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里,藏着一处最早列入国保的四合院

不起眼的东四六条内竟然还有这样一处“国保”

如果没有崇礼住宅,东四六条或许太过普通,尽管民国时代的大总统徐世昌也曾居住于此,但其故居旧址已经让位于北京的第128中学,那里面所能留下的建筑遗迹也已然不多。于是,崇礼住宅的完整与重要性便当仁不让地显现了出来,这座貌似“普通”的晚清官宦寓所其实一点也不普通!

崇礼住宅?居京否?在冀乎?

首先,这里是京城内外文保等级最高的清代官员居所,且于1988年便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之同科入围的帝都国保还有郭沫若故居、太庙、社稷坛、正阳门、北京孔庙、天宁寺塔、法海寺、银山塔林、圆明园遗址与琉璃河遗址等。

在这些“同科进士”当中名气最小者估计非崇礼住宅莫属了,但其声名不显的原因想来也很好理解——此地一直以民居形式留存,且一直都未对外开放过。

许多文物古迹的爱好者对于远在昌平区山里的银山塔林诸塔皆可如数家珍般地点评一番,但对于近在身旁的崇礼住宅却“视而不见”地轻轻放过,不加一丝言语。(甚至有人将此崇礼,错指为河北张家口域内的冬季滑雪胜地崇礼,并争辩其是否为帝王行宫或某处民间古村落)

崇礼乃是何等人也?

话又说回来,崇礼到底是谁?他的住宅又何等稀奇,会被列入第三批国保单位?

谈到此,崇礼首先要辨清关于他的某种民间误传,崇礼是汉军正白旗出身,原本姓姜(也就是姜崇礼),可民众却称呼其为“蒋四爷”,把人家的姓氏给“改”了,这位被搞乱了姓氏的崇礼于义和团大闹京城、八国联军兵戎相见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慈禧太后授予文渊阁大学士的“一品宰相”之衔,换作“崇(姜)中堂”亦无不可。而崇礼之女则嫁给了光绪帝的兄弟——晚清民国之际享誉京城的“四大公子”之一的“七爷”载涛。由此看来,这位崇礼确实是个“人物”!那么,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原因何在呢?

崇礼的红顶子上或许沾着“戊戌六君子”之血

翻阅史料,我竟发现这位崇礼大人居然是1898年领兵奔赴菜市口南海会馆去抓捕康有为的主要官员。此时康有为已逃,留下个康广仁被抓了去,最终问斩于菜市口,而处死谭嗣同、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的谕旨也是由崇礼宣布的(并非太监)。如此说来,只此一件事崇礼便已然为慈禧太后立了大功,将他由东阁大学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亦在情理之中。

依照清代“一品大员”之三殿三阁的名位(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三殿,与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三阁),总共应有六个大学士,皆可认作“名誉宰相”,官员们见面时亦可称呼为“中堂”,崇礼便是其一。

崇礼住宅,规模可是不小

崇礼的住宅兴建于其发迹的大清光绪年间。他的宅院共分成三个区域,东、西两部分皆为住宅区,中间有花园一区,彼此相连,融为一体。而今的东部住宅区临街门牌号为东四六条63号,而西部住宅区则为65号。

现如今,由于住户的单位不同,所以63号与65号已经隔开,不再互通。当年崇礼所居住的是其东院一区,而于西院内则生活着崇礼的兄弟及侄子们。待我走访此地时东院的大门紧闭,而西院倒是门扉微张。尽管不是其主要居所,连同部分花园在内的西部院落之庞大规模还是很令我震惊的!

意外得宝,使得崇礼住宅成为1935年的“幸运锦鲤”

遥想当年,崇礼在此宅修建完毕之后还未来得及享受便赶上了“庚子国变”,待崇礼及家眷们重回故宅时,一派下世的光景已经彰显。至1907年崇礼去世后,姜家人的生活更是穷迫,最终干脆卖掉了崇礼住宅。在历经多次转手之后,1935年,此宅由宋哲元的部下刘汝明购得,也该是让这位将军发财,待其派人挖深花园内的水池之时,竟然获得金银财宝无数,其价值远超过购房费用。此事一出,立即轰动全城!

至此,1935年便成了故都北平的“掘地寻宝之年”!拥有宅院的官僚富户、遗老遗少们皆在自家院落之内“大开杀戒”,由此让我想到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某一集:名曰《芝麻开门》…

正邪皆存,而今古宅仍完璧

抗战爆发之后,北平沦陷。崇礼住宅被张之洞的附逆之子张燕卿所占,为了得到日本人的青睐,张燕卿将其中一处院落送给了冈村宁次,亦不知那厮住过没有。

时隔八十余年,这里虽然已被普通人家长期占用,但崇礼住宅的亭台楼阁、水池花园等皆能保留,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了。于是,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才会把目光早早地锁定在这里,一座北京城内的“普通住宅”最终跻身于国保单位的前三甲,此事已然很了不起了!希望它能打通两院,以住宅博物馆的形式对世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