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回望西北大地的拓荒史诗
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横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四省区,是唯一的跨省区生产建设兵团。1964年兰州军区仿照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模式,先后在甘、青、宁、陕4省区成立农建师,实行军垦,由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干部帮助组建。那时新组建农业建设师的番号接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个农业师续编。
1969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甘肃农建十一师、青海农建十二师、宁夏农建十三师、陕西农建十四师划归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甘肃以河西农牧场为基础,调进复转军人和知青,组建农建11师。1969年11月驻甘肃的农建11师和水土保持建设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1师(驻地玉门官庄)、农建第2师(驻地河西堡)和林建师。
上图为玉门官庄知青纪念碑
1966年6月疏勒河水利管理处划归甘肃农建师,1967年7月玉门石油管理局所属青山农场与甘肃农建师工程团清泉农场对调。1967年武威拖修厂筹备处更名为第二拖修厂,鱼儿红牧场更名为第一牧场,宝瓶河牧场更名为第二牧场。
上图为农建11师戈壁滩上安营扎寨
上图为农建11师业余学习
农建11师主要开发河西西部,改编后的第2师重点开发河西东部。农建11师是过渡单位,1969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甘肃农建11师拆分组建农建第一师和农建第二师。
农建第1师,一师为兰字910,一师一团番号为兰字911,依此类推
1963年底,甘肃农建11师成立,首批接收西湖农场和踏实农场。1964年甘肃农建11师组建团场并制定番号,将西湖、黄墩、踏实3场合并为团级农场,场部西湖,定名西湖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7团-农建第1师第1团-西湖农场
上图为如今的西湖农场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西部疏勒河下游有一片盐碱草滩,当地人称为西湖,甘肃农垦西湖农场位于此地,是甘肃农垦最为偏远农场。建于1958年,如今柏油路有了,自来水有了,今非昔比。
原农建十一师第6团-农建第1师第2团-小宛农场
1965年小宛农场由农垦改隶农建十一师,1966年甘肃省劳改局所属四工农场东迁,四工农场耕地房屋移划归小宛农场,1969年十工劳改农场并入小宛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2团-农建第1师第3团-蘑菇滩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11团-农建第1师第4团-饮马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1团-农建第1师第5团-黄花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3团-农建第1师第6团-下河清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9团-农建第1师第7团-生地湾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农建第1师工程团
兵团撤销后,农建第1师所属各团厂和师直单位,交由酒泉区接管。第1师撤销前将第三团并入第四团,将工程团并入第五团。
农建第2师,二师为兰字920,二师十一团番号为兰字921,依此类推
原农建十一师第4团-农建第2师第11团-老寺庙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10团-农建第2师第12团-四坝农场
1958年在原山丹农场园艺场的基础上建立四坝农场,1975年更名为甘肃省国营山丹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8团-农建第2师第13团-八一农场
1957年12月以兰州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第九预备师、西安预校等单位800名退役军官为基础在永昌县天坑、民勤县昌宁堡建立八一农庄,1958年3月改名为八一农场,1961年八一农场场部由天坑迁往黑土洼,1964年将玉皇地、东寨、玉宝3场划归八一农场。
原农建十一师第12团-农建第2师第14团-黄羊河农场
农建第2师第15团由九墩、前坝、白石咀、天门山等农牧合并而来,团部驻地甘谷城。
上图为甘肃省天门山药材农场,1966年由甘肃农垦改隶甘肃农建11师,后属第2师15团4营
兵团撤销后,农建第2师所属各团厂和师直单位一分为二,师机关一部和11团、12团、宝瓶河牧场、架线连、钻进队、勘测队等交由张掖地区接管,师机关一部和13团、14团、16团、糖厂、水泵厂、石英矿、武威拖修厂、电焊条厂等交由武威地区接管,二师15团及其所属白石咀、前坝、九墩牧场和天门山药材农场交由所在地县接管。
林建师地跨庆阳地区和平凉地区,位于庆阳地区的林农场、机械厂、医院等交由庆阳地区接管,位于平凉地区崇信县的净石沟煤矿交由庆阳地区接管。位于平凉地区的林农场交由平凉地区接管。
青海以格尔木劳改农场为基础,接收山东青岛、济南等8城市7000余名知青,接收西宁市1200余名知青,组建农建12师。1970年驻青海的农建12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4师。
1966年4农建12师师部由西宁迁至格尔木,师机关在原格尔木骑兵三团旧址组建。
以格尔木河为界,格尔木河以东划归1团,格尔木河以西划归3团,以原1团工程营和水利指挥部为基础组建工程团。2团驻地马海地区。1969年5月组建独立营开垦大格勒,1974年2月更名为4团。
