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18%背后:阿里云如何讲AI盈利故事?
宣称要在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投入超 3800 亿元的阿里,上周交出了 2025 财年 Q4 的财报。与此同时,股价下跌了 8%。
财报中,阿里的整体营收同比增长 7%。阿里云收入 301.27 亿元,加速增长至 18%,为三年来最快增速," 主要由更快的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带动 ",其中便包括了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
而其 AI 相关产品收入,则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调整后 EBITA 约 24 亿元。全财年来说,阿里云收入达到 1180 亿元,突破双位数增长。
尽管,在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表示," 客户需求的增长是确定的 ",且 " 阿里巴巴投入云和 AI 基础设施的信心和决心不会改变 "。但对于阿里云比上个季度少了约 22% 的 Capex,"AI 搞不定了 " 的怀疑声还是开始此起彼伏。
在云和 AI 投入上野心勃勃的阿里云,为什么没能令市场满意?
阿里云在 AI 上做了什么?
阿里云近年在 AI 上抢占的市场,大体可以分为算力供给、开源基础模型服务以及云和 AI 人才储备。
算力储备上,阿里云已经依托全球 29 个地域、87 个可用区的分布式数据中心,提供算力服务。此次财报电话会中,阿里高层也说道,春节季度看到很多新客户需求,大部分是推理场景驱动。
但他们指出,一季度有供应链扰动和春节因素影响,导致客户需求的大规模上线是在二到五月左右,后期增速更接近预测正常情况。而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摩根士丹利看来也一定程度 " 掩盖了阿里云真实增长潜力 "。
今年 2 月,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的硬件基础设施。有行业人士向雷峰网透露,提出该投入计划后,阿里云已在全国寻找有基础设施储备的厂商,以及定制化数据中心建设。(阿里的数据中心建设情况具体如何,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Ericazhao23 互通有无。)
阿里对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与其源源不断的业务场景需求密不可分。外部客户上,今年 2 月苹果和阿里的合作,是一大重要推动力;内部,阿里大模型训推需求也持续强盛——今年初,阿里云发布了 Qwen2.5-Max 旗舰版模型,4 月又推出通义千问 Qwen3 系列模型,包含 2 个 MoE 和 6 个稠密模型,其性能的领先性都在各项评测基准上得以证明。
大模型方面,表示要 " 开源最强的模型 " 的阿里云,在盈利上也遵循长期主义。截至 4 月底,通义已开源两百余款模型,其 Qwen 衍生模型数量已超过 10 万个——对阿里云来说,首要的是先把市场做大,再等待规模产生新的效应。
其规模效应之一,便是 AI 产品给原有云服务带来的增量,这也是阿里云今年收入 " 主要由更快的公共云业务收入增长所带动 " 的原因。据悉,截至去年底,阿里云调用 API 的客户,上云的比例已高于大盘。
至于目标客户,不同于豆包主要打 ToC 市场,阿里云更希望大模型能投入企业市场,结合衣食住行。
在电话会上,阿里巴巴管理层也指出,积极使用其 AI 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逐渐延展到了中小企业。本季度阿里的 AI 产品行业,除了互联网、智能汽车、金融、在线交易等,还渗透到很多传统行业,如养殖业、传统制造业等。
而内部人才上,阿里云近来也注重招聘 AWS、微软、Google 等 ToB 的高管,从 PaaS 等层面驱动用云。并且,今年 3 月也有行业人士透露,阿里所有部门已被告知,2025 年的绩效将通过如何利用 AI 促进增长来评估。
阿里云在 AI 投入上的决心,显而易见。
市场给阿里云的预期,公平吗?
然而,市场对这份成绩单,似乎并不买账。业绩发布后阿里股价下跌约 8%,便是佐证之一。
有分析师指出,一个原因是外部市场给出阿里云增长 20% 的预期过高,带来了落差。并且,阿里云本季度资本支出仅 246 亿,甚至低于腾讯公布的 270 亿,大众也担心其在 AI 投入上的热情有些冷却。
而对于 AI 相关产品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有曾在阿里云工作的人士向雷峰网指出,AI 产品收入基数原本不高,且 ToB 回款周期较长,因此难以据此判断阿里在 AI 上盈利能力的最新提升情况。
同时,此次财报中,阿里云利润率环比下滑了 1.9%,也引发市场担忧。但,在 AI 应用尚未爆发的当下,商业逻辑本就未能形成闭环,AI 的火热,并不意味着 AI 产业盈利。
一方面,模型调用业务繁盛,带来的依旧是 " 旺丁不旺财 " 的局面:今年 4 月,阿里云公布通义千问大模型去年的 API 调用量和接入大语言模型的企业数量,都各增长接近 100 倍。
然而,厂商彼此为了招引客户推出的各类优惠政策和极低价格,让其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调查显示,去年来,阿里云已多次下调通义千问系列模型的价格,Qwen-Long 的输入价格从 0.02 元 / 千 tokens 降至 0.0005 元 / 千 tokens,降幅 97%,也就是说,1 块钱就能买 200 万 tokens。
并且,开源的 DeepSeek 大模型几乎是给国内闭源大模型都宣判了死刑,而他们此前是国内市场算力消纳的重要组成。大批模型训练公司需求不再,对大厂的算力租赁生意也是一场打击。
据市场分析机构 IDC 最新报告,阿里云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回升。且长期亏损的国内云厂队伍里,目前只有阿里云实现了盈利。只是,在 AI 还没能变现为营收增长的情况下,阿里云能讲的只是 "AI 带动云计算增长 " 的故事。但偏偏是 DeepSeek 的出圈、以及 Qwen 系列模型的领先性能,让市场对阿里云的增长判断抬至难以承受的高度。对此,大摩也为阿里云 " 辩解 ":阿里云战略完好,变现能力持续增强,只是市场预期过高。
长远来看,做 ToB 领域的 AI 基础设施,注定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收获未知的工作。而此次财报的发布、阿里云股价的下跌,或是 DeepSeek 之后,市场对 AI 盈利预期的一次矫正。
作者持续关注云计算、AI 相关话题,欢迎添加微信 Ericazhao23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