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块9的AI洗头:颠覆还是泡沫?

文 | 定焦 One(dingjiaoone),特约作者 | 梅引冬,编辑 | 魏佳

2015 年,38 岁的乐山井研男子陈攻科研究 16 年,玩坏 18 个头盔,最终发明出立式全自动按摩洗头机,并获得国家专利。十年后的今天,AI 正在尝试给这个 " 旧需求 " 谱写 " 新故事 "。

据媒体报道,上海、深圳、福州等多地出现 AI 洗头店,店内配有头皮检测服务、可调节力度与水温等模式的智能洗头机、自动吹发设备或人工吹发服务。

人工智能的风口带来 "AI+" 经济的蔓延,在洗头这门生意之前,已经有许多行业率先涉水—— AI 健身、AI 读书、AI 算命等。与许多重度依赖人力、知识储备量或技能的传统市场相比,AI 设备带来的 " 无人化 "" 标准化 "" 便捷化 " 故事格外诱人。洗头,作为高频刚需,且依靠大量人工服务的生意,自然成为一些人眼中的绝佳 AI 掘金池。

故事总是动听,但现实不总是美好。不少消费者反馈,AI 洗头体验更像是 " 自动冲水器 ",甚至遇到过 " 卡住头发 " 的尴尬时刻。一位资深美发从业者也告诉「定焦 One」,他认为 "AI 洗头短期内会有流量,但技术不够成熟 ",尚不能对传统美发行业造成冲击。与此同时,一些 AI 洗头机品牌正在蠢蠢欲动,开出数十万元的加盟价码。

当 " 自动化 " 与 " 智能化 " 边界逐渐模糊," 万物皆可 AI" 既是风口也暗藏迷雾。长远来看,空有 AI 噱头的产品愈多,越容易损害消费者对其他 AI 产品的口碑和信任。企业与品牌勇于尝试,拓宽 AI 边界无可厚非,但需要明白的是,消费者并不会为所有冠上 "AI" 的产品买单。

AI 洗头,流量游戏还是产业升级?

当 "AI 洗头 " 成为美容赛道的风口热词,这背后究竟是技术革命,还是资本精心包装的又一场 " 智商税 " 狂欢?

从目前公开资料看,AI 洗头店的体验流程大致如下:

当你走进 AI 洗头店,店员会率先为你进行 " 头皮检测 ",根据发质情况调整洗头时机器工作模式。这种服务流程与市面上大多数的皮肤管理店如出一辙,不同的是,AI 洗头检测之后,后续过程将由自动洗头机来接力完成。

顾客躺上洗头床后,机器会自动出水,完成湿发、洗发、冲洗。同传统美发店依靠人工洗头不一样,AI 洗头机是依靠水流冲击,来达到清洁头皮作用,顾客还能调整洗发的时长、水量、按摩力度、水温等,其配备的座椅也有智能按摩功能。

大部分 AI 洗头店以 9.9 元的优惠价吸引顾客,后续价格在 19 元 -23 元不等。在团购平台上,AI 洗头店还整出不少 " 花活 ",以发小咖 AI 洗头吧为例,其在基础洗头上还推出了 " 草本头疗 "" 祛屑专享 " 等不同功能套餐。值得注意的是,人工吹干的首次优惠价已达到了 19.9 元。对比传统美头店价格,AI 洗头店并无明显领先优势。

图源 / 团购网站截图

表面看,前端依赖仪器的头皮检测和后面自动化的洗头、吹发过程,的确是一场技术赋能传统业的革新。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 " 洗头革命 " 能否为传统洗头业带来 " 颠覆 "?

