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当你纠结于问题时,你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

《资治通鉴》 第九卷 汉纪一

【原文】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先是,诸侯吏卒、繇使、屯戍过秦中崐者,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

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柰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译文】

项羽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的地区,就想率领各路诸侯军向西进入关中。在此之前,诸侯军中的官兵有的曾因服徭役或屯戍经过关中一带,秦地的官兵多无礼地对待他们。待到章邯率秦军投降了诸侯军后,诸侯军的官兵便凭借胜势,把秦军官兵多当作奴隶和俘虏来使唤,随便侮辱秦军官兵。

秦军官兵大多因此而生出怨恨的情绪,暗地里议论说:“章将军等人骗咱们投降诸侯军,如今若能攻入关中击灭秦朝,当是大好事;倘若不能,诸侯军将咱们掠持到东方去,而秦朝又尽杀咱们的父母妻子儿女,那可怎么办啊?”

诸侯军的将领们暗中查听到了这些议论,即报告给项羽。项羽于是召集黥布、蒲将军商量说:“目前军中秦朝的官兵还很多,他们内心并不顺服,如果到了函谷关不听从调遣,情势必会危急。所以不如将他们除掉,而只和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等进入秦地。”楚军便于夜晚在新安城南面袭击活埋了秦兵二十余万人。

【材料解析】

项羽在成功击败秦国末代将领章邯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便是如何处置20万秦国降将。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而这些不同的方式也必然会带来各异的后果。

从表面上看,项羽选择将这20万秦军坑杀,这一做法似乎迅速解决了眼前的危机。然而,长远来看,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名声,更直接断送了他的江山。我们能从历史书上看到他这一行为,说明他的恶名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两千多年已过去,我想还会遗臭万年。

有的时候,当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时,不同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些效果会引发新的反应,进而对我们造成相应的影响,这个影响或许是好,或许是坏,但是必然会一环套一环,从而为我们命运的好坏埋下最终的伏笔。

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我们出来做事,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面对问题时,处理方式大致可分为几种。一种是与问题对抗,另一种是充分利用问题,想办法化敌为友,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不仅在态度上正视问题,更重要的是主动把自己当成问题,优先去解决,这样不仅能解决当前问题,还能将未来潜在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项羽和刘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待问题的方式。项羽总倾向于解决眼前问题,他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把提出问题的人彻底消灭掉,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声誉,也为他的未来埋下了严重隐患,比如杀韩生,赶走冒犯他的范增;

第二种是彻底忽略问题的严重性和潜在危险性,轻易放过问题,这同样给他未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比如刘邦对他来说,就是潜在的敌人,他鸿门宴轻易放过对方。这两种做法对他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羽思维上的缺陷,他不仅没有重视问题,反而忽略问题背后的原因。

反观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他也遭遇过诸多问题,无论是显性问题还是隐性问题,他都能处理得有理有据。面对显性问题,比如要不要刺杀子婴,他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直接消灭方式,而是将问题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局面;对于像韩信、彭越这种存在潜在问题的人,即便反叛这种潜在问题尚未发生,他也提前布局,时时提防,甚至提前消灭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弥补,这体现了一个帝王所具备的高超战略眼光和深刻洞察力。

遇到问题,我们要明确解决的目的,但是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想办法笼络民心。即获得他人的认可、支持和拥护,而不是仅仅把目光聚焦于问题本身。如果只专注于解决问题,哪怕把问题解决得尽善尽美,但是忽略了人的存在或者作用,那自己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到时候,即便自己有再大的志向和能力,也难以实现宏伟目标。

我们可以把处理问题的方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视问题并且解决,另一种是正视问题,但不正面进行对抗。

在正视问题并对抗的处理方式中,又可细分为五种情况。

第一,面对问题时,首先要判定问题的提出者,找出它的源头,包括直接提出者和间接提出者、直接制造者和间接制造者。

第二,明确提出者或制造者的身份定位,判断其段位是高于我们、与我们平级还是低于我们,根据不同身份采取不一样的措施,避免出现“杀鸡用牛刀”或“杀牛用鸡刀”的情况,否则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第三,明确当前问题给我们造成的影响以及它目前所处的形式,是处于萌芽期、发展期还是顶峰期,针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如在高峰期应及时行动,在萌芽期则尽量将问题扼杀。

第四,了解问题与自己之间所处的段位关系,判断自己处于主动、被动还是僵持状态,以及双方是可以合作、商量还是只能敌对,根据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形式。

第五,明确问题的特性是由什么引起的,是利益冲突还是情感冲突,针对不同类型用不同方式解决;同时还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对现在有害但对未来有利,还是对现在有利但对未来有害,根据其特点进行区分;另外,要判断问题是属于一次性的、间歇性的还是周期性的,如果只是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反复出现,这样必然消耗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而不与问题进行正面对抗的处理方式,属于思维层面的提升,可分为三个段位。

第一段位,遇到问题后,首先把自己当成问题的根源,反思自己在行为、言行上是否出现某些不当之处,以及情绪行为特征等方面对外界产生的影响,通过解决自身问题,尽可能减少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实现从外界对抗向自身对抗的转变。既然问题找到我们,那就说明跟我们一定脱不了干系,这个时候不能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反思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先从思维上根除。

第二段位,把自己和提出问题的人、问题都融为一体,不将它们分裂看待,把提出问题的人当成棋子,允许并不断培养这类人,然后充分利用他们的特点来不断优化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维,不在意他们提出什么问题,从意识形态上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将其作为提升自己修养水平和境界的铺垫。

第三段位,达到类似《九阳神功》中第九层神功大成的境界,实现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心境,而不是被问题所牵绊。让自己彻底脱离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负面影响,把所有问题都看作是与自身共融的一种自然状态,如同呼吸吐纳一般正常。此时,已经具备帝王格局,不再把眼前问题当作问题,而是将所有出现的和未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和明天的问题、未来的问题都纳入一个大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收放自如,与问题共生共融。

哪怕现在还不具备帝王的实力,但只要在心态、格局、思维程度上具备帝王的那个段位,哪怕当前只是一个外卖员、普通企业员工或者不得志的领导,也无需被眼前的现状和苦恼所束缚。因为具备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格局和潜质,就不会再纠缠于情感性的纠结或思维层面的在意,而是更加关注对自身有益的事情,不把那些扰乱心智的琐事当成影响自己前进的阻碍,而是关注能够提升自己精神境界、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无形之物,为将来从潜龙化为真龙做准备,一旦时机到来,便可飞龙在天。

需要强调的是,不把问题当问题,不与问题对抗,并不代表无视、轻视问题,而是要从精神上无视问题,但是在手段上重视问题。因为一旦轻视问题,小问题可能会演变成大问题,甚至形成巨大的负能量将我们吞噬。

所以必须正视问题,根据不同的形式采取不同的手段,让问题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让我们受到问题的伤害,更不能被问题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而无法自拔。毕竟,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情,进而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最终决定什么样的命运,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直观看到,但冥冥之中命运已被注定。因此,在问题处理方式上,我们要不断自我攀升,不断刷新自己的认知和对事物的理解水平。

项羽在坑杀20万秦国降将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危害,但是我们不能不知道身边问题的影响力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公众号【鉴史悟道】,通过历史故事的分解,学习古人的智慧。在人生道路上,不迷茫,不气馁,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和优势,了解社会潜规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分享学校不教、书里不写的知识学问!

懂点人情世故,分享不为人知的人际关系!

关注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赠送《如何成为领导心腹》《绝密人性天书》等干货,以下通道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