、车门正常弹开等功能的即时响应,更体现了吉利在智能化安全冗余上的前瞻布局。
神盾电池重新定义电池安全标准
吉利独创的 " 神盾电池安全系统 " 是此次测试的核心支撑。其电芯层级通过 8 针同刺、5.8mm 真弹枪击等极端测试验证了 " 不起火、不爆炸 " 的可靠性;电池包层级则通过动态海水浸泡、26 吨碾压等六大串行测试,展现了 " 坦克级 " 防护能力。而 30 万公里耐久测试后电池包 90.5% 的健康度(远超行业 80% 的基准),更打破了用户对电池寿命的焦虑。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试标准仍以被动合规为主,但吉利选择以超纲测试推动技术迭代。例如,其牵头制定的 2026 年电池底部撞击国标,以及向全行业共享的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专利,均体现了 " 技术开源 " 的格局。这种 " 安全平权 " 理念,或将促使行业从 " 满足最低要求 " 转向 " 追求极致安全 "。
从 " 造车者 " 到 " 标准制定者 "
吉利对安全的执着可追溯至 2007 年的《宁波宣言》—— " 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 "。如今,其安全专利数量(1562 件)位列中国车企第一,全球最强算力中心(23.5 EFLOPS)支撑的仿真测试体系,以及覆盖七大洲的研发网络,共同构筑了 " 技术护城河 "。

作为首款同时满足 Euro NCAP 与 ANCAP 双五星标准的中国纯电 SUV,银河 E5 从研发之初便以全球 89 国法规为基准,左右舵同步开发。这种 " 全球一致的高标准 ",不仅助力吉利开拓海外市场(如泰国、澳大利亚),更打破了 " 中国车低价低质 " 的刻板印象。
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赛点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陷入续航、智能化的内卷竞争中,但吉利银河 E5 的测试成果提醒我们:安全才是用户需求的底层逻辑。当有些车企因智驾事故频遭质疑,因电池起火陷入舆论危机,吉利的 " 安全第一 " 战略反而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利器。
未来,随着 L3 级以上自动驾驶普及,车辆面临的事故场景将更加复杂。吉利提出的 " 全域安全 " 理念(涵盖生命、健康、财产、隐私四大维度),以及其在 AI 底盘控制、智驾冗余上的技术储备,已为行业指明方向——安全不仅是 " 不发生事故 ",更是 " 事故中最大程度保护生命 "。
结语:
吉利银河 E5 的 50km/h 中心柱碰测试,不仅是一次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价值观的宣言:在成本与安全的博弈中,吉利选择后者;在合规与超纲的岔路口,吉利选择挑战。当行业为 " 价格战 " 疲于奔命时,吉利正以安全为矛,重塑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或许,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 大 " 到 " 强 " 的真正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