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建成强化城市核心功能新引擎,上海北外滩“风景文化都是顶流”

4月30日,在上海国际咖啡节北外滩主市集上,德国人林德恩感叹:“在北外滩逛咖啡节有一种独特的感受——这里的风景和文化都是顶流。”

站在2025年5月的时间节点看北外滩,这片4平方公里的热土的确不缺“顶流”——

世界会客厅出道即“巅峰”,如今成为重磅国际活动、论坛举办地;在建的480米浦西新地标每一次建设节点,都会成为线上线下全民“监工”热点;现象级文旅品牌阿那亚宣布联手海泰北外滩,打造“城市微度假”休闲目的地,立即引发全城文艺青年热议……

北外滩与外滩、陆家嘴共同构成上海“黄金三角”,是中心城区唯一可成片规划开发的战略空间。

2020年《北外滩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后,虹口区制定“三年出形象、五年塑功能、十年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将北外滩定位为“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

“顶流”现象的背后在于:五年来,北外滩不仅天际线日新月异,更以高水平开放推进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提升,成为上海强化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新引擎。

航运能级跃迁:从物理枢纽到规则制定者

“我们是北外滩开发建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太平船务总经理罗海锋说。

太平船务是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国际知名船公司,1997年在虹口设立分公司,2012年将总部迁入虹口,并在北外滩购置了中国区总部大楼。

去年,虹口区全年GDP实现8.2%的增长,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其中航运业贡献了4个百分点。太平船务全年营收规模达到125.4亿元,增幅达103.3%,对全市货运代理业拉动1.48个百分点,是虹口航运代理业营收体量最大、增幅最快、占比最高的企业。

太平船务的迅猛发展,依托于这五年间,北外滩的航运版图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全球前50强班轮公司中,已有17家在此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包括地中海航运、中远海运、赫伯罗特等巨头。全球货运50强企业共有14家在虹口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雷诺斯、汉宏、希杰等全球货运龙头企业大中华区总部相继落户北外滩。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外滩已成为全球航运规则的“策源地”之一: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此裁决,上海航交所发布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编制规范》成为国际航运定价的重要参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正探索增加绿色低碳权重,向全球输出“中国标准”。

北外滩的绿色转型同样引领行业变革。2024年以来,北外滩先后落户了北外滩国际航运绿色发展共同体、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等机构,也将持续深化与上海航交所联动,发挥专业机构补链强链等作用。

其中,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是交通运输部设立的首个中国籍船舶碳减排管理机构。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国际上净零排放的目标,我们一方面完善我国船舶能效管理法规制度框架、建设行业标准体系等;另一方面,开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能效和碳强度管理,参与船舶能效和碳强度管理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落户虹口区的上港集团能源作为上海港绿色能源中心的建设运营主体,已投运了中国首艘甲醇加注服务船。未来将加快布局绿色甲醇、LNG等船舶清洁燃料供应链,进一步推广纯电动船舶等绿色运输工具的运用。

眼下在北外滩,正锚定绿色低碳五大领域产业图谱,包括碳市场、绿色航运、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和绿色贸易,加大龙头和链主企业招引,未来有望达到千亿级产业规模。

金融科技融合:从楼宇经济到总部聚集区

“选择北外滩,是看中了其财富和资产管理高地的集聚效应。”东方汇理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嵩说,“上海资产管理协会,以及多家基金、银行、保险公司都在这里,我们开展业务非常方便。”

东方汇理资产管理集团总部位于巴黎,是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去年,在虹口区的推动与支持下,在北外滩设立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东方汇理金融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高嵩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后,很快成功签约中国市场首单,这一项目也是中法两国元首《第九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联合情况说明》的标志性落实项目之一。

从2011年虹口第一家公募基金——财通基金入驻北外滩,到2022年上海资产管理协会落地北外滩,再到2023年全球第五大保险资管——加拿大宏利将中国总部设在北外滩,虹口金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的跨越式发展,如今集聚财富资管企业2100多家,资产管理规模达8万亿元,北外滩财富和资产管理高地加速形成。

作为全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北外滩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服务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联动发展。

东方汇理所在的北外滩来福士,也是上海金融科技园区。目前园区已集聚东方汇理、浦银金科、京东数科等数十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明汯投资、鸣石基金等一批量化私募公司也纷纷入驻北外滩,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累,开展金融科技的探索和研发,为金融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去年入驻北外滩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博泰车联网,已申请超过6000项专利。企业负责人对虹口的金融支持印象深刻:“虹口精准匹配企业需求,重点推荐相关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我们深度对接,并针对企业发展需求,推出质量标准贷等特色金融政策产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在博泰车联网、致景科技等高科技企业以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航运交易所等功能性机构的带动下,技术、人才、数据、场景等关键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形成虹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增长极。

就在最近,丹麦水利研究所在中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丹华水利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落户北外滩。总经理周迟说:“正是北外滩浓郁的金融和科技氛围吸引了我们。”

历史文化赋能:中央活动区的产城融合之路

作为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北外滩的开发难度和亮点都在于“新旧融合”。与上海开埠几乎同龄的北外滩,绝非简单地完成旧改后平地起高楼。这片拥有丰富的港口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也承担着延续历史文脉的使命。

不久前的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北外滩主市集,四天人流超50万,创下历年新高。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历史上,北外滩与咖啡的渊源就极为深厚,贯穿上海咖啡文化发展史。

1846年建成的礼查饭店(现中国证券博物馆)作为上海最早的现代化酒店,率先将咖啡室与客房、餐厅融合,为咖啡文化在沪传播打开窗口。1886年,选址今东大名路一带的“虹口咖啡馆”专为外国水手和侨民服务,凭借地理优势和精准定位取得成功,还获海员赠送感谢旗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缩影。

不仅是国际咖啡节,这五年,北外滩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被不断激活并赋予当下的意义,从而转化成发展优势。

2021年下半年,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竣工,扬子江码头段正式对外开放。与传统会议厅不同,“世界会客厅”中两栋会议楼由百年仓库改造而来。借力新型数字化技术,百年仓库从外观到细节精准再现历史风貌;包括46万块老砖头在内,近80%的历史元素得以重新利用,延伸了北外滩老建筑文化遗产的历史感。

如今,世界会客厅已常态化向公众开放。说着一口流利上海话的比利时人托比亚斯感触最深的,就是这里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北外滩越来越美了!让人感受到上海‘海纳百川’的气质。”

2022年10月,矗立近百年的优秀历史建筑雷士德工学院修缮完工,变身新型非营利科研机构——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作为创新矩阵的关键一环,这里通过20余个大企业联合实验室集群、联合国际链主的D.Transformer孵化器、年度300余场活动的“设计寰宇Design Universe”生态人才平台等,以设计赋能和产业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涌现的基础设施。

今年4月,距离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不远处,北外滩首批国际人才公寓启用。从新加坡总部派驻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刘哲闻说:“这里闹中取静、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是国际人士的理想住处。我喜欢去滨江跑步,去白玉兰广场逛逛,再去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听一场音乐会。”

数据显示,虹口区去年实到外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区内现有外资企业总数近2000家,涉及75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年塑功能”的重点项目,雅诗阁服务公寓及雅遇公寓成为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区域活力的重要载体。

虹口一位干部还记得,2020年以前,从外白渡桥走到秦皇岛路码头,一路不断绕行,足足用时近3小时,眼下这段路,步行不过半小时,能望得见水、看得到景,也能守得住记忆、触摸到未来。

百年前的北外滩,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北外滩在向“顶流”攀登的路上,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更为人民所共建、共享、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