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微增1.5%,九毛九回归主航道,战略收缩背后上演怎样的餐饮业变局
文 | 港股研究社
2024 年的餐饮江湖,正上演着冰火两重天的戏码。海底捞以 214.91 亿元营收巩固火锅霸主地位,瑞幸咖啡单季新增 1371 家门店刷新开店速度,而另一边,奈雪的茶、呷哺呷哺等品牌深陷亏损泥潭。
在这场以 " 性价比 " 为关键词的生存赛中,九毛九国际控股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年报:营收微增 1.5% 至 60.74 亿元,净利润却暴跌 90.7% 至 4480 万元,核心经营利润腰斩 60%。
这家曾以 " 太二酸菜鱼 " 横扫购物中心的餐饮集团,正成为观察中国连锁餐饮行业转型的典型样本。
规模狂奔与利润塌方,餐饮业的 " 不可能三角 "
财报数据显示,2024 年九毛九实现营收 60.74 亿元,相较于 2023 年的 59.86 亿元,增长幅度为 1.5%。
从业务板块拆分来看,2024 年九毛九来自餐厅经营的收入达 48.8 亿元,较之上一年同期的 50.66 亿元,出现了 3.7% 的下滑;而外卖业务收入表现亮眼,达到 10.43 亿元,相比 2023 年的 9 亿元,增长率高达 15.8%。
与此同时,外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从 2023 年的 15.1% 提升至 2024 年的 17.2%。
门店数量方面,截至 2024 年,九毛九旗下门店总数攀升至 807 家,而上一年同期仅为 726 家。在这 807 家门店中,自营店数量为 779 家,加盟店为 28 家。
2024 年,九毛九采取了 " 开 150 家、关 69 家 " 的激进策略,促使门店总数净增 81 家。具体品牌扩张情况为:新增 95 家太二餐厅(其中包含 11 家加盟店)、28 家怂火锅餐厅、20 家山外面餐厅(其中 16 家为合作模式餐厅)以及 7 家九毛九餐厅(含 1 家加盟店),并且有 1 家太二直营餐厅转变为加盟店。
从表面上看,集团似乎延续了 " 多品牌 + 快速开店 " 的扩张逻辑。然而,财务数据却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店铺经营利润同比大幅下降 30.5%,降至 7.48 亿元。
进一步细分各品牌收入情况,2024 年太二为九毛九贡献了 44.13 亿元的收入,相较于 2023 年的 44.77 亿元,出现了 1.4% 的下滑,这主要归因于同店销售收入的减少。太二的收入在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从 2023 年的 74.8% 降至 2024 年的 72.7%。
另外,人均消费数据也呈现下滑态势。怂火锅的人均消费从 2023 年同期的 121 元降至 2024 年的 110 元;九毛九的人均消费则从 59 元降至 56 元。
不仅如此,太二酸菜鱼在 2024 年上半年的整体翻台率,从 2023 年同期的 4.3 次下降了 11.63%,至 3.8 次;怂火锅的翻台率更是从 3.9 次下降了 25.64%,降至 2.9 次;而主打下沉市场、强调性价比的九毛九西北菜,翻台率维持在 2.8 次。
从流量收割到效率革命,品牌矩阵大洗牌
面对主力品牌老化危机,九毛九启动 " 品牌瘦身计划 ":停运 " 那未大叔是大厨 "、出售 " 赖美丽 " 聚焦太二、怂火锅、九毛九三大品牌,同时推出贵州酸汤火锅 " 山外面 " 试水差异化赛道。策略调整背后,是品牌定位的深层重构。
具体来看,太二正在尝试破圈家庭客群。先后推出不辣酸菜鱼、儿童餐,客单价从 75 元降至 71 元,与此同时,太二酸菜鱼人均消费近七年内首次降至 70 元以下,试图平衡年轻客群与家庭消费。
而怂火锅也在尝试 " 去地域化 "。从 " 怂重庆火锅厂 " 更名 " 怂火锅厂 ",增加清水锅底、食材拼盘,瞄准大众化火锅市场。
此外,九毛九也转而在加盟模式上进行谨慎试水。全年仅新增 28 家加盟店(太二 11 家、山外面 16 家,九毛九 1 家),设定 300 万元现金 + 商业经验的高门槛,凸显 " 质量优先 " 策略。
从成效上看,怂火锅成唯一亮点。财报显示,2024 年实现收入 8.95 亿元,较 2023 年的 8.07 亿元增长了 11%。这一增长得益于餐厅网络的扩张,从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 62 家餐厅,增加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 80 家餐厅。
不过,同店销售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增长,但也暴露了 " 以量补价 " 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外卖业务也呈现逆势突围。来自外卖业务的收入为 10.43 亿,较上年同期的 9 亿元增长 15.8%,外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 2023 年的 15.1% 上升至 2024 年的 17.2%,或成未来利润修复关键支点。
行业变局下的生存法则:从 " 野蛮生长 " 到 " 精耕细作 "
2024 年餐饮业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消费分级加剧,高端品牌收缩(如奈雪的茶亏损 4.35 亿元)、刚需快餐崛起(瑞幸二季度营收 84 亿元);二是供应链效率竞争白热化,百胜中国通过数字化将核心经营利润提升 12%。
在此背景下,九毛九的转型需直面三重挑战。
一是同店复苏的不确定性。高盛报告指出,太二同店销售若持续负增长,将拖累估值修复;
二是加盟模式的平衡术。过度依赖直营导致资产过重,但过快开放加盟可能引发品控风险;三是新品类的孵化能力:山外面火锅虽翻台率较高,但收入贡献较低,需验证规模化潜力。
这样一来,破局路径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先是供应链提效,通过 AI 技术应用或优化排班效率;再是加强数字化深化,借鉴百胜中国经验,打通会员数据与菜品创新链路;以及场景创新,探索 " 社区小店 + 外卖专营 " 轻资产模式,对冲购物中心流量下滑风险。
整体来看,九毛九的财报不仅是企业个体的困境写照,更是中国餐饮连锁化进程中的缩影。当行业从 " 野蛮生长 " 进入 " 精耕细作 " 阶段,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成本控制与体验升级间找到平衡?怎样构建真正的品牌护城河?
或许,答案藏在供应链效率提升、场景创新突破、全球化布局深化这三个维度之中。毕竟,在存量博弈的时代,活下来的从来不是规模最大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