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数字鸿沟”以后,老年人如何避免“数字沉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 实习生 李雨鑫 黄惠迎

此海报AI共创 栾海明 制图

不少刚刚跨过“数字鸿沟”的银发族,如今又深陷在算法的茧房里,面临身心健康与社交隔离的双重危机。老年人为何会被“AI感”很强的低质短视频吸引?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数字沉迷”?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融媒体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刘仲国。

老年人为何沉迷其中?

情感需求和算法机制是双重推手

在刘仲国看来,老年人“触网”的初衷,往往是因为社会距离导致的内心孤独感与代际疏离,“缺乏陪伴的群体更容易被短视频、直播间等虚拟互动吸引,用屏幕的亮光填补现实中的情感缺口”。

事实上,独居、留守或得不到足够的情绪价值,的确容易让老年人展现出对网络社交的依赖性。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教授陈丽芳曾撰文表示,在此情况下,老年人有可能将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视为虚拟世界里“志趣相投”的朋友,与其建立起基于关注、信任和理解的情感联系,从而产生弗洛伊德所说的“替代性满足”。考虑到分辨AI与真人对老年人来说较为困难,他们“移情”于AI,并出于依恋与信任充值打赏或购买橱窗商品,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有的老年人“触网”不到一年,就在快手上收藏了近万个视频,其中绝大多数为AI合成视频。

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也实现了“推波助澜”。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宋美杰及经济学院讲师林晗晗曾撰文说,平台通过分析老年用户的个人信息,把与之契合的内容如AI合成短视频推荐给用户,老年人观看此类视频后,系统又持续推荐类似视频,进而形成“信息茧房”。除了人性本身的弱点,老年人网络技能的匮乏也导致他们易于被操纵,使得部分商家有空子可钻。

老年人沉迷短视频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同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耿丹曾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老年人沉迷网络更像是一种补偿行为,补偿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失落和空虚、子女独立后有效陪伴的缺失、衰老和疾病带来的死亡焦虑等。然而,这种补偿并不能等效替代充实的晚年生活,如果过度依赖网络,不仅不能缓解老年人的负面情绪,还会给其带来一些新的心理问题。

“比如,无心经营现实生活、慵懒颓废、生活方式不良,继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内疚感、无意义感和孤独感,表现为社会适应困难、社交功能下降、缺乏人际支持等。”胡耿丹说,多项研究证实,手机沉迷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跨越“数字鸿沟”以后

老年人如何避免“数字沉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比达14.1%。在迈出跨越“数字鸿沟”的第一步以后,老年人要如何避免陷入“数字沉迷”?

刘仲国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家庭的情感支持、政府的制度保障、社会的场景供给、平台的技术向善缺一不可。

在家庭层面,子女简单直接的“断网”干预,往往会激化矛盾,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真正的解法在于回归家庭的情感支持:通过共同活动、日常交流,帮助老人重建现实生活的意义感,用真实的亲情陪伴替代算法投喂的“伪关怀”。

在政府层面,政策上需要建立更严格的适老化标准,强制要求平台优化算法逻辑,限制对老年人的“信息轰炸”与“精准收割”;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通过老年数字素养教育、社区网络使用指导等公共服务,帮助老年人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与自我管理意识。

在社会层面,需要打造更加友好的老龄生活场景,如增加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适老服务,多组织一些兴趣社团、志愿服务等社交项目,让老年人重新找到社会参与的价值感。

最后,商业平台既是老年人“数字沉迷”的推手,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刘仲国表示,平台应优化推荐机制,主动推送知识科普、技能学习等正向内容,减少对老年用户的“信息茧房”围困;完善风险提示功能,对虚假广告、诱导支付等设置拦截屏障;建立老年用户保护机制,比如单日使用时长提醒、大额消费确认等等。

“唯有让老年人真正融入数字社会而非被其吞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乐’与‘老有所安’的良性循环,这剂药方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煎煮。”刘仲国说。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