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青年网警张智恒:从事网安工作既要“快”也要“稳“

张智恒是一名95后青年网警。从事网安工作,他一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好两件事:一是“快”,另一个是“稳”。

5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公安系统先进典型代表围绕“弘扬公安英模精神 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分享交流。

张智恒

2020年,张智恒毕业从警,一直从事网安工作,现在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六大队副大队长。过去5年间,他和战友们重点攻坚“黑客攻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等多个新型领域网络犯罪,多次斩断涉网犯罪源头,捍卫亿万网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战场虽无硝烟但却暗藏刀光,当5G和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当万物互联触手可及,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威胁,我和战友们苦练克敌制胜的尖刀本领,用心当好网络空间的守护者。”张智恒介绍,江苏连云港是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的永久举办地,为了更好地打造公共安全治理示范区网安样板,他们围绕科技赋能实战,通过构建网安协同作战平台,研发人工智能警务应用,打造由被动防御向主动进攻转变的网安智慧大脑,开展线索挖掘和犯罪预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网络战场虽没有枪林弹雨,但每一次与犯罪分子的网络交锋中,也充满了风险挑战。张智恒回忆说,2021年,在抓捕一伙涉网犯罪嫌疑人时曾遭遇激烈抵抗,幕后团伙向他们发出威胁信息,远程销毁证据,但这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和战友们“一定要抓住你”的决心。

最终,他们辗转两省三市,在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一举抓获案件幕后核心成员。嫌疑人到案时曾对他说:“你们节假日怎么都不休息,再晚来一点我就出国了。”这一刻,让张智恒感到自豪,“越是艰险越向前,纵使夜以继日,接续奋战,我们都会在网络战场24小时‘在线’”。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接到骚扰电话或者是广告短信,此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背后有何过程?“侵犯公民信息案件通常的表现形式是骚扰电话和广告短信,但在一个看似简单的骚扰电话背后可能躲藏的是一伙高水平、职业化的网络犯罪团伙。”张智恒介绍,自己曾经侦办的一起利用技术手段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线索的来源就是一通简单的装修广告电话,但在电话的背后却是网络攻击等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手段,“我们抓获的这伙嫌疑人中,有些人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也拥有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嫌疑人熟知互联网企业数据的存储模式,通过网络攻击等技术手段侵入企业内网,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最后通过电话销售的形式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骚扰电话”。

在侦办此类案件过程中,嫌疑人问的最多的两个问题就是“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犯的罪严重吗?”张智恒认为,第一个问题的背后,反映出网络犯罪团伙常常自认为手段隐蔽、技术高超,妄想侥幸躲过网安部门的侦查打击。第二个问题背后,反映出网络犯罪团伙自身对数据泄露也非常后怕,也担心因简单的一条数据,引发更加恶劣的刑事犯罪。

“对我们网安民警来说,侦办此类案件,我们在和犯罪分子进行技术战、心理战这两场战斗。我们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才能与他们打赢一场场技术博弈和心理较量的硬仗。”张智恒坦言,从事网安工作,他一直要求自己精益求精做好两件事:一是“快”,锤炼快人一步的本领,在关键时刻,先人一手,掌握网络战场“主动权”。另一个是“稳”,面对突发情况,沉得住气,处变不惊,既要像排爆手拆弹一样,找准“线”,果断一“剪”,防住风险,也要像狙击手一样,瞄准“点”,雷霆一“枪”,狙击犯罪,这也是克敌制胜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