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几毛钱生意做成爆款,70后台州兄弟掘金“塑料王国”,入行22年成类目冠军

换季时节,家家户户需要整理冬季的羽绒服和厚重棉被,能大幅节省收纳空间的真空压缩袋迎来了使用高峰;在厨房的方寸之间,自封袋、真空袋也悄然占据了食品收纳的 "C 位 ",成为众多家庭的必备神器;在母婴育儿领域,收纳宝宝辅食零食的母婴专用收纳袋成为新生代父母的首选……

从衣物存储到食品保鲜,从物流运输到旅行收纳,各类包装袋的应用场景正持续扩展。庞杂的场景催生出了各种极具潜力的细分赛道,而这个看似不起眼但又刚需的类目,正在电商平台上演着激烈的商业角逐。

《天下网商》搜索发现,在主流电商平台上,各类包装品类已聚集超上千家店铺,从几分钱的迷你分装袋,到定价几十元的加厚真空压缩套装,根据规格、材质差异形成不同价格梯度,进而衍生出的价格战、功能创新、营销战此起彼伏。

在客单价只有几块钱的定制包装市场,一家扎根台州的企业——浙江名科塑业,靠着小小的塑料收纳袋,做到了包装线上细分类目隐形冠军。公司覆盖自封袋、食品真空袋、快递袋等细分品类,在多个电商平台上总共开出 80 多家网店,淘宝天猫店铺占据 90% 以上,其中专注于自封袋的品牌 " 网诺 " 天猫单店年销售额就逼近亿元大关。

没有资本加持,不追风口概念,名科用 17 年时间,把塑料袋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天下网商》采访了浙江名科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世杰、网诺品牌负责人郭苏,试图拆解品牌在细分领域,如何通过需求反推,成为行业 " 隐形冠军 ";当同行扎堆掘金包装行业时,品牌如何突破同质化竞争,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第一批电商拓荒者:把 " 鱼钩 " 抛进野蛮生长的渔场

"2003 年,很多人觉得做电商就是骗人,我却觉得这是未来。" 徐世杰的创业故事,便始于那一年。

彼时的电商行业处于初始阶段,产品少、没有保证金规则、没有七天无理由、甚至在线支付都还不流行,不少人对线上交易充满着疑虑,买卖之间全靠信任。

" 第一批淘宝商家里,很多都是宝妈,或者是不会应酬的宅男。" 在采访中,徐世杰笑称自己就是后者,作为典型的理工男,毕业之后他进入外资企业做设计,习惯于每天在图纸与机器间穿梭的他,一直苦于需要喝酒应酬的传统商业方式。

电商的出现,让他看到了靠产品品质和价格优势来竞争的可能性。2003 年,秉持着 " 用产品说话 " 的朴素理念,徐世杰成为第一批入驻淘宝的商家。起初,他的业务堪称 " 杂乱 " ——电话卡、游戏点卡、蚊帐、化妆品,什么热门卖什么。

转折发生在 2008 年,当年,淘宝网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但包装类目仍是空白。身处塑料制品源头产地台州,传统制造业工厂尚未意识到线上渠道的价值,他当即决定砍掉所有杂货业务,和哥哥一起成立浙江名科塑业,全力押注包装袋赛道,一人负责设计,一人负责生产端管理,成为电商行业包装类目早期拓荒者之一。

这个选择源于双重判断:从需求端看,他坚信消费者对包装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小到食品分装、大到工业物流,包装都是刚性需求;从供给端看,淘宝生态逐渐成熟,中小商家对包装袋的需求激增,而当时在线上卖塑料袋的商家并不多。

而淘宝当时的流量红利验证了他的判断,在他的描述中,2008 年做电商,如同 " 把鱼钩抛进大渔场,只要上架产品,就能获得自然流量,甚至都不需要推广,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小商家会主动来联系 ",徐世杰回忆道。

在上架即成交的黄金年代,起步较早的名科完成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布局:

一是通过旺旺与中小企业用户高频互动,根据一个个看似偶然的需求设计产品,逐渐构建起品类丰富的 SKU 矩阵;

二是建立柔性化生产的机制,在当时,兄弟俩发现线下工厂起订量高、周期长,网店卖家普遍面临 " 小批量定制 " 的痛点。针对这些小商家,名科实现了一件定制、快速交付,更灵活地响应客户的需求。

一个链接卖出百万件,80 多家网店矩阵式运营

据介绍,在尚未形成类目规范时,早期通过旺旺建立的客户沟通机制,至今仍是名科的 " 秘密武器 "。

坚果卖家需要防潮自封袋,花茶店想要透明可视的立体茶包,生鲜电商依赖抗压真空袋……通过与客户高频互动,名科塑业将包装袋细分出 300 多个 SKU,相继推出 " 自封袋 "" 真空袋 " 等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覆盖快递、食品、日化等十余个领域。

