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银发护苗润乡土 打造校外“希望田”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一群孩子围坐一起,跟着银发苍苍的老教师学唱南音;傍晚时分,村口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操场上,一群少年追逐着磨得发亮的足球,欢呼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在惠安县的城乡阡陌间,一座座“重生”的旧村部、老校舍,正化作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乐园。近年来,惠安县关工委以“扎根乡土、盘活资源、做优服务”为理念,持续深耕育人沃土,不断滋养乡村未来。

闲置空间变身“活力磁场”

“这个村人口有多少,旁边有学校吗?”新年伊始,带着对乡村孩子们的关心和牵挂,惠安县关工委领导班子开启了2025年度新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建设的勘察调研……

自2012年起,惠安县关工委坚持贴近、服务农村青少年价值取向,按照“一场”(篮球场)“一栏”(宣传教育栏)“六室以上”(功能馆室)标准,从区位优势、辐射范围、软硬条件等方面全面考量,通过精准摸排闲置资产、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改造设计,最大程度将闲置阵地转化为青少年活动场所,并以每年平均每个活动中心2万元经费实行差额奖补,保障中心长效运转。

螺阳镇霞光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开展少年科普器具体验课

书架上各类青少年读物整齐成列,绘满航天主题涂鸦的科技室氛围满满……走进螺阳镇霞光村改造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闲置多年的旧馆室完成了华丽转身。“在这里能学美术、学书法,还有各类科普教具,上周我还学会了制作灯笼!”二年级的学生小林兴奋地展示着他的作品。像这样的“空间魔法”在惠安共有30个,通过腾挪一点、整合一点、新建一点,基层“沉睡空间”陆续被激活,实现各镇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覆盖率100%,惠及青少年近10万人次。

爱心接力滋养“希望田野”

每逢周日,现年68周岁的张平元都会准时出现在惠安净峰镇西头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为30多名学生免费教学南音,从他这里“毕业”的学生已有上百名;在惠安县辋川村青少年活动中心,守望孩子们的老同志陈建山每天一早便赶班车到辋川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保障孩子们有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

惠安县净峰镇西头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开展暑期南音公益课堂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规范化管理,惠安县关工委成立以同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群团组织参与的领导小组,实施“1 N”即“一名‘五老’总负责,一馆室一责任人”制度,组建起“五老”人员为主体的专兼职管理队伍30支356人。

“老支书 大学生”“老科技工作者 创客青年”……随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知名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这个团队,他们有专业过硬的专家学者、热心公益的大学生、有奉献精神的市民……今年寒假期间,惠安全县共有175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惠安县关工委“人才反哺”机制,曾有32名受县关工委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在寒暑期返乡后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形成了“被照亮者成为点灯人”的良性循环。

多彩活动点亮“心灵之光”

教师在梅庄村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教书法

周末下午,梅庄村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准时热闹起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庄永堂握着学生的手,在毛边纸上落下“人”字第一笔。斑驳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学生作品上,与孩子们的笑脸相映。

近年来,惠安县各级关工委持续深化“村校协同、联手关爱”办班模式,鼓励各活动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先后开设涵盖艺术类、益智类、文化类、体育类等课程168门。同时致力深化“一中心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课程,推动涌现出西头的南音、前型的剪纸、五峰的象棋、潮乐的花灯等特色项目20个。

“公益九月”活动走进净峰镇西头村

为进一步延长活动链,惠安县关工委还特别注重链接各类优质资源下沉活动中心,每年常态化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中国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义写春联下基层、“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近20场次。2024年,惠安县关工委成立35周年之际,还组织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文保领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30个活动中心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巡讲”活动,推动书法、南音、民乐等传统文化课程与红色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基础服务深度融合,既守住文化根脉,又筑牢成长基石,点亮乡村孩子们的希望之光。(文/图 惠安县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