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学子镜头里的哈尔滨

5 月 14 日傍晚,哈尔滨阳明滩大桥旁,一位举着相机的年轻人屏息注视着天空。三脚架上的设备已静候近三小时,云层终于泛起红光,晚霞如火蔓延——哈尔滨的初夏黄昏在这一刻被定格。这位拍摄者叫姜智博,哈尔滨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大三学生,来自齐齐哈尔。他用三年时间,透过镜头不断了解着这座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城市。  

从 " 游客视角 " 到生活烟火

初到哈尔滨时,姜智博的镜头里 " 装满 " 了中央大街的穹顶建筑、红肠与冰雪大世界。但当他开始钻进面包房看师傅揉列巴面团、在街角记录匠人雕刻桦树皮画、晨练老人买完面包慢悠悠回家、孩童在百年建筑间追逐嬉闹,他觉得自己发现了真实的哈尔滨。一次早市拍摄经历更是让他彻底打破了对城市景观的刻板印象——天未亮透的街道上,冒着热气的豆浆锅、金灿灿的油炸糕、商贩们带着霜花的吆喝声,交织成更鲜活的哈尔滨。他的相机逐渐对准了建筑纹理间的生活温度。

四季轮转中的城市变奏

虽然是东北男孩,但他也曾以为哈尔滨的美只在冬季,而在持续三年的拍摄中,他看到了兆麟公园的丁香花海、松花江畔夏日的风筝、太阳岛层林尽染的秋色…… " 原来冰雪只是哈尔滨衣橱中的一件外衣 "。

翻动着不同季节的照片:春日花影里拍照的姑娘、夏日江滩上赤膊的少年、秋日江风长椅上远望的老人、冬日街道铲雪时呵着白气的环卫工,姜智博说自己越来越喜欢记录这种感觉,日复一日的记录之间也越来越融入这座城市。" 哈尔滨的热情得算得上咱们东北的代表,特别外放、特别浓烈。有一次我在松花江冰面拍冬钓,钓鱼大叔怕我冻透了,专门递过来热乎乎的豆浆让我缓一缓。那一刻,我就觉得哈尔滨的冷和暖是连成线的,火热的情是季节的冷封不住。"

寻找城市生长的年轮

为捕捉独特视角,姜智博常在周末背着相机走街串巷。群力新区的高楼大厦与老城区的欧陆风情相映成趣,科技创新园里年轻创业者的身影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重叠。在道外老街区,他跟着游人穿行于百年老宅院,听笑语欢声在历史凝重里悠长回响;在滨江铁路桥下,他拍下孩童踩着夕阳蹦跳的背影。最让他触动的是遇到一位中俄混血老人,对方用地道的东北方言讲述祖辈故事,这些画面连成了哈尔滨的记忆年轮。

镜头背后的新发现

从 2024 年 1 月拥有第一台相机,姜智博从手机随手 " 升级 " 到拍到扛三脚架追火烧云,300 多个日夜的拍摄让他积累了诸多城市影像。他拍下工业园区蓬勃的发展,拍摄创业者们忙碌的身影,也记录下这座城市在科技、经济领域的进取。他说:曾经以为哈尔滨只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老城,现在才发现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奋力奔跑。

拍摄哈尔滨的过程,就像一场与城市的深度对话。姜智博用镜头看到了更真实、更立体、更充满活力的哈尔滨,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眷恋与敬意。

亚冬会期间,他作为 IT 服务志愿者见证赛事背后的精密协作,也用镜头记录下运动员的拼搏瞬间。志愿者们来自不同地方,却为了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筹备工作紧张时,彼此相互鼓励、分担任务,这种团结一心的氛围也让他感受到哈尔滨强大的向心力。

如今,姜智博的社交账号里,百年建筑焕发新生、江桥落日沐雪熔金、早市人声热气蒸腾,这些丰富的画面构成多元哈尔滨的图景。这个仍在摸索光影的 "00 后 " 说:" 哈尔滨像本翻不完的书,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全新的注解——希望我的镜头成为更多人认识我第二故乡的万花筒。"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骁

图片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