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全球科技重要制造者和出口者

  证券时报记者 陈霞昌

  5月17日—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次论坛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召开13场主题讨论会议和2场闭门会议。据主办方介绍,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等近百位中外高级别政经领袖、重磅专家学者,围绕全球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与投资等热点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多位专家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正在改变全球贸易格局,中国应该在全球贸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认为,从全球视角看,世界面临新局势、新变化,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平衡、不稳定,尤其是美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究其原因,美国慢性贸易赤字来自国内经济的不平衡,特别是美国民众的低储蓄率以及消费型经济所致,因此美国推出的关税并不会带来太多帮助。对中国而言,中国已成为全球科技的重要制造者和出口者,欧洲公司希望可以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迈克尔·斯宾塞则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贸易战是互相伤害,必须纠正,未来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建立多边体系,欧洲、中国及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支持建立相对合理、可行的多边体系。

  在中美关税博弈持续、全球贸易壁垒频现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日益显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就表示,尽管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了外贸企业压力,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弱。他认为,资本永远流向高回报之地,当前中国企业估值处于低位,经济基本面稳健,叠加庞大的高素质人口和全球最大工程师群体,形成了独特优势。同时,国家经贸、金融等制度持续开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这一趋势,不会因为中美关税博弈而改变。

  关于全球货币体系现状和未来,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逐步减弱,国际货币体系正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表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更加多元、更加包容。胡晓炼认为,未来会有更多的货币加入国际货币行列,货币除了为贸易、投资服务,也将会为金融稳定服务。

  在当前全球货币体系重建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脚步也引发众多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就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支持,与中国离岸市场发展相比,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更为关键,所以需要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增强我国金融的话语权。

  此外,在论坛上,《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改革、监管、开放等方面对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做展望。

  《报告》认为,首先,从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来看,当前外部形势严峻复杂,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国际贸易秩序重构,地缘风险开始上升。其次是金融安全与监管领域的问题,包括各国监管改革尤其美国监管改革会对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而数字货币领域一系列进展也对传统金融体系构成挑战。此外,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金融竞争格局的重塑,包括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全球金融体系进入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