上图为格尔木河吊桥
上图为1967年5月青海农建十二师工程团宣传队
上图为1979年时的青海农建12师第一中学高中部
上图为1979年时的青海农建12师第一中学初中部
1970年12月生产建设兵团番号进行变更,农建12师改称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4师,原1团、2团、3团分别改称为26团、27团、28团,工程团不变。
农建第4师,四师为兰字940,四师二十六团番号为兰字941,依此类推
1975年青海农建师改为格尔木农场总场,所辖各农业团分別改称为河东农场、河西农场、马海农场,工程团改称工程大队。
原农建十二师第1团-农建第4师第26团-河东农场
上图为1966年夏天时的马海水利工地临时驻地
原农建十二师第2团-农建第4师第27团-马海农场
原农建十二师第3团-农建第4师第28团-河西农场
上图为1969年时的青海兵团农建12师工程团七连知青在格尔木河东荒原开荒种菜
原农建十二师工程团-农建第4师工程团-小岛建筑
上图为1971年8月建设中的青海格尔木水利枢纽工程
兵团撤销后,农建第4师更名为青海农业建设师,交由青海省接管。1976年1月青海农建师更名为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农场总场,1976年3月更名为青海省格尔木农场总场,:下设分场和公司。
其中马海农场交由大柴旦接管,大格勒农场交由格尔木市接管,格尔木农场总场后更名为格尔木农垦集团公司。
宁夏接收北京4800余名知青,接收天津、杭州等地2000余名知青进行军垦建设,组建农建13师。1970年驻宁夏的农建13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5师。
宁夏农建13师师长刘奇功原是新疆农五师参谋长,副政委仇朝先原是新疆农十师参谋长。
13师1团-平吉堡农场,13师2团-暖泉农场,13师3团-前进农场,13师4团-黄羊滩农场,13师5团-南梁农场。
1970年3月宁夏农建13师改编为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5师,辖大武口建材厂、西干渠管理处、银川糖厂、灰砂砖厂、职工医院和5个团场。
农建第5师,五师为兰字950,五师三十二团番号为兰字951,依此类推
原农建十三师第1团-农建第5师第32团-平吉堡农场
1959年12月在原银川市新城公社平吉堡大队8个陕西移民点的基础上建立平吉堡农场,1965年11月改编为农建十三师一团,1970年3月改编为农五师三十二团。
上图为1960年时的宁夏平吉堡农场垦荒生产
原农建十三师第2团-农建第5师第33团-暖泉农场
原农建十三师第3团-农建第5师第34团-前进农场
原农建十三师第4团-农建第5师第35团-黄羊滩农场
原农建十三师第5团-农建第5师第36团-南梁农场
兵团撤销后,农建第4师交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农垦接管,1974年10月农建5师直属单位组建成为银新农场。
上图为陕西农建6师师宣传队部分队员
上图为陕西农建6师师纺织厂
上图为陕西农建6师师纺织厂部分职工
陕西组建农建14师,陕西农建师1963年筹建,接收陕西库区华阴、沙苑、朝邑、大荔农场。1965年9月12日陕西农建14师正式成立,1965年10月接收南泥湾农场、榆林鱼河堡、雷惠合并农场,后筹建黄龙牧场。驻陕西的农建14师改编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6师。
1970年2月中苏因珍宝岛事件而剑拔弩张,陕西农建师组建武装团47团,47团接管黄陵上畛子农场、槐树庄农场、华县莲花寺石碴厂、马栏农场和姚家坡农场。
农建14师驻地陕西大荔县许庄。14师41团-延安市南泥湾,14师42团-华阴市义和,14师43团-大荔县沙苑,14师44团-大荔县朝邑,14师45团-大荔县许庄北,14师46团-榆林鱼河堡和黄龙牧场、大荔许庄棉纺织厂、华县拖拉机大修厂、华县柳枝造纸厂、渭南市供应站。
1970年陕西农建14师改编为军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6师。
农建第6师,六师为兰字960,六师四十一团番号为兰字961,依此类推
原农建十四师第1团-农建第6师第41团-南泥湾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第2团-农建第6师第42团-华阴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第3团-农建第6师第43团-沙苑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第4团-农建第6师第44团-朝邑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第5团-农建第6师第45团-大荔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第6团-农建第6师第46团-鱼河堡农场
原农建十四师黄龙牧场-黄龙牧场
原农建十四师棉纺织厂-光华纺织厂
原农建十四师拖拉机大修厂-大修厂-1980年转改为华山床单厂
原农建十四师渭南供应站-渭南供销公司
1969年1月21日组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陕、甘、宁、青4省区的军垦部队,兵团机关驻甘肃省武威县黄羊镇。团以上干部和兵团机关配备现役军人,下辖6个农建师57个团,即为甘肃农建11师、青海农建12师、宁夏农建13师、陕西农建14师以及后期在甘肃组建的水土保持建设师和林建师。
1973年12月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番号撤销。在西北的广袤天地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犹如一座钢铁长城,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伟大的兵团精神,在西北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奋斗篇章,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