从实际体验反馈来看,自动化并不能和智能化划等号,AI 洗头距离真正的 " 智能化 " 还有不小差距。

有消费者表示 AI 洗头 " 太适合 i 人 "" 洗得很均匀 ",然而从目前大多数反馈情况来看,AI 洗头任重道远。有不少体验过的消费者表示 " 洗不干净 "" 噪音太大 "" 像是自动冲水器 ",甚至有消费者反映被 " 卡住头发 "" 洗完得毛囊炎 "。

" 洗不干净 " 的消费反馈无疑给 AI 洗头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检测匹配不同洗头方式造成冲击。

一位从业十九年的资深美发师告诉「定焦 One」,洗头发的过程更是人与人的交流、服务,机器洗头没有这个感觉,目前店面不会引进 AI 洗头设备。此外,传统美发店所具备的头疗放松或造型设计等附加服务,AI 洗头店也无法超越甚至提供。他认为,AI 洗头机的诞生并不会为传统洗头业带来太大冲击。

抛开传统美发店的附加服务来看,AI 洗头还延伸出一系列安全、健康等问题,其能否在风口中成功开辟新故事仍有待商榷。

卖机器、加盟费、运营费,AI 洗头的生意经

尽管在消费者端口碑分化,也不被从业者看好,但根据媒体的报道,这类 AI 洗头店正在多地开花,一派快速扩张景象。让我们好奇的是,它究竟是一门刚需生意,还是一场概念热炒?背后,又是谁在默默掘金?

据了解,这类 AI 洗头店大多以卖机器或开放加盟的方式拓展版图,「定焦 One」联系到了这两种模式的 AI 洗头机品牌。

某 AI 洗头机品牌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有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押金抵扣:每台机器收 19800 元押金,合约期为三年,到期后不做全额退款,如果中途退机则按照比例退款(如用了一年半就退 50% 押金);另一种模式是全额买断,每台机器售价 21450 元,购买机器后还会送 30 瓶养发产品和提供运营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该机器有售后维修服务,却无定期保养检查服务。

相比这种更偏向于 " 钱货两讫 " 的模式,另一种采用加盟模式的品牌运营负责人称,他们的合作模式除了押金和买断外,还有线上运营、投流等额外合作费,他们会提供专业的线上运营和 SaaS 系统,来帮助加盟商经营。但让我们 " 大跌眼镜 " 的是,在拿到的这份合作资料上," 洗头机 " 写成了 " 洗头及 "。

图 / 某品牌合作政策

此外,该品牌提供的招商政策中提出回本周期为 1-4 个月,但具体金额来由不甚清晰,该品牌负责人亦未做回复。按既有信息计算,以采购三台机器为例,合作方(即加盟方)若选择押金模式,意味着前期在加盟费、机器和店铺上需投入 99800 元,若买断机器则前期需 144800 元,按照四个月算,在不考虑盈利和门店水电等额外支出的情况下,分成之前押金模式一个月需要有 27722 元的营收,买断模式需要有 40222 元营收。

这意味着,若洗头定价 19.9 元,一个月(以 30 天计算)中,押金模式下平均每天需要有 47 个人来消费,平均每台洗头机每天接待 16 个人;买断模式则更多,日均客流量需要 68 个人,每台洗头机平均每天需要接待 23 个人。(注:以上计算都是据表推测,品牌没有提供数据单位和条件的具体解释)

在实际经营中,连续四个月不间断保持这样的流量,仍存在很大难度。

并不算便宜的投资成本、模糊不清的 AI 概念、尚未验证的市场模型、不够成熟的消费心智,这些对于入局者而言无疑存在一定风险。

这波 AI 洗头热,也不禁让人联想到曾经红极一时的 AI 健身。

2021 年前后,一大批智能健身镜、智能跑步等 AI 健身产品在国内外涌现,包括美国互动健身公司 Peloton、健身镜品牌鼻祖 Mirror、国内智能健身产品 FITURE 魔镜等。尤其是 FITURE 在 2021 年完成了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融资后估值已达 15 亿美元,红极一时。

但好景不长,随着居家健身风潮的褪去,这些品牌或走向没落,或卖身给巨头,或传出产品下架、人员缩减等消息,关注度不再。究其原因,除了价格偏高外,更关键的在于用户感知度不强、市场教育度不足。

