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超200个IPO,这家CVC差点没了

设想你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职业经理人,前不久接受了邀请,执掌一家“久负盛名”——可能是种礼貌性的说法——的科技巨头公司,产品是前一个产业时期的结果,服务于前一个时期的核心用户。许多年过去,核心用户少了,产品也老了,艰难地适应着新时代的市场需求,早就没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只能跟着竞争对手亦步亦趋。

再说直白点,你接手的是一团乱麻,你的使命不是走向辉煌,而是绝处逢生。面对这种情形,什么是你最该做的呢?

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的答案是,坚决地拿起奥卡姆剃刀,恢恢乎把非核心业务通通砍掉。自接手以来,英特尔在全新的战略下开启了坚定的清仓模式,先是将可编程芯片部门Altera卖给了PE巨头银湖资本(Silver Lake),紧接着又把自动驾驶业务Mobileye列入“其他业务”中,似乎是在招揽潜在的买家。

这份坚定在成交价体现得更加明显:2015年英特尔收购Altera的价格是167亿美元,而这次的卖家估值则为87.5亿美元。当然英特尔还是保留了Altera业务49%股权,仅此一项交易,英特尔将获得44.6亿美元(约320亿人民币)的资金。

对内,英特尔也秉承着“干就完了”的精神,大刀阔斧地改革,准备拿掉一切“长期投入但收效甚微”的锦上添花业务。这其中包括艰难求生的网络和边缘计算事业部、推迟美国新工厂的投建、据传闻高达2万人的裁员计划,当然也包括讲究“长期主义”的风投业务。年初,英特尔正式宣布将剥离英特尔资本(Intel Capital)。据说这一计划在上任CEO帕特·基辛格管理期间就已经上马,新任管理层则延续了这一切,预计2025年下半年顺利拆分。

英特尔投资副总裁马克·罗斯蒂克说,未来英特尔将与英特尔资本维持一个“战略合作”关系。而英特尔资本投资主管安东尼·林表示,团队已经做好了“更像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做好准备。

然而随着下半年日益临近,所有人都做好了“断舍离”的心理准备,事情却忽然反转了。英特尔在最新的财报会议上明确:“企业战投,必须要留!”

诞生于困境

英特尔投资成立于1991年,这听上去是个不错的年份。更何况在人们的印象里,战投是一家公司繁荣期的“选配”,而不是公司经营层面的“标配”。

然而反直觉的是,英特尔资本其实诞生于困境。虽然伴随着个人计算机业务的腾飞,英特尔早在1970年代就成为了全球性的科技巨头,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本等新兴国家也拥有了半导体制造能力,这些生产力的加入无限摊薄了产品利润;另一方面随着业务的开展,英特尔逐渐发现他们的知识积累基本上都集中于半导体,管理层对于计算机业务知之甚少,很难跟上诸如IBM这些对手的节奏。

于是在1984年,时任英格尔CEO安迪·格罗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聘用一位名叫阿夫拉姆·米勒的年轻人。

之所以可以被形容为“大胆”,是因为在加入英特尔之前,米勒虽然在数字设备公司 (DEC) 工作过四年,负责开发公司首批个人电脑,也短暂担任过担任富兰克林计算机公司的总裁,但他没有大学文凭,甚至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之后的米勒加入了美国商船队,是纯粹的计算机发烧友。

这种离经叛道的经历是天才的特权,也是英特尔需要的狠劲儿。格罗夫老爷子甚至为米勒量身定制了一个职位“企业战略”,不负责任何具体的职能,只需要想办法用他的“知识和经验”帮助英特尔完成自上而下的“思维拓展”。为了给米勒定心丸,老爷子还明确告诉他“(现有的高层)都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虽然才华横溢,但不是计算机专家……他们很狭隘。”

而这位米勒,正是英特尔资本的发起人。在推动英特尔与西门子联合立项BiiN计划,开发出制造RISC处理器的能力后,米勒开始主导英特尔的一些小型并购交易。

这些交易最初是为了挖掘那些深埋在小公司里的技术人才,但后来发现由于英特尔自身过于庞大,已经拥有了相当浓郁的企业文化,那些被挖来的人才没过几年就悉数跑路。因此米勒调整了策略,把强硬的并购策略调整为相对温和的股权投资。最终到1991年,他与时任英格尔执行总裁莱斯·瓦达斯共同发起了企业业务发展部(Corporate Business Development,CBD),随后更名为英特尔投资(Intel Capital)。

至此,资本市场多了一位产业背景雄厚、心态积极进取的大玩家。英特尔也逐渐走出困境,并在90年代下半叶伴随着“win95”的横空出世再起迎来了高光时刻,靠着“wintel”组合打遍天下无敌手。

到2024年年底,英特尔资本共计投资了超过1800家公司,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有超过200家公司完成了IPO,不乏VMware、Broadcom、Citrix、Red Hat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投资重点也从90年代流行的消费电子,一路跟进到当下流行的“塑造计算未来”,集中投资“云、芯片、设备等前沿领域”的早期初创企业。

例如在2022年2月,他们就设立了一只10亿美元的新基金,专门投资能够加速晶圆代工客户产品上市的能力,涵盖知识产权 (IP)、软件工具、创新芯片架构和先进封装技术的潜力公司。并且在声明中,英特尔资本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们不仅要对颠覆性初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还会主动促成新被投与老被投的合作,共同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积极寻求提升英特尔代工服务(IFS) 的能力,让他们更值得被客户们所信赖。

