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为卷 匠心为墨

山河为卷 匠心为墨

两千年前,蔡伦于耒水之畔捣浆成纸,以树皮、麻头为墨,将文明的火种熔铸于纤维经纬之间。

彼时的湖湘匠人或许未承想到,这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托起了竹简向宣纸的文明跃迁,更在楚地深埋下创新基因。

此际,大国工匠、“钢铁侠”艾爱国手中的焊枪从传统锅炉焊接转向核电装备攻关……这片土地的创新创业叙事,正以古今辉映的方式,续写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史诗。

在湘楚大地的肌理中,劳模精神与创新创业的基因早已深深交织,湖南扎根现实、躬行践履,制度创新如春雨润物——

株洲首创全国首个“工匠日”,颁布《培育激励“株洲工匠”10条措施》,以“工匠学院 技能大赛 人才认证”三维体系锻造“城市工匠”金字招牌,株洲联诚集团三年征集职工“小发明”2000余项,成本直降9000万元。

浏阳总工会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辣椒育种专家与黑山羊养殖能手共研技术,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0%,让田间地头的智慧激荡出乡村振兴的春雷。

2025年春天,省总工会出台工会帮就业行动实施方案,更是颇具深意的路径选择:依托“就业帮扶云”常态化开展“娘家人送岗”直播带岗活动,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实时互动平台,打造“工会主导 企业协同 职工参与”的直播生态。

这是湖南面向未来的人才战略宣言,更是三湘大地对“惟楚有材,於斯为盛”的世纪回响。这一行动方案,旨在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才来湖南创新创业,让更多的劳模在湖南破土而出、蔚然成林。

从铜官窑的千年窑火到马栏山的数字星云,湖南正以制度创新的勇气重构工匠培养范式,构建匠心成长的阳光雨露,加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工匠培养体系,确定了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4家,湖南工匠学院分院28家,湖南工匠学院分院培育对象20家。

机械工匠再造大国重器。张帅坤、龙卫国等工程机械之都的劳模工匠,为刷新大国重器技术持续攻关,深耕不辍,一大批国之重器如“地下蛟龙”“钢铁玫瑰”次第绽放。这种近乎苛刻的精度追求,与岳州窑“釉色青莹,击之声如磬”的品质执念一脉相承。

4月28日《新闻联播》头条《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共筑中国式现代化伟业》播出湖南长沙青年工匠郭东妮在湘投身产业一线,用创新创造力重新定义“手艺”。数字工匠重铸文化筋骨:2025年央视春晚《栋梁》节目中,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技术团队运用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将天坛祈年殿的建筑构件精确建模,让古建榫卯的智慧在虚拟空间中重生。

星垂平野,月涌湘江。从工运史展馆的红色基因到湖湘劳模工匠馆的当代叙事,从百万职工技能大比武到千项创新成果展,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种文明基因的永恒跃动。它是流水线上的精益求精,更是产业链上的敢闯敢试;它是技术图纸上的毫厘之争,亦是时代浪潮中的破局之勇。

以全局性战略擘画,将劳模精神从个体勋章熔铸为时代图腾。当株洲动力谷的磁悬浮列车划破晨雾,当岳阳城陵矶港的万吨货轮鸣笛启航,古老而年轻的湖湘大地,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山河为卷,匠心为墨。湖湘儿女正以心忧天下的襟怀,将个体创造升华为群体突围的磅礴力量。(刘先根)

来源:湖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