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译著联合书单|游戏直播简史:重塑游戏、电竞与情感经济

《艺术赝品:欲望的诱饵》

[德]胡贝图斯·布廷著,吴宁译,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伦敦达利奇画廊上演了一场颠覆认知的实验:将弗拉戈纳尔真迹替换为70英镑的仿作,邀请观众“鉴伪”。结果令人震撼——在观众数量为平时四倍的情况下,仅10%的人识破骗局。

在全球艺术市场,每年有超过30%的流通作品被质疑真伪。这些伪造品不仅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更在解构艺术权威的根基:当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可能出自无名画工之手,当拍卖行的天价成交实为精心设计的骗局,我们究竟在为何种“真实”买单?艺术史学家胡贝图斯·布廷撕开这个隐秘世界的帷幕,追溯三个世纪的艺术造假史,揭示其中堪比谍战小说的精密运作系统——从调配18世纪颜料的地下实验室,到操纵拍卖行的金融操盘手,赝品产业链的每个齿轮都严丝合扣。

《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从〈自然史〉到维基百科》

[英]西蒙·加菲尔德著,李旭译,方寸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部关于人类知识整理与传播的历史。本书以百科全书的发展为主线,从古罗马普林尼的《自然史》、中世纪的《词源学》、永乐帝的《永乐大典》,到18世纪《大英百科全书》的诞生,再到狄德罗《百科全书》的革命性影响,最终抵达数字时代的维基百科,生动展现了人类如何不断尝试将世界的一切知识汇聚成册。

《西方伦理学简史》

[英]特伦斯·埃尔文著,刘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概览了西方伦理学2500余年的发展,全面讨论了古代幸福论伦理学、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学、现代早期的自然法伦理学、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伦理学的争论、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以及当代的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最新发展,展现了作者对于西方伦理思想史全面而精深的把握。本书强调西方伦理思想的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很多看似现代甚至当代的伦理学问题在古典和中世纪思想中都有深入的讨论,不同时代的伦理学家对于幸福、德性、美好生活、道德来源的讨论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当代的伦理学讨论依然可以从前人那里吸收很多重要的养分。

《野兽之魂》

[意]卡洛·金兹伯格著,李根译,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汇集了卡洛·金兹伯格最新的四篇文章,其内容体现出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多样性。《文明与野蛮》一文,重现了16世纪两位西班牙思想家关于美洲原住民是否具有人性的辩论,并突出了从希罗多德到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家的著作流传到15世纪时产生影响并被诠释出多种意义的情况。在《野兽之魂》一文中,金兹伯格追溯了关于动物理性及其想象能力之限度的争论谱系。在《卡尔维诺、曼佐尼和灰色地带》中,金兹伯格简洁地描述了大屠杀幸存者普里莫·莱维同两位意大利人之间的精神对话,这两位意大利人——莱维的同代人伊塔洛·卡尔维诺和19世纪小说家兼哲学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深深影响了莱维对“塞着例外情况却未被掏过的口袋”的摸索。最后,在《图式与偏见》中,他探讨历史学家是否可以穿过包括他们自己偏见在内的重重偏见,了然透视过去,抑或将相对主义视为唯一的出路。

《货币的社会生命》

[英]奈杰尔·多德著,陈玉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研究货币问题,考察了货币从起源到当代数字货币的整个发展历程,综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并且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回应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危机等诸多现实问题。

从齐美尔《货币哲学》中“货币是向社会要求价值的权利”的定义出发,作者重点关注货币的价值与特定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理解货币,其实质就是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本书主要从以下八个角度探讨了货币与社会的问题:货币的起源、资本、债务与信用、货币与宗教意义上的负罪、货币与浪费、货币与特定领土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关系、货币与文化、货币改革所体现的乌托邦思想。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

[美国]马丁·普克纳著,黄峪译,译林出版社

在本书中,我们将穿越文化史上的璀璨时刻,见证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发现自我时的巨大成就:从古埃及王后的失落之城,到玄奘穿越西域的求索之路;从庞贝古城出土的神秘南亚女神像,到留在月球上的时间胶囊……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文化创新、冲突、遗忘与重生中的智慧结晶。

《构建和平:缔造欧洲解决方案,1945—1963》

[美]马克·特拉克滕伯格著,石斌、王守都、徐菲译,商务印书馆

由美苏主导的冷战格局,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突然急速走到战争边缘。在两个超级大国都已接受欧洲现状的情况下,一场核大战的阴霾如何出现?

