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印巴空战:展现了哪些现代战争制胜机理?

在最近的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以“非对称战术”为核心,通过体系创新、训练优化与地缘协同,实现了对有数量优势对手的有效制衡,不仅令国际社会震惊,更彻底颠覆了外界对印巴军力对比的固有认知,不仅对南亚地区军事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与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案例。

全副武装的巴基斯坦空军战斗机

多域协同可有效弥补代际差距

现代战争早已超越单一领域的优势争夺,转向多域协同的体系对抗。在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根据“数量劣势、质量均势”的客观条件,构建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预警机+电子战+数据链”高效作战体系,即通过预警机搭载的相控阵雷达,将探测距离扩大到300公里以上,再配合战斗机的新型火控雷达和新型远程空空导弹,采用“A导B射”模式,成功伏击了脱离预警支援的印度战机,将装备代差转化为战术优势。此外,巴空军还通过电子对抗系统有效干扰了印军“阵风”战机的SPECTRA电子战套件,导致2架“阵风”偏离预定航线,进入预设伏击区。这种“软杀伤+硬摧毁”的组合拳,印证了现代战争“体系破击”理论的实战价值,被相关军事专家赞为“巴基斯坦用80分的装备打出了120分的体系效能”。

反观印度方面,其“万国拼盘式”装备体系成为其失利的致命缺陷。目前,印度拥有“阵风”、苏-30MKI、米格-29等诸多国家的战机,配套的武器装备也是五花八门,火控系统互不兼容,难以发挥应有效果。例如,目前印军的苏-30MKI装备的是N011M Bars无源相控阵雷达,在超视距对抗中难以锁定目标;而“阵风”战机挂载的“流星”导弹由于库存有限(约200枚),被迫与射程仅60公里的 “米卡”导弹混用,进一步削弱了突防能力。据空战记录显示,此次“阵风”所搭载的导弹尚未进入发射包线即被摧毁,其电子对抗系统也遭压制,陷入“侦测失效—锁定失败—规避无力”的困境。

此外,印度各战机间缺乏统一的数据链标准,难以实现战场信息共享,更无法形成有效战术协同,反被逐个击破。例如,在此次空战中,由于预警机数据链兼容性差,导致“阵风”与苏-30MKI机群难以协同作战,极大暴露了印度空军在电磁频谱战中的薄弱环节。连印度空军参谋长也承认:“虽然我们拥有先进的装备,却未能将其整合为有机整体。”

印度空军引进的“阵风”战斗机

训练革命是战场取胜的关键途径

战场表现是平时训练的缩影,现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在训练场上就已见分晓。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近年来持续优化飞行员培养体系,加大训练力度,并通过定期与装备同类战机的国家开展对抗演习,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例如,巴基斯坦空军飞行员年均飞行时数达180小时,并且采用先进的联合VR空战模拟系统,可还原克什米尔特殊地形下的所有空战场景。这种高仿真和高针对性的训练模式,使其在实战中展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更令人瞩目的是,巴军还采用了在平时训练中开发的“无人机蜂群+诱饵” 战术,诱导印军雷达开机,随后以反辐射导弹摧毁防空节点,实现了新战术的创造性战场运用。美国兰德公司称:“巴基斯坦的案例表明,中等强国通过精准的装备组合和训练创新,完全可以抵消体量优势。”

相比之下,印度空军的人员训练、素质相对来说无法与巴基斯坦相提并论。目前,印度飞行员的年均飞行时数仅为120小时,甚至连“阵风”战机飞行员的培训周期也被压缩至18个月,远低于国际标准的24个月,而且在训练中使用传统模拟器占比过高,导致飞行员应对超视距攻击能力不足,在实战中严重依赖传统航路规划,缺乏临场应变能力。正如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所称:“印度飞行员在模拟器中的平均失误率是巴方的2.3倍,这种差距在高压对抗中将被指数级放大。”此外,印度空军还面临严重的飞行员流失问题。据《印度防务评论》披露,2024年印军有47名飞行员提前退役,其中32人来自战斗机部队,这些都对印度空军的整体战力构成极大冲击。

