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安全居首位 隐藏式门把手迎规范化标准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其中提到,现阶段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存在安全隐患、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带来潜在的逃生和救援风险。为此,工信部牵头对隐藏式门把手进行重要改革,要求车企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确保其安全标志可见性,从而提升可靠性。

    并非新鲜事物 隐藏式车门把手已有多年历史

    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隐藏式门把手已逐渐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甚至一些燃油车也开始使用该设计。其实,这样的设计早在 70 多年前就已经出现。1952 年,奔驰在 300SL 车型上首次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目的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流体造型,但当时很多人认为这种设计不够实用,所以车企们并没有跟随这一趋势。

    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突破发生在 2012 年,特斯拉 Model S 首次将电子弹出式门把手量产化。这种门把手通过电机驱动实现与车身的完美融合,不仅提升了美观性,还增强了科技感。特斯拉 Model S 的成功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随后,全球各大车企纷纷效仿,尤其是中国品牌加速跟进,隐藏式门把手逐渐成为新能源车的标志性设计。近年来,隐藏式门把手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例如按压弹出式、电控弹出式、触控感应式等多种设计形式应运而生,造型愈发科幻。

    稳定性、安全性问题突出 隐藏式门把手存在诸多弊端

    虽然隐藏式门把手在美观性和科技感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市场反馈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稳定性差,故障频发,影响日常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由电机、蜗杆、斜齿轮等数十个精密部件组成,传动机构的物理磨损随使用时间增加而增加,因此故障率相对较高。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2024 年新能源车 " 车门把手故障 " 投诉量超过 450 宗,其中隐藏式门把手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无法弹出、异常弹出等问题成为用户抱怨的重点。

    其次是环境适应性相对较差。由于隐藏式门把手的电气化程度较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高温、高湿或低温环境,门把手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北方冬季,门把手容易因冰冻而无法正常使用,有时需要用温水浇、吹风机吹甚至暴力破冰才能解冻,给用户带来困扰。

    隐藏式门把手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出现事故可能成为车内逃生的 " 拦路虎 "。在碰撞、起火等紧急情况下,如果车辆断电,电子隐藏式门把手可能会失效,从而增加救援和逃生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救援人员开启隐藏式门把手的平均耗时要比机械式门把手多 47 秒,这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是致命的。

    此外,部分隐藏式门把手的开启方式较为复杂,需要先按压再弹出,增加了操作难度。同时,由于隐藏式门把手结构复杂且部件精密,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往往较高。例如,特斯拉单个门把手的更换费用高达 3000-8000 元,而传统机械门把手仅需 150-300 元。

    用户频频吐槽反人类设计 车企却为何趋之若鹜

    既然隐藏式门把手存在诸多弊端,又被不少用户吐槽为反人类设计,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车企热衷于这种设计呢?

    一方面,隐藏式门把手可以节省研发和制造成本。隐藏式门把手造型设计相对简单,可以适配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寸的车型,可以节省传统机械把手在模具制造、生产线调整等方面的费用,并有助于减少制造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工时,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隐藏式门把手通常采用微型电机等电子化部件,这些部件的生产线成本在分摊至每辆车上时相对较低。例如,某些供应商的微型电机生产线成本分摊至每辆车可能仅为数十元。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隐藏式门把手的制造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隐藏式门把手可以提升车辆溢价能力。相关调查显示,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可提升 5%-8%。这意味着,在相同配置和性能的情况下,配备隐藏式门把手的车型在市场上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车企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此外,车企在营销宣传中,往往将隐藏式门把手作为一大亮点进行宣传。通过展示隐藏式门把手的自动弹出、手势感应等交互方式,强调车辆的 " 未来感 " 与 " 仪式感 "。这种宣传方式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关注,也体现了车企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实力,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汽车行业的 " 内卷 " 和 " 跟风 " 现象。随着国内汽车市场 " 技术战 " 愈演愈烈,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隐藏式门把手作为一种新颖的设计元素,成为车企展示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因此吸引众多车企竞相模仿跟风。不过,当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相似设计,隐藏式门把手也就不再是独特的技术优势,而是变成了行业 " 标配 "。

    避免过度设计 创新应以安全为前提

    事实上,早在工信部出手前,已有车企注意到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改进措施。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多次公开表达对隐藏式门把手的不满,认为这类设计 " 弊大于利 ",不仅重量大、噪音大,还过度依赖电力。一旦碰撞或者断电,车门就可能打不开,严重影响逃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承认目前的门把手设计还有不少问题,透露团队正在开发一种更适用于极端情况的门把手,比如低温冰冻、电路故障这些场景,重点提升可靠性。此外,还有一些车企正在尝试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来规避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比如近期上市的问界 M8,其半开放式门把手兼具电动感应、电容触控和机械拉手三种开启方式,基本可以覆盖各种场景。同时,该设计通过独立电源冗余和物理机械结构提供双重保障,确保碰撞后门锁系统仍可响应,避免因线路损坏导致救援延误。

    随着工信部对隐藏式门把手进行规范化管理,说明汽车安全设计已经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实际上,除了隐藏式门把手外,汽车上还有一些 " 反人类设计 ",单纯为了博眼球而忽略了实用性、安全性,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做法。某些新能源车的外后视镜调节藏在中控屏的三级菜单里,不仅查找过程繁琐,还增加了操作时的风险;部分新能源车将转向灯集成到方向盘多功能按键上,当方向盘转动超过一定角度时,原本上下分布的转向灯位置会互换,导致驾驶员出现误操作的情况;还有一些新能源车将车窗升降按钮设计在中控台下或车门上沿等不显眼的位置,驾驶过程中寻找这些按钮势必会令驾驶员分心,从而增加出现交通事故的风险。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还可能给车辆驾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想要有效杜绝,还需车企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车企在设计汽车时,应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原理,注重简化操作流程,避免繁琐复杂的操作步骤。通过合理布局和标识清晰的功能按钮,使驾驶者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并操作所需功能,降低驾驶风险。随着智能化和触控技术的普及,车企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应着重考量设计的合理性,确保在驾驶中常用的功能可以实现快速操作,从而确保行车的安全性。此外,车企还应加强对汽车设计和生产的质量控制,确保各项功能正常、安全可靠,并进行充分测试以便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监管部门应制定和完善汽车设计的相关标准,包括人体工程学、安全性能、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要求,规范车企的设计行为,提高车辆的整体品质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车企的监管力度,对违反相关标准的产品进行严格地准入限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促进车企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另外,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汽车安全知识和使用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对汽车设计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和使用汽车。

    总结:

    近年来,汽车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公众热议。继对动力电池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夸张宣传进行整顿后,工信部再次出手汽车隐藏式门把手,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汽车安全的高度重视。随着《技术要求》的落地,将引导车企在追求汽车创新设计时优先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满足消费者的实际使用需求,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提升汽车产品整体安全水平,推动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