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向东: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拥有自我与自由

(⬆️点击收听音频)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独处的文章,《一个人的行走》,房向东老师 2022 年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房向东讲述了独处的状态以及他对孤独的理解。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现在对于独处的状态是享受的,还是说是有点排斥的。我记得我还在上学的时候,是蛮害怕独处的,我希望上厕所、吃饭、看电影、出门逛街,都有朋友陪伴着。哪怕到现在,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独处的能力。
我记得以前网上很流行一个榜单,叫做孤独等级榜单,比如最顶级的 10 级,是一个人去医院。榜单里还有一个人去看电影、去旅行。这几年风向好像有了一些变化,大家不觉得独处是一种孤独的象征,反而认为学会独处的人拥有某种自由。
我们家有一个闲置的书房,我最近把它整理出来,然后经常一个人待在里面工作、看书、听播客、写日记,我觉得在独处的时候,我会更加细致地观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成长状态,所以这个时候,我对于独处还是挺享受的。
房向东《一个人的行走》
(2022 年 11 月 24 日发表于羊城晚报《花地》副刊)
有人说,独处的日子是难耐的,意味着孤独,寂寞,失落……将近两年,我过着几乎独处的日子。
先说我的一天。
早晨," 三兼顾 ":泡一壶淡茶,边喝茶,边散步,边听书。一顾了补充水分,二顾了运动,三顾了读书。光头晒太阳,赤脚踏草皮,上承阳光,下接地气。
早饭后进书房。写了几十年的日记。写时,多是记流水账。这一两年,甚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要重读一遍两遍,一是回顾,一是梳理一下文字——真不是为了留存什么,只是编辑的职业习惯,要把自己的文字莳弄干净。鲁迅将他祖父的日记一把火烧了,我不要等孙子来烧,将死之时,自己焚毁,算是为自己送行,算是献给自己的冥纸吧——日记让昨日重现,仿佛看电影,似乎玩穿越。从日记中摘出一些自说自话、絮语之类的言论,编成 " 新语丝 ";某些可用的细节,为续写《儒林内史》做些基础工作;用忏悔的心态审视过往,以反思的勇气剖析自己点点滴滴的无聊与无耻……
同时,应某出版社邀约,我要修订六本关于鲁迅的通俗读物。这些书,最早 1994 年开始写作,1996 年出版。过了二三十年,重新审读旧书,有时,为自己感到骄傲,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见解,真是了不得,需要表扬与自我表扬!有时,深感惭愧,怎么如此莫名其妙、胡说八道?有的,现在甚至与以前持相反的观点,真是觉昨非而今是。
过往的实际存在,过往的精神世界,在我的书房粉墨登场,热闹无比,何言孤独?
午休起来,读书、看新闻,刷朋友圈。"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司机拖拉补丁过,乌贼烤鹅佐美酒。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鸡毛蒜皮,世界挤满我的书房,书房中呈现人间万象。何言寂寞?
下午四五点,开始扫地、种菜等等。我只种三种菜,春菜、地瓜叶、木耳菜,这三种菜可以不施肥、不杀虫,有水就长;还有一条,它们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摘了菜叶,接着再长。比如春菜,可以从十二月吃到第二年的五月。每每收获自己亲自播种、亲自采摘的菜叶,满是收获的喜悦,何言失落?
晚上是恶补电影,看历年奥斯卡奖的获奖影片,看名著改编的作品,看慢条斯理的越剧,看儿时不曾看过的动画片……从《美国往事》到《黑客帝国》,从《红字》到《教父》,从《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从《辛德勒的名单》到《肖申克的救赎》,从《千与千寻》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声光世界的热闹中进入宁静的梦乡。
上述属于居家 " 内涵 ",至于 " 外延 ",那就是出游。独处之余也偶尔离家出走。比如酒友邀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兴高采烈,大呼小叫,丑态毕露,不知所云……
关于这种热热闹闹的孤独,我在十多年前的一则日记中有一段记载:" 今晚参加某协会的年度聚餐。置身于这非同寻常的热闹之中,我感到了无边无际的孤独。苦的脸,却堆满挤出的笑。有美酒,却滴酒不沾。我知道,这么多人的场合,如果喝了,我将吐出满腹的苦水。美酒而不能诱惑我,这是一大成就,我的孤独结出了果实。这果实,沉甸甸的。走出酒家,沉闷得我甚至喘不过气来!这人海中的孤独啊!"
哈哈,这酸酸的文字,可见当年洒家还真有点闷骚。话不投机半句多,虽然热闹到轰轰烈烈的程度,内心不仅孤独,而且孤苦。
就是说,不是人多就不孤独。没话找话,皮笑肉不笑,那是热热闹闹的孤独。
日记又记载,某年,若干人去法国,两次经过先贤祠,我提议进去瞻仰卢梭、雨果他们。可是,有同行者说,里面都是坟墓,没什么好去的。于是,一伙人匆匆忙忙赶去看 " 老佛爷 "。我似乎觉得,每时每刻,都在一群人中寂寞着,甚至在人山人海中寂寞着……
杰佛逊认为:" 独游比较有益,因为较多思索。" 这两年,我常常一个人旅游。这旅游,甚至没有走出闽地。我绝无拘束地一个人走着,看着,思考着,肉身恣肆于山水,思绪驰骋于古今,不必顾全大家的意见,要去这里还是那里;不必考虑时间的长短,恣情自家喜好之地;不必听导游说这块石头像猴子,那棵古树会通灵……全然不要。
我徘徊在老知青点,卷起裤管,把双脚泡在溪水里,遥想青春岁月;我流连民俗园,看那稻田旁把民俗凝固的铜雕,仿佛与童年亲密接触;我在林觉民的故居感受男儿的血性,聆听辛亥年的枪声;我手抚严复雕像,想起唐德刚说的:马尾,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繁复的遐想在心中起伏。一个人的行走,是最自由最充实的行走。不自由的行走,会有美感吗?没有思考的旅游,不就是 " 到此一游 "?
鲁迅说:" 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老鼠是成群结队的,狮子则独来独往。虽不尽然,虽然孤愤,但表达了对独处的渴望。
叔本华说:"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独处,打通过去和现在,也将穿越未来;独处,可以如此的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独处,是对自我的发现和对自我的塑造。
人啊,当你对世界喋喋不休时,请独处并审视自己吧。
本期主播:
鸭鸭,羊城晚报记者
本期文案:
松子,羊城晚报记者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荔枝 APP
您还可以在羊城晚报 · 羊城派、小宇宙、喜马拉雅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搜索 花地有声 关注收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总执行:陈桥生
策划执行:鲁钇山 邓琼 吴小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