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陈卓:印巴此次冲突,或重演“一场胜利,各自表述,同时后退”?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陈卓】
2025年5月7日,印度发起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行动,攻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九个所谓“恐怖分子据点”。印度宣称此次行动摧毁了穆罕默德军(Jaish-e-Mohammed)和虔诚军(Lashkar-e-Tayyiba)等武装组织的“关键基础设施”,作为对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勒加姆恐怖袭击“克制且不升级”的回应。
巴基斯坦否认与袭击有关,并迅速反击,授权军队自主决定反击方式。双方在印巴控制线(LoC)附近的交火已导致数十人死亡,国际社会要求克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效果甚微。
这场源于克什米尔争端的最新一轮升级,凸显了报复循环的危险性,有可能将这两个核武国家推向更广泛的冲突。
网传飞机残骸照片(右),以及此前印度空军序列号为“BS 001”的阵风战机照片。图自社交媒体
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一个熟悉的模式: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是幕后主使,随之采取报复巴方的军事行动,这又促使巴方采取针锋相对的新一轮升级。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于4月24日在比哈尔邦的演讲中警告,印度将“追捕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至天涯海角”。他通过这一表态,向国内民众展现了强硬姿态,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报复的决心。这也意味着莫迪政府其实希望建立一种新范式,就是把所有针对印方的恐怖袭击都当作巴方发起的进攻,并用正式的军事攻击加以回应。
然而,正如2019年印度对巴拉科特的空袭未能显著削弱克什米尔的反印武装网络一样,这类行动虽然可能为莫迪政府更多带来政治资本,但能否带来战略成功却是个问题。2019年的危机因侥幸而得以缓和——印度空袭未造成有记载的伤亡,而巴基斯坦也很配合地归还了被俘飞行员,美国同时对印巴施压也帮助降温。如今,这些当年阻止事态升级的约束条件似乎已不复存在。
追究起来,莫迪的强硬克什米尔政策是近年来克区动荡的主因。
2019年,印度修订370条款,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半自治地位,将其改为直属中央的联邦属地,号称要将克区推上稳定与融合的坦途。然而,这做法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激起了不小的反感情绪,当地居民已在数十年的冲突、宵禁和通讯封锁中饱受煎熬。外地居民涌入置业和莫迪的重兵部署加剧了克区人口结构变化,引发了强烈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