国际关系史学家特拉克滕伯格集20年之功,力求解答这一冷战谜团,并着力讨论其中的核心议题一一在冷战格局中,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的国际新秩序。作者广泛利用冷战后解密的多国档案,重塑学界对冷战发展的认知维度。本书斩获乔治·路易斯·皮尔奖和保罗·伯兹奥尔奖两项美国历史学会大奖。

《革命之风:殖民地大撤退与非洲的独立之路(1945-1975)》

[美]奥朵姆·盖塔彻著,生安锋、周英莉译,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反殖民民族主义的非洲政治家阿奇基韦、恩克鲁玛、杜波伊斯等不仅要求建设民族国家,更主导推动一个没有帝国和霸权的平等国际秩序。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三个方案:自决权制度化、成立地区联盟和建立国际新秩序。关于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自决和经济权利的自决的争论穿插其中。本书厘清了每种方案的矛盾所在,以及对非洲独立的贡献和不足。通过挖掘新的史料和采取新的解读视角,盖塔彻提出了一种更复杂和成熟的国际秩序变革路径。

《学问的进展》

[英]培根著,朱琦、李明轩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是培根为科学体系草拟的纲领。在书中,他一方面列举了学问在彼时受到的种种诋毁和切实存在的弊端、错谬,讨论了学问对人类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对学问进行重新分类,阐述了应如何构建新的完善的学问体系。培根重新划分人类知识结构,把所有学问归为三类——史学、诗学和哲学,以对应人类的三种思维能力——记忆、想象和理性。这一全新见解对近现代思想尤其是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西方的思想走向。

《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日]堀敏一著,何志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在中国古代的身份制中,良贱身份制的设立与专制国家的构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国家掌握、统治人民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书分“奴隶制的发展与良贱制”“秦汉时期诸种身份”“六朝隋唐时期的新身份”三部分,运用长时段的研究方法,以变化的眼光,从中国社会结构的宏观视角,揭示了中国古代良贱身份制的产生与演变。

《再造世界: 工程师的冒险》

[美]亨利·波卓斯基著,朱轩慧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19个工程学领域的传奇故事。有人造奇观背后的建造故事:巴拿马运河、弗里斯摩天轮、胡佛水坝、英吉利海峡隧道、吉隆坡石油双塔。也有传奇工程师的人物故事:特立独行的工程师查尔斯·斯泰因梅茨、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制定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亨利·马丁·罗伯特、发明了蒸汽锤的詹姆斯·内史密斯、对土力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卡尔·太沙基、19世纪跨大西洋轮船“大东方号”的设计者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作者从大量历史记录里打捞起丰富的故事细节,向我们近距离展示了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

《奥斯曼的宦官:从非洲奴隶到权力掮客》

[美]简·海瑟薇著,张英杰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17—19世纪的三百多年里,奥斯曼帝国的黑人太监完成从非洲奴隶到后宫宦官首领的身份转变,成为帝国后宫乃至朝政中的重要力量,从管理后宫生活、皇子教育,到参与后宫权势斗争、皇子废立,甚至左右朝政,对帝国产生深远影响。在这部研究奥斯曼帝国总管太监的开创性著作中,简·海瑟薇教授引用了大量一手历史文献,通过对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的编年史、契约、细密画等多方面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奥斯曼帝国非洲太监群体的“上位之路”,及其在帝国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游戏直播简史:重塑游戏、电竞与情感经济》

[美] T.L.泰勒著,曹书乐、何威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游戏和直播,早已不只是娱乐消遣,而是现代人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寻求情感联结、身份认同与社会参与的新方式。如今,全球有超过10亿人活跃于在线直播平台,这一数字仍在迅猛增长。游戏直播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我们的休闲方式,也正在深刻改变文化、技术与劳动的关系。

本书是一部关于游戏直播、电子竞技与情感经济的深度民族志。作者T.L.泰勒,既是资深玩家、游戏社区创始人,更是当代电竞游戏研究的重要学者。通过对直播从业者的深入访谈、对游戏公司和平台的实地调研,以及亲身参与游戏展会和赛事活动,她呈现了游戏如何从私人乐趣转变为公共娱乐、社交乃至职业路径。