本质上,彼时的 AI 健身停留在 " 个性化定制计划 " 阶段,与今天的 "AI 洗头 " 如出一辙—— AI 成分有限,真正体验感尚未打动人心。

AI 健身用市场反馈验证了 "AI+" 模式并不是市场万金油,它的铩羽而归仿佛为 AI 洗头撰写了序章。不过,如今 AI 健身已经汲取教训,在体重管理年的加持下卷土重来。以 Keep 为例,其创始人王宁今年初发布全员信,宣布下一个 10 年公司要 All in AI。

但回过头来看,市场上关于 AI 的故事接踵而至,不断饱和的玩家也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对于所谓 "AI" 标签的信任程度。留给 AI 洗头的试错窗口,真的不多了。

产业链、场景化与体验感:AI 洗头的三重考验

尽管 AI 洗头槽点不少,但现在就下判决还为时过早。

中国美发行业正在从单纯 " 美容需求 " 向 " 美容 + 养生 " 进阶,街边随处可见的头疗店和新媒体平台上关于养发的讨论度热情不减,都传递出头发护理市场的巨大潜力。根据养丝国际联合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 年中国头皮护理市场规模已达 520 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 42.7%,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800 亿元。

纵观科技消费品发展史,无论是扫地机器人还是智能手机,都经历过早期混乱与市场洗牌,最终走向成熟。对于现在的 AI 洗头而言,产业链成熟、场景融合共生和极致体验感,将是其必须闯过的三道关卡。

首先,需要以产业链的正规和成熟来保障机器的质量。

智能驾驶可为前车之鉴。同为 AI 衍生下的新产物,前不久一起智驾事故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再次将 AI 伦理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目前 AI 洗头的应用地区有限,概念新兴,机器的安全性保障问题让众多消费者望而却步,一些机器品牌方也缺乏保养检测意识。同其他诸如扫地机器人等科技设备不同的是,AI 驾驶也好、AI 洗头也罢,都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的设备,其安全风险是 "0 和 1" 博弈——要么 100% 可靠,要么一次故障就可能让消费者永不复购,甚至直接造成不可挽回的人身伤害。

其次,AI 洗头可以尝试以品牌或美发店的引进推广来强化消费者心智。

AI 洗头和传统洗头业态并非是竞争关系,若在头疗店基础上,AI 洗头机能进一步连接知名美发品牌或者跻身传统理发店之中,通过创新场景,在既有成熟心智影响下,AI 洗头在消费端的盈利额或获取的信任度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有不少头疗店已经率先明白真谛。某 AI 洗头品牌负责人也称,相比单纯引入 AI 洗头机,做 " 养生仓 + 头疗养发专营店 " 更有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从市面上既有的经营模式来看,AI 洗头机品牌在单纯 AI 洗头店出现之前,大多数是和养生馆等门店合作,这无疑降低了经营风险,也给了 AI 洗头另一种思路:洗头生意或许不在于 " 替代人工 " 而在于人工与智能的 " 双效协同 "。

毕竟如今 AI 洗头单线前景不明,但从赋能协同功效上看,其作为美发店、头疗馆等传统美发店的 " 插件 ",站好 " 辅助位 ",不失为一条新路:一来,AI 洗头能借助 AI 诊断,提高传统洗头门店服务,节省人力成本或缓解旺季时洗头人手不够的情况;二来,可作为夜间洗头,协同传统门店提供 24 小时洗头服务实现增收。

最后,持续优化消费体验,是 AI 洗头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市场上的反馈既是 AI 洗头的缺点,更是其进步方向。" 洗不干净 "" 噪音太大 "" 卡住头发 " 等反馈,都需要众多 AI 洗头品牌商持续改进。最终决定市场生死的,往往是消费者最真实的体验。

这三关看似挑战,实则是行业过滤泡沫的筛子。更需要明晰的是,市场瞬息万变,未来的考验也不会止步于这三关。但闯过这三关,AI 洗头或许能从 " 概念争议 " 进入到 " 可讨论的商业模式 " 阶段。

* 本文为特约作者投稿,如有疑问,欢迎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