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抛美债?

[ 4月9日午间,30年期美债收益率迅速拉升20个基点,盘中触及5%;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一度重回4.5%上方。 ]

近期,美债收益率的瞬间飙升引发关注,关税引起的通胀预期攀升、基差交易平仓、海外买家抛售等潜在原因都受到热议。

接受记者采访的海外投行和资管机构人士表示,前期美债收益率因避险情绪而大跌,从4.5%附近跌至3.8%附近,但关税引发的通胀攀升和市场流动性趋紧再度引发抛售。尽管中国等其他“债主”逐步将美债投资多元化至其资产符合其长期资产配置目标,但直到当地时间周二下午3年期国债拍卖后,美元才开始与国债同步走弱,尤其是美国“非主流”国债即“老券”(off-the-run Treasuries)并未出现更显著的定价扭曲,因此美债波动可能并非缘于海外“债主”的明确抛售行为,更多反映的是市场整体需求疲弱。

不存在明显的海外“债主”抛售

美债的波动恰逢贸易摩擦升级之际,因而海外“债主”是否存在明显的抛售行为备受热议。

对此,高盛美债交易台的负责人Mitchel表示,周一开始激烈的美债抛售引发市场关注,特别是是否存在外资抛售。“我们并未观察到这类情况,若真是如此,可能会在‘非主流期限’的库存债券或期货持仓中看到更显著的迹象,但期货未平仓合约周初反而下降。这更可能是投资者在高波动环境下清仓,或从债券资产转向此前大幅下跌的股市。

亦有交易员对记者称,虽然美元上周确有贬值,但从本周一开始,互换利差收窄的过程中,美元的走势基本维持区间震荡。事实上,在周一,互换利差收窄的同时,美元对欧元和日元还在走强。直到周二下午3年期国债拍卖后,美元才开始与国债同步走弱,因此这更多反映的是市场整体对美债的需求疲弱,而非外汇储备管理者的明确抛售行为。如果真的存在为重新配置储备资产而抛售美元的行为,美元会更加明显地跑输其他储备资产(比如其他货币或黄金),同时看到老券出现更显著的定价扭曲。

国泰君安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周浩对记者表示,这并不是坏事,因为美债的异动可能会引发美联储、白宫等方面的关注,不过本周美债收益率并没有创下新高,只是快速反弹。若未来真的失控,反而给了美联储不得不采取行动的理由。

对冲基金爆仓和基差交易平仓

更可能引发美债异动的因素是,亚洲对冲基金爆仓和各界盛传的基差交易平仓。

4月9日午间,30年期美债收益率迅速拉升20个基点,盘中触及5%;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一度重回4.5%上方。与此同时,3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上升25.5个基点,至2.75%,为2004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有市场传闻称,作为美债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日本可能将抛售美债以反制关税。据媒体报道,周三,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明确表示,不会将其持有的美国国债作为关税反制工具。

除了对亚洲对冲基金爆仓的担忧,大范围基差交易(basis trade)去化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也引发关注。

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对冲基金通过基差交易可能积累了1万亿~1.5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债现货持仓。基差交易横跨美国国债现货、期货和回购三个市场,利用现货与期货市场价差实现套利。

多元化配置需求持续存在

如果真的要谈论是否有海外债主减持,就实施而言,部分“债主”近年来一直在减少美债的持仓,包括中国在内。

高盛表示这颇为正常, 由于当前美国治理和制度的结构性恶化正在侵蚀美资产的特权地位,叠加美国与G10国家之间利差缩小,若海外央行逐步将美债投资多元化至其他G10国家货币资产,符合其长期资产配置目标,也并不令人意外。

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1月份国际资本流动(TIC)数据,1月外国投资者净卖出美国长期证券。具体而言,外国投资者净卖出了美国长期国债、股票和机构证券,但买入了公司债券。其中,公司债券的资金流入主要来自私人投资者,而对长期美国国债、股票和机构证券的抛售则主要由官方投资者推动。

不过,中国在当月增持了美国国债。具体而言,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2024年12月的7590亿美元增加至2025年1月的7608亿美元,增加了18亿美元。中国的持仓在2018年触及最高点(1.18万亿美元),此后开始持续下降 ,至今中国减持超过4000亿美元的美债,1月总持仓为7608亿美元。

此外,英国在今年1月成为美国长期国债的最大净买方,而在去年12月,英国还是最大净卖方。其次是挪威和日本,分别位列净买入第二和第三。加拿大在1月成为最大净卖出方。从地区来看,欧洲整体为净买入方,而拉丁美洲和亚洲则为净卖出方。

近几年,黄金被各方增持,这实则就是资产多元化配置的体现之一。一季度数据显示,黄金ETF的全球流入量达到历年来一季度的高位,全球主要地区持仓量均有较大增长。此外,在过去三年中,各国央行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每年购买超过1000吨黄金,加之美元或面临贬值风险,私人投资者似乎也纷纷效仿央行,增加黄金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