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学生”康景宗,你“摸鱼”被人发现了!

近日网友在敦煌遗书中捕捉到一个“显眼包”——来自唐朝的康景宗同学(高度疑似叫这个名字具体理由往下看),这位同学没写完的《兰亭集序》被网友“挖”了出来。

透过稚嫩的字迹,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个小朋友摇头晃脑地念着“永~和~九~年~,岁......”,咦?笔怎么越来越沉?岁......岁......岁......难道是“岁”着了?还是干脆放下笔跑出去“摸鱼”了?康景宗同学肯定也没想到自己的作业竟然在千年后被保存下来,还被大家“玩梗”——写《兰亭集序》只写开头,就像现代学生背英语单词一直都在背单词书上的第一个词——“abandon”。原来,从古至今的小朋友都在为学习头疼,这让许多网友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以这样一种方式灵验了。

疑似为康景宗的“自画像”,也可能是画完署个名?反正是留下了“摸鱼”的证据,也成了网友推测“摸鱼少年”姓名的重要依据

发现这篇“古代小学生作业”的刘先生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许多古人留下的“小彩蛋”。在《吉凶书仪》这本古文献上,刘先生看到空白处留有古代小朋友的得意画作,上面画了虎、马、蛇、羊等诸多动物形象,并且每一个都贴近现实,笔触简单但准确。

古代文献《吉凶书仪》上留下的涂写痕迹

这些可可爱爱的涂鸦引起网友的喜爱和热议。“对于学习搞怪这件事跨越千年小孩子们都差不多呀”“人类幼崽从古至今都是可可爱爱”……你也以为这是小孩的随意涂鸦?NO!NO!NO!事实上,兰州大学的刘全波老师专门针对这个涂鸦写过论文,认为这是《吉凶书仪》的学习者与李明振同学的赤心乡学郎李文义所作,其目的则是为其弟李文进进行启蒙识图教育,具体可参看这篇论文 。

按常理来想,杂画就是杂乱无章的画,是不会在其上写上“此是XXX”之类的说明文字,而这些白画动物却是风格、格式一样,可见这些题名绝对不是随意而为,当是有意而为。无论如何,这些痕迹都让千百年前生动的场景留下来了给予了我们无穷想象。刘先生是成都人,他读书时选择的研究方向就是关于博物馆传播的。目前他在互联网发布的内容也都来自他在旅途中去过的各个博物馆以及国内大馆和海外合作开源的一些电子化文献。“作为00后我比较了解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看什么,我便开始以我的方式给年轻人讲博物馆展品的故事。”刘先生会分享这些内容,就是想让大家看到历史不全是严肃的,也有活泼有趣的一面。即使这些都并非是“一千多年前小朋友写的字”,大家也不必遗憾古代小朋友的“可可爱爱”还是能在文献中看到。

在P.2622《吉凶书仪》写卷末尾有5首脍炙人口的学郎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竹长林清郁郁,之伯(百)鸟取(趋)天飞,今照(朝)是我(假)日,且放学生郎归。”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早日放假的心态犹如当下的学生期盼放假,画面感十足!

你在阅读历史文献时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