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创新集群崛起 锚定北京科创风向标
科博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北京科创的下一站方向: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融合或成焦点,随着L3辅助驾驶商业化落地试点、人形机器人集群在京津冀初现雏形,
智能体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将重塑制造或医疗服务范式;绿色能源革命亦蓄势待发,氢能储运技术突破与风光氢储一体化方案,正推动北京向“双碳”标杆城市跃进;
而生物医药领域,基因编辑工具与AI医疗设备的结合,或将催生精准医疗新业态……这些领域的技术迭代与政策加码,标志着北京正以科创之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首都篇章。
率先布局
具身智能成产业新赛道
走进科博会人形机器人展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出的“天工2.0”正在模拟工地场景,令人称奇:面对碎石、斜坡、油污混合的复杂地形,机器人自主切换步态,双电池热插拔系统让其在20秒内完成能源续接。展区另有多家明星企业同台竞技,正如现场一位科技投资人所说:“五年前这些技术还躺在实验室,如今已真切改变了产业逻辑。”
具身智能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之一,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北京始终面向未来,紧盯人工智能下一代技术前沿,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布局,以前瞻思路引领产业变革,将具身智能作为产业布局新赛道,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根据《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相关政策文件,下一步,北京将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大模型、小脑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智能芯片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预计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世界领先的软硬件产品。
同时,将充分发挥具身智能对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应用场景的赋能作用,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优先推动在科研教育场景扩大开发者生态,逐步推进在汽车生产、商业零售、安全巡检等领域联合研发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前瞻探索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力争实现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发展
探索AI 新材料融合方式
在新材料展区,工作人员演示着中亨新材的HVIP气凝胶绝热板,“它结合了纳米材料与真空技术,将导热系数降至0.005W/(m·K)以下,较传统岩棉板保温性能提升8倍。”
同时,这一新型材料还以A级防火性能打破“高效与安全难兼得”的行业瓶颈,应用版图横跨建筑与冷链两大领域。展区同期亮相的还有秦巴新材的沉淀硫酸钡、晶格领域液相法碳化硅衬底,3C-N型晶体全球独家量产,填补了国际空白。
“AI正在改变材料科学的研发方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鄂维南指出,问题正在迎刃而解。“北京具备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的先发优势与人才基础,同时全面布局了科研基础设施,为新材料研发提供系统性的有效工具。”
比如小米汽车身上的“泰坦合金”,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车的智能跃迁;中国钢研6个月内设计开发出世界上强度最高(800MPa级别)的高性能抗氢厚板材料;中石化以AI赋能的分子筛催化绿色氧化工艺开发推动传统研发模式的变革,助力新型催化工艺自主化;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引入AI分子表示学习模型,设计出不含贵重金属的新一代OLED发光材料……
随着今年年初《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 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发布,北京在提速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又迈出新的关键一步。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 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打造高地
推动医药产业迈向新高度
本届科博会医疗健康展区现场,长木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出的ROPA手术机器人引起众多参展观众驻足。这款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开展一台高精度膝关节手术。这款搭载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拥有“数智脑”“数智眼”和“数智手”,手术控制精度突破了亚毫米级别。“我们能够模拟专家思维,精准规划手术路径。仅需患者CT5-10分钟,就能帮助医生制定出一套个性化精准的三维手术方案。能有效解决骨科医患供需不平衡问题,突破传统手术视野和精确力量控制难题。”企业负责人介绍。
本届科博会医药产业参展展品涵盖基因检测、医疗器械、药物研发等全产业链,多项技术斩获国内外权威奖项,集中体现了中国及北京在医药领域的创新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整体规模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8.7%,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破万亿的城市。同时,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有多项数据走在全国前列:AI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11个,数量全国第一;9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二;9个创新药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居全国第三;27个项目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揭榜挂帅优胜单位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几个月,北京先后出台合成生物制造、医疗器械、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并推出“优化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显示,北京将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推动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迈向新高度,同时带动城市南部地区产业升级。
智能网联
引领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汽车展区无疑是本届科博会最热门的展区之一。在顺义区“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展区中,北汽新能源展台被前来参观体验的观众包围。最新发布的“极狐阿尔法S5纯电动轿车”在旋转展台上缓缓转动,流线型的车身在聚光灯下泛着金属光泽,引来无数手机镜头追随。此外,理想MEGA实现了0.215Cd超低风阻系数,刷新全球量产MPV空气动力学纪录。
围绕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北京已形成亦庄、顺义、昌平三大新能源汽车研产基地。其中,顺义区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应用示范区。目前,中关村顺义园内,奔驰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即将投产,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美团无人配送等智能网联企业落地并开展应用场景测试。
从高端要素支撑能力看,北京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拥有首个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拥有大量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研发、制造、经营人才,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发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强。
日前发布的《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引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坚持“出行即服务”未来交通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融合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北京市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则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在京的产量增长,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30万辆,从而提升北京甚至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建成
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本届科博会,“氢能”成为绿色能源展区的高频关键词。比如北京海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储氢液”可在常温常压下液态储存,化学性质稳定,安全性能优异,可大规模安全储运。此外,北京国电光宇机电设备展出的风光氢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微缩沙盘则引发关注。“当风电和光伏发电充足时,系统会优先给储能电站充电,多余的电能还能用来制氢。”工作人员手指随着讲解在沙盘上移动,“而当风光发电不足时,储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就能无缝补上,确保电网稳定。”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方案能够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设施,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同时,配套储能电站,采用电池储能技术,进一步平抑电力波动,提升系统稳定性。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北京市集聚了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优质绿色产业资源,推出了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项目等一批首创范例,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位于第一梯队。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吸纳一批优秀企业。高性能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与量产基地在房山布局,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国内首个退役光伏组件彩色化综合利用示范工厂在通州建成,拓展光伏组件应用场景。
根据《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北京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文/本报记者温婧
实习生李正宇宋如意陈冰莹
本版统筹/余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