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师资、设课程 禹城让文化书院“活”起来
“过去总担心学习二胡费用太高,买了二胡后一直闲在家里,现在社区就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我们几个爱好器乐的老伙伴听说有免费的课程第一时间报名学习了。”住在禹城市市中街道湖滨花园的张阿姨每周都会到家附近的新湖社区文化书院学习二胡课程。
市中街道新湖社区工作人员李光付说,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基础上升级打造文化书院,既保证了充足的活动室、器材设备等硬件设施,同时又能集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师资品质,真正实现了文明实践阵地最大化利用。
近年来,禹城市立足群众文化需求,以深厚的大禹治水历史文化底蕴为根基,以文明实践阵地为载体,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优化服务供给,实施“社区 书院”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百姓获益”的基层文化服务新路径。
据了解,禹城市文化书院深化“双核多元”组织体系建设,以禹城市委宣传部和新湖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合市教体局、市文旅局、市文联、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等10多家部门单位,构建起开放式文化书院建设联合体。与此同时,统筹“双报到”单位、物业、社会公益组织等40多家党组织多元力量转化为文化书院“合伙人”,不断加强文化书院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的共享整合。
创办文化书院绝不是“一阵风”,着眼于打造成文化惠民长期性工程,禹城市采取“合伙人 居民双收益”的运营机制,构建起“公益 低偿”服务模式,既调动了合伙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教学水平。此外,文化书院还挖掘文艺达人组建骨干队伍,带领居民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形成“专业机构 社区达人”的双链教育生态,进一步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为了让文化服务精准触达,禹城以“全龄友好”为愿景,线上线下同步收集居民的文化需求。一进入新湖社区文化书院一楼大厅,贴满居民写下的“文化心愿墙”映入眼帘:90后孟女士的“想要学习爵士舞”,退休老干部李大叔的“想要系统学习吕剧”,宝妈王女士的“希望小朋友能够多多接触传统非遗文化”……文化书院会定期统计居民需求,优先设置需求量较大的文化培训课程。书院创办半年多来,课程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瑜伽、健康养生、诗歌诵读等多个领域。“过去总怕活动没人来,现在课程都是‘量身定制’,场场爆满!”社区工作人员李光付笑着说。
“课件92分,语言表达94分,课堂互动95分......”清明节刚过,新湖社区召集市文明办、市教体局、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学员代表,采取现场聆听公开课的方式为授课老师打分。
“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每季度都会组织相关人员为授课教师量化考核,采用末位淘汰制,连续两个季度考核分数垫底的教师将被解除聘用,从而倒逼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授课水平。”文化书院工作人员李超表示。
下一步,禹城市将持续优化文化书院建设,主抓师资水平和课程设置这条主线,链接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将文化书院打造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赋能治理的重要阵地,为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书写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