印军是否实际获得实用型“流星”导弹还存在争议,有资料称,印度空军只获得训练弹。

体系支撑为最终制胜重要保证

现代战争的本质是体系支撑能力的较量,其稳定性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保证。目前,巴基斯坦具有较强韧性的体系支撑能力,一方面通过本土生产线实现了主力战机85%的零部件自产,将战损补充周期缩短至30天,仅为印度的1/3;另一方面则在主要大国之间灵活周旋,建立了多元化供应链布局,确保了关键装备的持续供应。例如,尽管近年来美印关系持续升温,但美国仍然在“只允许用于反恐”的名义下对巴基斯坦的F-16机队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土耳其也为后者持续提供所需的AN/APG-68V9雷达,使得这批80年代的战机仍然保持着较好的作战效能。此外,巴基斯坦还通过地缘合作伙伴建立军事补给通道,获得了稳定的情报与后勤支持。

反观印度,所面临的体系支撑能力缺陷在此次冲突中暴露无遗。印度70%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而且因同时采购俄、美、欧装备引发技术标准冲突,加之武器国产化冲击传统合作伙伴利益,陷入“战略孤立”风险。例如,印度目前的主力战机严重依赖俄制AL-31F发动机与法式“流星”导弹,特别是苏-30MKI发动机,很长一段时间大修必须返回原产国,战时持续作战能力存疑。法国则因对俄制裁延迟交付SPECTRA电子战套件升级部件,使得“阵风”战机的电子对抗能力大打折扣。耐人寻味的是,俄罗斯此前暂停了向印度供应R-77导弹的备用件,直接导致了印军在此次冲突中有12架米格-29无法升空作战,而S-400防空系统维护费用的不断上涨,也迫使印军削减前线防空力量。这种体系支撑能力的严重不足和对外高度依赖性也成为此次印度失利的重要原因。

推动战争制胜机理迭代更新

此次空战不仅是地区军事冲突升级对抗的缩影,更是战争制胜机理迭代更新的里程碑,揭开了未来军事革命的重大序幕。

首先,成本效益将成为战法指导因素。在此次空战中,印度出动了价格高昂的四代先进战机,其中“阵风”战机单价超过2.4亿美元,配套的“流星”导弹每枚约200万美元,导致其单次出击成本非常高。而巴方使用的远程导弹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3,并通过改进制导算法将命中率提升至82%,使得双方的损耗极度不对称。此外,巴军在空战中还采用无人机 “蜂群战术”,通过32架小型无人机组成侦察—干扰—攻击编队,发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其中4架搭载电子战模块的无人机,成功干扰印军2个S-400防空阵地,配合战机发射的空地导弹,对印军防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这种“低成本消耗战”的模式,使印军陷入“打不起”的被动局面。

其次,民用技术军事化将重塑战场规则。此次空战中,巴基斯坦首次将民用技术深度整合至作战体系,开创了“军民融合”的新路径。例如,巴基斯坦利用商业卫星星座对战场实施监控,提前27分钟就捕捉到了印军机群的电磁信号特征,为电子对抗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此外,巴基斯坦还通过民用无人机执行侦察与电子干扰任务,所改装的无人机搭载电子战吊舱,成功干扰了印军S-400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使其防空导弹命中率下降60%,同时也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实时战场态势感知。

最后,认知域对抗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在此次冲突中,巴基斯坦成立的“战略传播局”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社交平台实时发布战果,即时推送短视频、地理定位信息与专家解读等,在TikTok等平台形成信息洪流。例如,巴基斯坦在冲突爆发后8分钟就将印军苏-30MKI坠毁的照片向全球传播,影响了印军的士气。而印度在此次认知战中则对信息管控失当,陷入被动。一方面,印度军方要求宣传部门“延迟披露战损以保护士气”,从而导致印方在苏-30MKI坠毁事件中迟至3小时后才发布简报,导致国际社会对印军战损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而另一方面,印外交部门为了争取国际支持试图夸大甚至歪曲战果,导致信息混乱。例如,“阵风”战机被击落后,印媒最初宣称该机“安全返航”,直到法国达索公司的消息人士次日确认1架“阵风”失联后才被迫进行改口,进一步削弱了其国际形象与公信力。这种认知域对抗的胜利,使得巴方在冲突尚未结束便赢得战略主动权。

(作者为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