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首次艺术展,游科埋下一颗大彩蛋
美丽的事物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每个人下地的劳动里。
重复、琐碎、具体、日复一日。
这大约是当我们谈论这个世界时,唯一有效的方式。
冯骥
2025 年 3 月 25 日
4 月 9 日,《黑神话:悟空》艺术展开展第一天,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进门大厅的白墙上,我看到了冯骥写下的这段话。
这是《黑神话:悟空》,也是中国游戏第一次以独立完整的艺术展形式,走进高规格的美术展馆。游戏科学的工作人员为此紧密筹备了 3 个月的时间,似乎是为了冯骥的话,策展人员在正式开展前一天晚上还在为展品贴标签。展览重现了许多游戏中的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了解幕后开发故事。

展览日期为 4 月 9 日至 5 月 21 日
此次展出将持续 40 多天,信息密度非常高,琳琅满目的展品被分为 7 个章节,塞满了美术馆整整 4 层的空间。这次观展,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 " 游戏是浓缩的现实 "。
展馆第一层的主题是 " 破顽空 " 和 " 载群生 ",展出了大量《黑神话:悟空》立项早期的原画以及后来根据设定做出的实体模型,展现出项目初期的大量细节。

2018 年用于定基调的美术原画
在细节层面,游戏最终呈现的效果基于这些画作做了不少调整,但整体已经 " 有那味儿 " 了。

早期 Demo 用到的美术分镜
在场景和氛围之外,角色和怪物也是游戏早期设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他们画了一些粗粝但风格化明显的怪物。

部分怪物设计
除了人物、怪物,随着游戏的进展,项目组进一步为葫芦、棍子等武器和道具做了许多细节丰富的设计。

各式各样的葫芦

细节丰富的武器
这些早期设计中的大多数都得到了沿用,并最终体现在了游戏之中,但也有少量的 " 废稿 ",出于种种原因最终无缘与玩家见面。据解说人员介绍,即使《黑神话:悟空》美术设计的成熟度非常高,整个过程也大概产生了近 1 成的高完成度 " 废稿 "。

没有用到的 " 废稿 " 之一
不难看出,这些没有用到的 " 废稿 " 也都体现出了不低的美术造诣。某种意义上,许多好作品都是 " 冗余 " 的产物,在最终呈现的形象背后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面相。我在游玩《黑神话:悟空》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感受: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多,快要 " 满溢 " 出来了。如果玩家拿着放大镜去抠细节,能找到非常多的惊喜和言外之意,而在这背后,都是扎实的耕耘。
来到第二层,展览的主题变成了第 3、第 4 篇章的 " 明邪正 " 与 " 开尘锁 "。在官方介绍中," 明邪正 " 以灵吉菩萨的身首相望,结合沙暴肆虐的黄风岭场景,还原游戏里的核心现场,通过实物真景来呈现 " 人、神、妖、魔 " 的演炼场。" 开尘锁 " 则以小西天为核心内容,以陕西蓝田水陆庵悬望为原型,结合虚实交织的手法,复现游戏中小雷音寺的震撼场景。
如果说第一层还只是克制的引子,第二层的展品则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震撼。在 " 明邪正 " 区域,高达 2.8 米的灵吉菩萨头颅面前,有许多人抬头观望。

比人还要高许多的头部造像
与之相对的,是灵吉菩萨在黄峰岭弹着琴的身躯,整个场景占地面积巨大,给人非常强烈的临场感。

场景占据了场馆一角
" 开尘锁 " 则重点展示了小西天的悬塑,它们取材于陕西蓝田水陆庵,制作团队基于实景扫描进行了一些后期修复,将其最终呈现于游戏之中。此次展出的是他们后期根据游戏中的数字模型制作的实物。

取材于实景的悬塑
在观赏这些悬塑时,解说也不由得感慨,能将这些场景做进游戏里,真的是 " 老祖宗赏饭吃 "。若不是通过实景扫描的方式来做,团队不可能做出这样大量、风格化且细节丰富的原创设计。除了这些,整个展厅还有非常非常多的展品,正如同行解说所说,如果细看的话,一下午根本逛不完。
逛完官方展品的展区后,最后一个区域还展示了大量的二创作品。

来自爱好者的投稿
就在这片展区最后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鹤仙人的画。据说,这幅画是官方埋下的一颗彩蛋,有心的玩家可能会猜到一些背后的意思。

据说这是一个彩蛋
最后,我们还得知,此次展览的所有门票都可以免费换取一本《黑神话:悟空》原画集。原画集中,玩家可以看到更多细节,展现出《黑神话:悟空》项目组背后的耕耘。

凭票赠送的原画集
在展厅的白墙上,《黑神话:悟空》美术总监杨奇也写下了一句话:" 游戏艺术,登堂入室。" 参观完展览之后,我想,这句话也可以代表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