《社会设计》

[美伊丽莎白·雷斯尼克编,吴雪松、李洪海、刘宇佳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探讨了设计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编者汇集了过去五十年间的重要文献,追溯了社会责任设计概念的出现。本书呈现了那些在构建社会设计领域经典文献中贡献力量的思想家、作家和设计师的真实声音。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立场”,围绕“社会设计”这一术语的定义及其历史背景展开。第二部分“创造未来”,探讨了“社会设计”作为一个概念的提出、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的演变,及其作为迅速发展的专业方向的崛起。第三部分“设计巨变”,则聚焦于“社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正式确立。

《超越猿类: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

[加]维克多·库马尔、里奇蒙·坎贝尔著,殷融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是什么让智人从猿类中脱颖而出?又是什么让人类一步步成为今天的我们?本书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类道德心理进化史。它探讨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种,成为今天的人类;并且对道德在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对如何推进道德进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作者运用极具画面感的开篇,以及“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等经典道德辩题,带领读者走入这段人类进化史;同时,作者又将关注的目光落到性别平等、阶级平等、气候不公等现实议题上。

《拯救劳动——AI时代的呐喊》

[德]丽萨·赫尔佐克著,寇瑛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当AI时代到来,人类世界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如何防止AI技术成为新的“资本”力量对人进行压榨,同时利用它来创造一个平等、共享的劳动环境?

本书基于人类劳动分工的社会性这一基本特征,探讨了构建数字化劳动世界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责任担当。对“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将如何组织人类共存?创建一个良好和公正社会的要素是什么?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对现有制度和社会生态的改造?”等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日本的中世国家》

[日]佐藤进一著,陈凝峰译,崇文书局

从平安贵族的辉煌,到镰仓武士的崛起,再到室町时代的纷争动荡,日本的国家面貌如何塑形?作为日本中世史研究的权威,佐藤进一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与独特的学术视角,在本书中详尽分析了从院政时期到镰仓、室町“国家”这一概念的结构性演变。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政治事件叙述,而是将目光深入到权力的运作机制、土地支配结构,以及“王朝国家”与“东国国家”之间复杂而动态的关系。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美]吉姆·唐斯著,孙艳萍译,格致出版社

殖民帝国组建了庞大的官僚机构,从一份份死亡报告中绘制出瘟疫扩散的地图。国际奴隶贸易开辟了一条通道,使医疗知识通过非洲奴隶被禁锢的身躯传播。军队营地及战地医院中的死伤,促进了卫生作为一种健康实践的发展。当今的流行病学工具,其根源可追溯至殖民地人口、被奴役的非洲人、战时伤亡人员和战俘,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成为消失在档案中的无名幽灵,被理论与统计数据所替代。本书致力于让那些推动了流行病学发展的人重现于世。

《阿拉伯人的大航海:从古代到中世纪早期》

[英]乔治·胡拉尼著,[英]约翰·卡斯威尔修订,孙博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欧洲开辟新航路是人类航海史的正午,那么阿拉伯人的航海就是黎明。他们迈出了人类从陆地走向近海,再走向远洋的关键步伐:从利用兽皮树干到伐木造船,从划桨到竖起桅杆和风帆,从沿海岸线航行到利用季风横渡大洋。阿拉伯人建立了西至地中海、东非,东到中国的海上交通网和文明交流的通道,他们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促进了物质、文化、观念的跨区域传播。本书再现阿拉伯人从朦胧史前到中世纪黄金时代的航海历史。

《飞行的小酒馆》

[英]G. K.切斯特顿著,吴艺蓉译,“知了”品牌|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大师G. K.切斯特顿少有的带有科幻色彩的作品。主人公汉弗莱·庞普是渔村的一个酒馆老板,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禁酒令,他驾着驴车上路了。在帕特里克·达尔罗伊船长(一个喜欢唱歌的深红色头发巨人)的陪同下,庞普在车上装了一桶上好的朗姆酒、一圈巨大的奶酪和他的酒馆招牌——“飞行的小酒馆”。在试图躲避禁酒令的过程中,两个人一起向日益躁动不安的民众传递欢乐,并在英国四处旅行,经历了各种浪漫疯狂的奇遇。

《阿波罗:太空摄影史诗》

[英]安迪·桑德斯著,伊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休斯敦一个冷冻的档案库中,保存着美国航天局(NASA)阿波罗任务的原始胶片。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公开的登月照片都是根据这些原始胶片的低质量拷贝制作的。然而,随着网络的一次次传播,这些照片的质量也在递减。在过去的几年间,图像修复师安迪·桑德斯利用原始胶片的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图像,“因图制宜”,对每一张照片采取不同的处理技巧,并施以先进的增强技术,终于制作出了质量尤其高的阿波罗照片。太空行走、航天器中的航天员、令人惊叹的地月新景象,这些前所未见的清晰图像为人类曾经的伟大冒险事业提供了令人震惊的新视角。

