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父母心智化高低的三个关键因素 最后一个容易被忽略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6日讯研究发现,以下这些因素对父母心智化能力的影响,可能比教育程度更直接:

父母自身童年经历:如果父母在童年时期,自己的情绪能够被接纳和理解,也就是被充分心智化对待过,他们就更有可能自然地将这种模式复制到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反之,那些童年遭受过忽视或虐待的父母,即便学历高,在情绪识别和调节方面也可能存在困难。比如说,有些父母小时候经常被批评,内心的委屈无处诉说,当他们面对孩子的类似情况时,就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可能用同样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就是一种代际创伤的体现。

文化与社会支持:在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中,比如东亚文化,父母可能更关注孩子的行为规范,而相对忽视孩子的心理状态,这就导致心智化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像在这些文化背景下,父母可能很少直接询问孩子的情绪,但会通过行动来传递关心。

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抑郁、焦虑状态,或者长期疲劳的父母,更难进行心智化。因为他们的大脑资源被自身的负面情绪消耗殆尽,无法有效地关注孩子。例如,有研究显示,产后抑郁的母亲对婴儿哭声的反应会更迟钝,解读婴儿需求的准确性也更低。

闪电新闻记者 孙敏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