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掀桌子,印度开了危险先例

4月22日以来,本轮印巴冲突不断升级。5月7日凌晨,印军发起“朱砂行动”,对巴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空袭。巴军则果断反击,击落至少3架印军战机。战争似乎有一触即发之势。

此次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冲突会升级为全面战争吗?印巴双方有哪些目标和诉求?为何美国在此事上表态相对低调?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知事会客厅”直播节目中分析,印度单方面暂停《印度河河水条约》的行为明显违反国际法和条约精神,破坏了跨境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则。其真正意图或许是以“水”为筹码,迫使巴基斯坦重返谈判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书剑表示, 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尤其是在莫迪和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的民族主义倾向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如果印度国内的政治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印巴之间的冲突和周期性对抗就可能成为常态。

面对恐袭,印度延续了一贯的反应逻辑

知事:有报道称,此次印控克什米尔恐袭是25年来该地区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件之一。为什么印度会将矛头迅速指向巴基斯坦?印度方面是否有确凿证据?

张书剑:回顾印控克什米尔的历史,类似针对平民、尤其是印度教朝圣者或游客的大规模袭击,主要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那时当地安全形势最差。2014年莫迪执政后,虽然也有恐袭事件,但主要是针对准军事人员或军队,很少有大规模平民伤亡事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恐袭是莫迪执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无疑对莫迪政府此前宣称的“治理有成”“安全改善”造成了沉重打击,引起其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