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瞰成都|成都画报
春和景明,万物生长。近日,《成都鸟类名录5.0》正式发布,成都鸟类家族再添卷羽鹈鹕、黄腿渔鸮等9位“新成员”,市域鸟种总数达586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38.94%,稳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在九眼桥畔,苍鹭群每日上演“捕鱼名场面”,晨光中的长焦镜头记录下它们“修仙”般的灵动身影;青龙湖湿地公园的湖心岛则是200余种鸟类的“秘密家园”,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白尾海雕在此悠然栖息,湖面倒映着它们振翅掠过的绝美瞬间;浣花溪公园延续千年诗意,“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在沧浪湖畔重现;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长廊上,绿头鸭戏水、大白鹭“放空”的野趣场景随手可拍。
这些分布于环城生态公园、锦江绿道等生态空间的观鸟点,构成了市民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课堂”。
“生态筑岛”、湿地修复工程等举措为鸟类打造“安全港湾”是成都鸟类增长的原因。
青龙湖鸟岛坚持“不动林、不设桥、不进岛”原则,红外相机与智能监测系统24小时守护鸟类栖息地;天府绿道App上线 “观鸟直播”功能,800万像素长焦镜头实时捕捉飞羽精灵的灵动瞬间。
数据显示,成都森林覆盖率超40%,“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生态本底为鸟类繁衍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锦城湖青少年观鸟赛中,孩子们用望远镜记录100种鸟类,从单纯观鸟到主动参与巡河护鸟;居民小区观鸟赛覆盖347个社区,红嘴相思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身城市绿地,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陈宇平 摄于郫都
▲蓝喉太阳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袁庆德 摄于龙泉山
▲棉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陈宇平 摄于玉石公园
▲苍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吴帅 摄于九眼桥
▲彩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宋奎 摄于邛崃
▲黄腿渔鸮幼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陶继勇 摄于都江堰
▲青头潜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树云 摄于天府艺术公园
▲翠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黄毅 摄于浣花溪公园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成都市摄影艺术家协会联合出品 总策划 高齐强 统筹 张婷婷 王熙维 黄颖 吕甲 主编 曹铁 王熙维 文字 彭浩 设计/制作 王欢 徐骁 责编 周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