" 最疯狂时,淘宝搜索各种类型的包装袋,前 100 个都是我们的链接。" 徐世杰告诉《天下网商》。

随着电商竞争加剧,曾经相对小众、竞争压力较小的包装市场也涌入了大量的参与者。

" 包装看似简单,实则是技术、设备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比拼。" 他认为。以快递袋为例,2017 年,行业普遍使用回收料生产时,名科发现,有一部分用户需要更厚的包装袋。盯准了未被满足的需求,名科率先采用全新料,增加厚度,尽管成本高出 30%,却打出高品质的差异化定位,每年双 11 期间,这款产品的单链接日销量稳定突破 5 万件。

这种单品突破的策略贯穿名科的产品矩阵:自封袋做到全网厚度误差最小、真空袋研发出双层密封条解决漏气问题、塑料袋采用可降解材料符合环保要求。目前,名科的主营产品包括自封袋、食品真空袋、快递袋、纸袋等。

在采访中,《天下网商》发现,与其他产业带制造工厂不同,在产品运营中,名科为各个产品线开设专门的线上店铺。例如 " 网诺 " 聚焦于自封袋产品," 微利好 " 专攻快递包装袋,还有专门做首饰袋和保鲜密实袋的店铺。

"80 多家网店的店铺矩阵并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精准的场景化运营,我们每个店铺聚焦一个细分场景 "。网诺品牌电商负责人郭苏解释道," 这种垂直化运营有两个好处,一是在消费者搜索时更容易触达,二是便于团队深耕细分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郭苏透露,各店铺根据市场反馈快速测试,研发新品。" 我们每周都会分析各店铺的搜索关键词和客户咨询,比如发现某类自封袋的搜索量上升,就立即调配工厂产能进行打样,3 天内就能上架。"

以旗下淘宝店铺 " 名科塑业自封袋批发王 " 为例,这种敏捷反应,就让其捕捉到零食分装袋、花茶袋、端午粽子袋、中秋月饼袋、年货包装袋等关键词带来的食品包装袋需求,其中店铺热销的自封袋一个链接便销售百万件,月销售额稳定在 450 万元左右。

在快时代做 " 慢生意 "

流量迁徙的潮水从不留情。

2018 年左右,更多平台型玩家的入场,让电商竞争走向内卷,塑料产品的毛利被不断压缩。加之疫情期间的供应链波动,网诺的销售额一度腰斩。

" 那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过去靠多开店的策略失效了,必须回到商业本质,那就是我们到底能为客户创造什么独特价值?" 徐世杰说。

与此同时,在消费者端与产品形态方面,包装行业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一是标品市场越来越卷,低压包装、复合包装等新产品层出不穷。标品市场一向遵循着 " 快鱼吃慢鱼 " 的残酷法则,企业必须在快递费、产品成本、团队运营各个环节做到极致。

二是小批量、个性化定制的崛起,越来越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标品包装,为了顺应这一潮流,包装企业纷纷调整业务模式,从过去动辄生产几万个产品,转变为如今即便只有一个订单也能承接。

徐世杰对包装行业有了新的认知:" 如果说过去我们是靠电商红利成长,那么未来要靠场景创新突破。"

这场生死突围中,名科决心再次聚焦:下架低效链接,将资源集中到自封袋、食品真空袋、快递袋、纸袋等核心品类。

" 现在我们不再追求 SKU 数量,而是让每个单品都成为爆款。" 徐世杰介绍。在产品端,名科提出极致单品的理念,针对每个单品做优化与创新,比如快递袋研发出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在保持承重的前提下,厚度从 10 丝降至 6.5 丝,成本和售价都有一定的下降。

与此同时,名科在南昌设立中心仓,服务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浙沪等区域。

" 包装袋不是风口,但只要人类还需要交易,就需要包装,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不可替代的‘ 1 厘米宽、1 公里深的专家’。" 徐世杰感慨道,直到现在,他依旧负责操刀产品设计,参与每一款新品打样。

作为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带的核心,台州聚集着超千家企业,这里的竞争早已细化到 " 毫厘之争 "。放眼国内市场,广州、深圳、义乌等地同样聚集着多家老牌企业,凭借渠道优势和规模化产能,玩家们贴身肉搏,悄然重塑着中国制造的毛细血管。

在包装行业,没有性感和颠覆性的故事,只有机器年复一年的轰鸣,和一群相信 " 慢即是快 " 的制造业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