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飞鸟相与还——吉林候鸟迁徙背后的“护飞密码”

吉林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迎来众多候鸟栖息。我省通过多维保护举措,交出一份生命迁徙与生态守护的亮眼答卷。

01

湿地保护:

从 " 吃饱 " 到 " 住稳 " 的多维破题

春日清晨的波罗湖湿地,几只早起的水鸟掠过水面,搅起细碎的波光,欢快的鸣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此刻的波罗湖湿地,浅滩交错,鸣声朗朗,满眼生机。

今年春季,候鸟比往年来得要早一些。波罗湖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于立彬举着望远镜,目光追随着天际的雁群," 今年,保护区内不少种类候鸟的数量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多。"

扎根保护区 30 余年,于立彬目睹并守护着这片土地从荒芜到葱郁的蜕变,也见证着候鸟迁徙轨迹的变迁与种群的兴衰。

吉林坐拥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五大水系,拥有 3 处国际重要湿地和 17 处省级以上湿地类型保护区,覆盖全省 80% 以上沼泽湿地,形成了一条跨越东西的生态长廊。

连绵的湿地孕育出丰茂的水草和星罗棋布的浅滩,共同构筑起为候鸟迁徙提供庇护与滋养的栖息地。

这样的生态系统堪称天然的 " 生命驿站 ",不仅为候鸟提供了停歇的港湾,更默默维系着迁徙路上最珍贵的生命通道——正因如此,守护这片栖息地的每一寸肌理,便是守护鸟类繁衍生息的根基。

吉林通过实施湿地修复、退耕还湿等工程,累计保护与恢复湿地超 30 万亩,显著提升了生态承载力,为候鸟迁徙创造了优良条件。

" 我省全口径湿地面积 83.4 万公顷,涵盖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以及沟渠等 10 个湿地类型。" 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生态优势为迁徙候鸟打造 " 能量补给站 ",成为东北亚鸟类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 " 生态走廊 "。

近年来,我省打出 " 立法 + 执法 " 组合拳,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开展湿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连续组织爱鸟周等宣教活动,使法规约束与全民参与同频共振。为候鸟营造温暖归途。

监测数据显示,全省已记录到的鸟类有 385 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101 种。这正是鸟类生境持续改善的鲜活注脚——既得益于栖息地连通性的提升、食物资源的丰富,更印证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健康。

02

护鸟 " 多面手 ":

解锁 N 种 " 守护姿势 "

傍晚时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夕阳给水面镀上一层金黄。望着远处的鹤群腾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吉林白城护飞队队长潘晟昱心里满是惬意。

大批白鹤在莫莫格湿地停歇 潘晟昱 摄影

在迁徙季,护飞队员每隔几天就要组织一次野外巡查,拆除非法鸟网、清理捕猎工具,并将观察到的鸟类活动范围、种群数量、栖息条件等情况一一记录。

" 你看现在这湿地,水泡子连成片,候鸟一来简直像赶大集!咱巡护时听着热热闹闹的鸟叫,心里高兴,更觉得这工作有意义。" 潘晟昱带领护飞队从单人行动发展为 200 余人规模的生态 " 铁军 ",用多年坚守诠释 " 不打扰就是最好的保护 ",被誉为候鸟迁徙路上的 " 守护者 " 与生态共情的 " 民间河长 ",足迹遍布莫莫格湿地的芦苇荡与泡塘。

潘晟昱告诉记者,今年保护区新增的 3 处夜栖安全岛和 5 公里生态缓冲带,将进一步降低人类活动对候鸟的干扰。

吉林白城护飞队巡护湿地 500 余次,累计巡护里程超 35 万公里,救助伤鸟 90 余只,这些数字成为民间护鸟力量专业与坚持的注脚。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单元,护飞队正以多元角色激活保护生态的 " 神经末梢 "。

这些活跃在湿地滩涂的守护者,已将保护半径延伸至社区街巷与校园课堂——

他们用乡邻听得懂的家常话讲透 " 候鸟为啥选咱这儿歇脚 ",让保护候鸟的道理在群众心里扎下根、连成片;

通过沉浸式生态摄影展让候鸟之美直抵人心,借助互动化科普宣讲培育护鸟共识,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绿色种子。

在全省各地,各类生态巡护志愿力量正以多元姿态蓬勃生长。这些来自民间的 " 生态哨兵 ",既在专业领域与政府部门形成立体协作,又以贴近群众的方式构建起人鸟共生的情感纽带,为候鸟构筑起安全迁徙的保障网。

03

护鸟有 " 数 ":

卫星 " 指 " 路,镜头 " 守 " 家

二月早春,广东汕尾,一只东方白鹳舒展羽翼启程北上。

动态定位数据勾勒出它的迁徙轨迹:去年 11 月,它从吉林长岭龙凤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振翅南飞,跨越 3000 余公里抵达汕尾越冬;今年 2 月 17 日,它又迎着春日暖阳北返,历时 50 天,飞抵吉林镇赉与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交界地,在水草丰美的滩涂间补充能量。

对于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科研工作多年的郝燚来说,这只东方白鹳并不普通。

去年,他所在的龙凤湖保护区救助了这只因大风刮巢而受伤的东方白鹳幼鸟,痊愈后为其佩戴了卫星跟踪器,以观测后期生长情况。

" 卫星追踪器的体积小、重量轻,佩戴在鸟的腿部、颈部或背部,就像一个‘小背包’。" 郝燚告诉记者,卫星追踪器能够通过北斗卫星实时返送信号,记录候鸟的迁徙路线,为候鸟保护、监测防控等工作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如果说卫星追踪是为候鸟装上 " 数字导航 ",让千里迁徙路线清晰可见,那么全天候智能监测系统,则如同在湿地滩涂间竖起 " 电子岗哨 ",让候鸟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在吉林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聚集的关键区域,密集架设的高清监控探头 24 小时运转,这些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可穿透晨雾与暮色,实时捕捉鸟类活动与周边动态。

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数字化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 15 个分屏显示着保护区不同地点的场景。" 我们将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应用到查干湖的生态保护中。" 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杨敬爽说," 通过智能的多维监测,既减轻了保护区管护人员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保护区的监管水平和效率。"

在吉林,科技赋能让护鸟进入智能时代。生态红线智能避让系统、无人机巡航、AI 鸟类识别系统、生态水位调节系统 …… 这些技术构建起 " 空天地一体 " 的立体监测网络,让护鸟工作从 " 经验驱动 " 转向 " 数据驱动 "。当科技装备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更科学、更高效的现代护鸟新图景愈加清晰。

来源:彩练新闻

编辑:王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