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亿,四川开抢VC/PE

四川发力了。

投资界前哨获悉,四川省推动出台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简称 " 措施 "),围绕创业投资 " 募投管退 " 全链条,提出二十一条详细举措,争抢全国 VC/PE 机构。

措施背后,目标直指产业。过去一段时间,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城市活跃在创投圈,让外界看到了这片土地硬核科技一面。如今,全国产业竞争愈发激烈,四川再次出手了。

" 四川创投 21 条 "

争抢全国 VC/PE

开门见山,四川立下目标——到 2030 年末,力争全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达到 500 家,管理基金达到 2000 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 4000 亿元,打造全国创业投资高地。

措施中提到,实施创业投资主体倍增计划。具体来看,支持优秀管理机构在川长期发展、鼓励上市公司和 " 链主 " 企业开展创业投资。对符合条件的机构、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由此高质量建设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其中,支持成都市建强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支持德阳市、绵阳市、宜宾市打造集聚区。

募资是 VC/PE 最关注的问题。眼下国资已经成为一级市场主力军,政府让利社会资本方面,四川按照" 政府引导基金让利—国资基金微利—市场化基金盈利 "原则,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让利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基金出资联动方面,支持四川省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会同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宜宾市等经济体量较大市的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

措施还提到,允许基金出资不与基金注册地挂钩,建立出资地与注册地收益分享机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对重点产业领域设立的子基金,鼓励项目承载地的产业基金主动参与出资;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鼓励各级国资加大配资力度,单一国资对创业投资基金的出资比例可提高至 70%,特殊情况下允许国资、财政出资部分先行设立运行。

投资端,四川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相关部门将通过挖掘推送重点项目、打造线上对接平台、建立线下对接机制等措施,加大机构项目对接,促进资本赋能实体经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针对国资 " 不敢投 " 难题,四川致力于松绑创业投资基金考核,营造敢投愿投氛围。一方面,完善风险容忍与容错免责机制。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投资损失容忍率最高 60%,对于投资种子期企业或未来产业的基金,可进一步提高至 80%;单个企业(项目)最高允许 100% 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 7 月,成都高新区已经率先有类似尝试。本次措施则进一步提出,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逐步放宽或取消回购条款,根据企业技术领先性和基本面放宽或调整对赌条件。并建立相应容错机制和投资行为负面清单制度、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退出正在成为创投行业最大问题。措施指出,拓宽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渠道,促进资金良性循环。具体来看,畅通企业境内外上市与并购渠道、扩容组建 S 基金接续存量投资、改造提升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探索更多退出渠道。同时,给予项目更多耐心,放宽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存续期要求——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参股的创业投资子基金存续期原则上不超过 12 年,确需延长的可放宽至不超过 15 年。

此外,通过提供投资估值服务、搭建投后赋能平台、聚力支持被投企业、强化投贷保担联动支持、加大税收支持力度、汇聚海内外创业投资人才等手段,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优化创业投资生态。

接下来,各相关部门将强化协同调度,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打响四川产业之战

一切为了产业。

时至今日,VC/PE 已经成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长久以来,投资机构支持了一批又一批科创企业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当地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正如这几年来各地政府引导基金蓬勃生长,无一不是为了发展新兴产业。

四川也不例外。实际上,自 2015 年起,四川便设立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推动了爱乐达、极米科技等 30 多个项目上市。此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不断壮大。

具体来看,从四川省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到成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基金、眉山天府新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绵阳盈远涪创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乐山市新兴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从省级到地方发力,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 2024 年中国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地区分布排名中,四川新增认缴规模达 275 亿,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于各省前列。

期间,不仅吸引了中金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纪源资本、中科创星、春华资本等知名 VC/PE 来川投资,四川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土创投机构。比如,成立于 2022 年,策源资本承载着打造成都高新区五年 3000 亿元产业基金群的使命,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如今已成为创投圈熟悉面孔;成都科创投集团,投资了宇树科技、希迪智驾、声通科技等明星项目……四川创投力量,愈发活跃。

由此而来的,则是各市分工合作,四川产业格局不断完备。打头阵的当属省会成都。如今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 2 个万亿级,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 10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投资人交流下来,这里闲适宜居,科技要素充足,吸引了一批批创业者落户,正在成为投资人出差的热门城市。

绵阳追赶。这里不仅是中国 " 家电航母 " ——长虹等领军企业的诞生地;从 " 两弹一星 " 到神舟一号,从嫦娥探月到天宫一号,这些重大科研突破的背后都有绵阳的支撑。如今,绵阳航空航天产业优势突出,已有 76 家相关企业,遍布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火箭发动机、无人机整机制造、航空电子元器件等领域。

这几年,动力电池带火了宜宾。印象里,五粮液作为中国白酒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宜宾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也让宜宾收获 " 中国酒都 " 的美誉;如今宜宾则以宁德时代为圆心,吸引了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天华超净、德方纳米、贝特瑞、格林美、高景太阳能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已在宜宾建厂。

凭借深厚的化工产业底蕴,自贡正在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无人机及通航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当地岩盐、天然卤水等资源丰富,可为钠离子电池生产制造提供原材料支撑。由此,自贡立足 " 钠电储能做龙头,锂电光伏做配套 " 定位,重点打造出一幅千亿新能源产业版图。

还有乐山重点发展光伏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资阳聚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德阳重点发展数字经济……分工明确,带动四川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数据最为直观—— 2024 年,四川省 GDP 突破 6.46 万亿元,GDP 稳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四川逆袭一幕,来之不易。这里深处西南内陆,既无沿海区位优势,又需承担起长江上游的生态涵养责任,过去产业实力在全国内并不算突出。直至这些年来硬科技成为产业主题,凭借多年来储备的产业基础,以及一大批优质高校和科研院所,悄然实现逆袭。

产业浪潮下,这样的故事还在上演。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吴琼,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5/54974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