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因病去世,他是同济001号博士,曾当过9年工人

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李永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8日15:56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4岁。

李永盛1951年1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至1977年间于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工作,参加了上海打浦路越江隧道等重大工程的建设。1977年入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专业就读深造,先后完成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师从孙钧院士,为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首届博士研究生之一。

李永盛进入同济就读之前,他已经做了整整9年的气压工。回忆那段工人经历,李永盛曾表示,可能现在的学生都没听说过气压工这个工种。1968年他进入上海隧道公司工作,当时的施工需要用大气压维护长江水渗漏,包括他在内的一批“新鲜血液”,经过体检后就成了井下工人。1977年后,李永盛就再也没离开过同济校园。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被选派到同济大学,也是因为我的工作是搞隧道的。本来以为学三四年后就回去,但又有了读硕士的机会,接着又有考博士的机会,就这样一直读了八年。”李永盛生前常感慨,正是因为高考制度恢复,才不致使大批优秀人才埋没,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一代人,都是这个决策的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李永盛的博士文凭是同济大学文革以后颁发的001号。得知同济校史纪念馆四处查找001号的博士证书,李永盛将这个证书捐给了校史馆。

李永盛长期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为土木工程学科发展和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岩石流变和粘弹塑性计算理论,复杂地层隧道支护稳定性分析和监测,超大型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法,深大基坑工程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成果卓著。

万顷波涛上长虹飞架,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气势雄伟的中国大桥,背后都凝结着李永盛及其团队的智慧。李永盛与一座座桥梁的传奇般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并广为传颂。据悉,他参与了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上海卢浦大桥、崇明越江通道、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一大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和技术咨询。

卢浦大桥2003年6月28日通车。在建设卢浦大桥的过程中,李永盛教授等同济大学师生在大桥抗风抗震研究、施工设计监理、静动载试验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连接浦东与崇明的过江通道,2009年10月通车运营的上海长江隧道,是崇明越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永盛教授带领同济大学隧道团队,针对复杂软土地层条件下超大直径特长距离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安全与防灾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引领性、支撑性和综合性的科研成果,保证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安全、优质贯通,并构建成我国超大特长复杂软土盾构隧道建设的技术体系。

他历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地下建筑教研室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退休后担任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在师生眼中,李永盛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仁爱宽厚。追忆李永盛,同济大学师生纷纷表示,他在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期间,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财务管理、产业发展、嘉定校区管理、对口支援等重点工作,为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