《穿运动鞋的苏格拉底》

[荷]埃尔克·维斯著,刘维航译,联合读创|贵州人民出版社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区分问题有效还是无效?如何识别问题陷阱?又该如何加深对话的深度?在这本书中,穿运动鞋的苏格拉底将作为导师,带领读者了解我们不能提出好问题的原因,把握提问核心需要培养的苏格拉底态度,学习实用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诀窍以及识别问题陷阱的方法。

《现代美学史简论》

[美]保罗·盖耶著,刘旭光等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为美国美学史专家保罗·盖耶对康德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详细剖析了以康德美学为中心的现代美学史发展历程,兼及门德尔松、狄尔泰、桑塔亚纳、内哈马斯等。在盖耶的康德美学与美学史研究中,哲学美学的核心问题得到了历时性的关切,也就是把一些审美的基本问题,还原到它们所诞生的历史语境中去,然后观察这些问题是如何在美学史的发展中被深化、被解答、被辩证地讨论的,并且往往能对问题给出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回答。盖耶的美学史研究,循着两条线前进:一条线以人物为主导,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角度,概括人物的美学思想;另一条线以问题为主导,研究不同的历史人物如何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并进行辩证分析。本书是盖耶三卷本巨著《现代美学史》的先行简读本。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

[美]马钊著,孔祥文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37—1949年,北平深陷重重危机。日伪的统治、战乱的动荡、经济的崩溃以及各种运动严重冲击着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秩序,百姓生活愈发艰难,传统婚姻家庭关系也因此摇摇欲坠。本书借助档案馆里保存的海量民国时期司法案卷,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原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境况与内心世界。对于档案中频繁出现的“通奸”“诱拐”“重婚”等法律案件,作者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战时经济失衡、粮食供应匮乏,使传统上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种种犯罪行为,实则是她们迫于生存不得已采取的自救手段。不同于同时代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精英女性,这些游走于灰色地带的贫困妇女,只能借助于市井“潜规则”,在法律和制度的缝隙中谋取生路。她们的经历满载底层小人物的血泪心酸,却也呈现出一段被宏大叙事忽视的真实历史,以及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上、借由邻里关系网络运转的城市下层社会。

《美国科学的悲剧:从冷战到永世之战》

[美]克利福德·D.康纳著,姚臻、陈开林译,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

本书探讨了美国科学如何在对资本和军事资助的极度依赖下,由促进人类进步的创造性力量转变为破坏性的、反人类的力量。数以万亿计的资源和科学人才并没有用于解决贫困、疾病与环境破坏等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但尽管根本性的问题看起来很棘手,作者也有力地论证了,以造福人类的科学体系取代现有的以利润为导向的科学体系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乌托邦式梦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认真面对上述现实。

《哲学的轨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美]内奥米·扎克著,李哲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古希腊至中世纪,精选了众多哲学家的思想精华,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与解答形式,激发读者对生命意义、自由意志等根本性哲学问题的思考。每个条目不仅揭示了哲学家及其思想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读者层层递进地理解哲学精髓。

《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

[日]高谷好一著,毕世鸿、李秋艳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高谷好一(1934—2016年)的代表作——《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劲草书房1985年版)是日本东南亚学丛书的首部学术著作,堪称日本有关东南亚生态学与农业史有机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开山之作,被日本学界誉为“综合研究东南亚自然的划时代性金字塔尖”。为阐明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整体情况,高谷好一在东南亚各地多次开展详细的田野调查,查阅了东南亚各国大量史料,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东南亚农业史进行了深入论述。该著作不仅全面解析了东南亚各地区大相径庭的土地利用情况,还阐明了东南亚各地区土地利用在结构上的相互关联,堪称利用交叉学科方法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典范。