重启于困境

总之,英特尔资本有苦劳更有功劳,是货真价实的流血流汗又流过泪,问题就是太费钱了。英特尔资本是目前全球最活跃的企业战投基金之一,2015年到2017年之间他们的交易规模从未跌出了前二。而这种级别的活跃度的另一面就是巨大的烧钱速度,即使在一级市场整体收缩的近两年,英特尔资本每年也至少要烧5亿美元。

当2024年英特尔出现了创纪录的季度亏损166亿美,不再独立输血这个更多把答案交给时间的业务线,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决定。

反过来,实际上英格尔资本也觉得“战投”这个定位是个包袱。

在宣布了分拆计划后,英特尔高层就曾经透露,英特尔资本的分拆计划在过去多年里已经被讨论过很多次。之所以一直未成型,主要是没考虑清楚英特尔资本需要独立、灵活到什么程度,分拆之后带来的收益是否能够弥补母公司的退出。

而2024年年底,英特尔资本认为时机到了。这一年,他们在2018年投资的云计算数据供应商Astera Labs完成IPO,市值飙升至超90亿美元,成为了当年资本市场最佳退出案例之一。除了Astera,他们手里的明星企业还以色列人工智能公司AI21 Labs、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以及人工智能开发平台Anyscale。

罗斯蒂克相信,英特尔资本的过往业绩“值得外部投资者关注”,更何况还有同行的衬托:根据Pitchbook统计,2024年美国市场的风险投资退出总额仅为1492亿美元,不仅远远低于辉煌的2021年的8410亿美元,也远低于2019年的3120亿美元。

所以年初的那份拆分声明,看上去是分开,实则充满了一拍即合的喜悦感。英特尔CFO戴维·津斯纳表示:“英特尔资本的剥离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因为此举能为该基金提供了新的资本来源来扩大其业务,同时使两家公司能够继续受益于富有成效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举支持我们更广泛的战略,即最大化资产价值,同时提高整个业务的专注度和效率。”

那为什么又反悔了呢?缺乏共识是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上面数据所提到的,目前整个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仍然不通畅,Astera的上市的确给英特尔资本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但拿掉CVC的底色,英特尔资本耗得起这样的资产吗?

在这层焦虑下,英特尔资本出现了核心员工离职潮。马克·莱登、阿伦·切蒂、肖恩·道尔、塔米·斯莫林斯基这些工作了超过20年的老员工纷纷宣布离职或退休,英特尔资本的团队成员也从2024年年初的42人,缩减到现在的33人。毫无疑问,剧烈地变动给独立运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更关键的一个变量是陈立武的走马上任。很多人都知道陈立武是半导体老兵,知道他曾经带领着全球三大EDA公司之一楷登电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创造过股价攀升3000%的辉煌战绩。陈立武也早在2022年就被推选为英特尔董事会成员,负责执掌英特尔的并购业务,又在2024年8月因为“对庞大的管理架构、保守文化及AI战略滞后不满”愤而离开,心里必然憋着“证明自己”的劲儿。

但实际上陈立武在半导体领域的成就远不仅于此。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陈立武对半导体产业带来的是“开创性”的印象,而“风险投资”正是他完成“开创性”的工具。自1987年成立华登国际之后,陈立武先后投资了85家半导体企业。

这85家半导体企业有26家被并购、19家IPO,可以说成绩斐然,但要知道当时的半导体并不是一个风险投资青睐的标的,而是如上面梳理的英特尔资本起步史一样,是一个“卷起来”的红海行业。而且陈立武当时的钱也不多——总共330万美元的成本,LP是他的老丈人和老丈人的朋友们——为了勤勉尽责(或者家庭和睦)他最初选择的投资标的其实是电脑鼠标。

可以说,是核工业的学术背景,让陈立武对底层技术有着偏执的信仰,进而推动他意识到“半导体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基础”。如果各位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后面我可以单开一篇专门讲讲陈立武的风险投资经历。这其中还有一个彩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第一步风险投资,正是华登国际对四通利方(也就是后来的新浪)的投资,同样相当有“开创性影响”。

总之你需要知道的是,2022年陈立武拿到半导体产业内最高奖项罗伯特·诺伊斯奖(Robert N. Noyce Award),组委会给予的评语是这样的:“陈立武是一位真正的技术远见卓识者和风险投资领域的先驱,他众多的职业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并帮助推动全球创新和增长的企业发展。”

有了这样的领导者,英特尔重拾对投资的信心,也就毫不意外了。在最近的财报会议上,陈立武明确地告诉他的战友们:“我们已决定不剥离英特尔资本,而是将与团队合作变现现有投资组合,同时在新增投资上更加审慎,只支持那些有助于我们实现资产负债表健康所需的战略,并计划于今年启动去杠杆化进程。”

翻译成大白话,这或许是陈立武打算拿出自己的看家绝学,重新激活企业投资的潜在价值。这让我想起《神雕侠侣》结尾,张君宝怀揣着郭襄亲手赠与的小铜人,带着五绝最后的辉煌来到武当山,潜心武学、开宗立派——当小铜人再次重现世间,江湖也将重新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