《永恒和一日:安哲罗普洛斯访谈录》

[以色列]达恩·弗伊纳鲁编,静恩英译,也人|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是安哲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71—1999年他接受的18次采访,覆盖了他关键的生涯阶段和十余部代表作品。一篇篇访谈,罕见地披露出他受理想主义影响却为政治高压束缚的创作经历,被指责长期占据希腊电影界高位后的愤懑苦涩,惯用长镜头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从与同一套班底日复一日的合作中缔造经典。在安哲的亲身讲述下,他自己的生命史与所创造的电影世界完全交融,儿时父亲的缺席、历经的希腊政治动荡、目睹的巴尔干纷争、个人和整个代际的流亡,均是从未退出他视野的创作母题。

《工作-欲望变异简史》

[英]马雷勒·潘嫩贝克、[英]J.A.史密斯著,夏开伟、林小慧译,新行思|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无法结束的工作、低薪、就业不稳定、数字化劳动、工作中的性别差异……我们要如何理解和谈论当今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本书回顾工作的历史,描述工作的转变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全书以英国、德国和美国为例分析了不断变化的工作和休闲的边界、工作中性别歧视的应对机制,并将所有这些与哲学理论 (如南希的“共同的界限”、哈拉维的“赛博格”) 和文学上的例子 (如《抄写员巴特比》) 联系起来,提供了关于工作-欲望的多维度的思考。

《庆丕回忆录:我与中国海关(1874—1921)》

[英]庆丕著,朱卫斌、冯晖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庆丕出生于伦敦,父亲是大法官法庭的高级主簿。因为父亲与总税务司赫德相识,他在高中毕业后获得了在中国海关任职的机会。此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先后在汕头、九江、烟台、上海、天津、杭州、九龙、广州、汉口、宜昌、厦门、福州等地海关任职。作为海关中层官员的庆丕在回忆录里保存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海关工作的大事小情、口岸城市中外居民的生活风貌都历历在目。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庆丕辗转于十余个口岸城市,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中随波浮沉,也在李鸿章、丁汝昌、赫德爵士等大人物的身边徘徊。跟随庆丕的目光,我们重新回到百年前,亲身体验近代中西文明对撞带来的震荡。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

[英]钱特里·韦斯特维尔著,徐栩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钱特里·韦斯特维尔凭借其对大英图书馆馆藏手抄本的深入了解,引领我们探索了一些西方文学史上饱受赞誉、内容精彩丰富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最初被保存在书籍或编年史背后的深远历史。中世纪的艺术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杰作对这些故事加以描绘,最终使得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与自8世纪至16世纪幸存下来的精美的绘画或书写艺术交相辉映。

本书讲述了40个最为经典的中世纪神话故事,共分为7个部分:英雄人物,史诗战役,奇事与神迹,恶棍、罪案与谋杀,征途和旅程,动物寓言以及爱情故事。从以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和亨利八世等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史诗,到特洛伊战争和亚瑟王之卡梅洛特的传说,本书所涉及的内容精彩,并配有数百张同时期艺术家的精美画作为插图。

《日本的孔子崇拜》

[英]麦振斯著,李月珊译,中西书局

本书首次全面考察了“释奠”这一崇奉孔子的仪式在日本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古代至明治时期释奠发展的两大周期。通过与中国释奠的比较,分析了该政治仪式脱离中国模式的原因与方式;通过聚焦仪式与日本古代政治权力的关系,展现了中日不同的社会政治秩序以及1300多年来日本当权者对仪式的矛盾心理。本书从全新视角对中日文化关系以及日本儒学在政治、文化及社会方面的独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我无所畏惧:拯救埃及神庙的女考古学家》

[美]琳内·奥尔森著,王梓涵译,华章同人|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法国女考古学家、埃及学家克里斯蒂亚娜·德罗什-诺布勒古一路成长和奋斗的故事。她的人生经历了二战、冷战、埃及独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二战期间,她参与法国地下抵抗组织,保护卢浮宫文物;在埃及阿斯旺大坝的建设过程中,她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尽最大可能保护古埃及神庙建筑群。在此过程中,她以非凡的智慧,赢得了埃及总统阿卜杜勒·纳赛尔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支持,并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并肩作战。“如果说金字塔和神庙是古埃及的奇迹,那阿斯旺大坝就是现代埃及的骄傲”,当传统建筑遇上现代文明应当如何取舍,德罗什-诺布勒古以其不懈努力,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别毙了那只狗:教养和训练的新艺术》

[美]凯伦·布莱尔著,黄薇菁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凯伦·布莱尔是一名具有开创性的行为科学家和充满活力的动物训练师,她既是强化理论的有力支持者,也是新行为训练的积极应用者。在书中,作者对行为训练的方法进行了清晰而有趣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