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洲:从“全村的希望”到“过时的垃圾”,这么快?

席亚洲

独立军事评论员,IT 业观察者

人类历史上总有这样一些时候:随着基础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迅速进化,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内就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而很多武器昨天还被寄予厚望,被视作足以颠覆战争形态的新发明,今天就成了过时的垃圾。

  而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就会引发战术战法的巨大革新,之后引起战略的变化,进而引发世界力量分布的变迁和世界局势的改变,最终重新书写世界局面。

  本周,有几件事值得我们以上面的视角来聊聊。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发生军事对峙,可能随时发生局部冲突。

  双方目前在网络上疯狂发布各种消息,把大量飞机坠毁、无人机坠毁、以及其他有的没的的视频都发上网来,说是击落了对方的飞机。一段印度苏 -30MKI 飞机意外坠毁的视频被双方反复使用,这边说这是坠毁的 FC-1,那边说这是被击落的 " 阵风 ",可谓是 " 一堆残骸,各自表述 "。

印度网民把去年自家苏 -30 坠毁的照片当成击落 JF-17 的证据……

  但是从双方目前对峙的情况来看,目前双方对峙的主力是巴方的歼 -10C、JF-17 和印方的苏 -30MKI、" 阵风 ",都已经在各方的视频中亮相。可以看到巴方的 " 枭龙 " 和歼 -10C 都携带了 PL-15E 空空导弹。

  而巴方还在 5 月 1 日声称印度可能在 24-36 小时内对巴基斯坦发动进攻之后,又发布消息说在空中对峙中,迫使印度战斗机 " 仓皇逃窜 "。

  话虽如此,由于印度空军在规模上的优势,人们似乎对于印巴空中冲突一旦扩大化后巴基斯坦是否仍能稳占优势保持怀疑。

巴方发布的 JF-17 战斗机携带 PL-15E 照片

  其实这就构成了一个悖论。理论上来说,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陆军对比,从机械化装备普及率、部队编组方式等方面来看,似乎巴方还略占优势,只不过巴方的机械化部队装备的技术水平比印军还差了一些,巴方炮兵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优于印军,但印军的炮兵总数要超过巴军,巴军先进坦克技术水平要超过印度的 T-90,但印军数量巨大的 T-72M 坦克要比巴方仍有大量 59 式凑数的部队要充实……总之双方的地面部队算是互有短长,但总数上来看印军还是要更多一些。

  从历史上双方交战的结果来看,似乎印军也有一些 " 心理优势 ",但近十几二十年来巴基斯坦通过改善外交关系获得了不少援助,应该说总体装备、组织形势与当年相比可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总的来说,双方要是真的发生大规模冲突,很可能会出现 " 一对绝妙的对手 ",短期的局部冲突很难说谁会占便宜,但如果演变成长期战争,那么规模占优的印度很可能会占据上风。

  但在空中对抗方面,巴基斯坦在 2019 年的印巴空中冲突中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们走出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低谷,在技术装备、组织方式、飞行员训练水平等方面又回到了稳压印度一头的优势地位上。

  当然,理论上,印军空军规模还是更大,技术上差一些不代表不能打,很可能双方如果进入消耗战,那么还是得看谁能获得更稳定的补货通道了。

印度也知道 " 不用倒卡天线的倒卡神器 " 并不好使,但奈何 " 乌塔姆 " 国产雷达迟迟搞不出来,所以至今改装苏 -30MKI 这事儿还是镜花水月

  当然在这方面,印度并不占优。

  梳理了一下最近一两年来印度空军苏 -30 战斗机相关的新闻,可以发现印度空军并非不理解苏 -30MKI 技术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其实从 2019 年印巴空战之后,印度空军就已经很清楚这种使用 " 不用倒卡天线的倒卡神器 " 其实说到底还是一种电子技术上落后于时代的产品,加上当初在寻求苏 -30MKI 现代化改进上一会儿贪大求洋要装法国、以色列的电子设备,一会儿 " 印度制造 " 上头,说所有东西我大印度自己都能造……磨磨蹭蹭,最后就是——基本上没怎么改。

  今天这些苏 -30MKI,别说和高原另一边的歼 -16 比较了,和俄军目前使用的苏 -30SM 也已经不能比了。至少来说,苏 -30SM 现在的飞控系统和矢量推力系统都已经交联好了,比印度人靠小摇杆手操矢量喷管已经强多了。

  此外 2019 年后大家本来都推测为了应急,印度一定会购买一批俄罗斯的 R-77-1 增程型空空导弹,虽然 R-77-1 增程效果也没那么大,但好歹总比不增强吧?

  不,印度人又是一边贪大求洋吃外国忽悠,说要买以色列的 " 德比 -ER" 导弹,说这小导弹能打 100 公里,这也就印度人自己能信,不过似乎最后这也是吹得多、做得少,并没有真正大量采购这种导弹。另一边又大力 " 印度制造 ",开始采购国产 " 阿斯特拉 " 导弹,不过由于 DRDO 生产能力实在有限,虽然 2019 年开始就全力鼓吹,但实际上据印度国防研究组织官方网站 2025 年 4 月 27 日的消息,截至 2025 年 4 月,印度空军已经收货和已经下采购订单的导弹总数也只有 400 枚,此外还有 200 枚导弹在 2024 年 8 月获准筹备生产。也就是说目前印度空军总共也就只有不到 600 枚 " 阿斯特拉 " 导弹。

基本上 " 阿斯特拉 " 就是按照印度人的想法重新设计过的 R-77,导引头都是直接仿的

  虽然 " 阿斯特拉 " 导弹基本就是个 R-77 改进尾翼增加射程的改进型,其早期型的导引头都是直接从俄罗斯进口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也已经算是印度人目前能上手的最好导弹了。只是这个装备数量嘛,考虑到 2019 年短暂的空中冲突中双方都互相打出去几十枚导弹,这个数量要应付与巴基斯坦的全面冲突显然是不够用的。

  此外,印度的临时抱佛脚也是让人惊讶的。2025 年 5 月 1 日,印度国防研究组织官方网站称,印度空军终于批准 " 阿斯特拉 "MK-2 型导弹进入低速生产。而且新闻里还专门强调," 阿斯特拉 "MK-2 导弹的射程为 160 公里,比中国出售给巴基斯坦的 PL-15E 导弹标称的 145 公里的射程要远。

  但是这事儿吧……懂的都懂。大家都要按照军火市场上宣传材料标注的射程的话,那 AIM-120-C5 和 PL-12 的标注射程也没比 R-77 远多少啊,为什么 2019 年印度人会被压着打呢?

  反正虽然我们感觉巴基斯坦的歼 -10 携带 PL-15 导弹起飞的画面没什么,但在印巴两国,不仅仅是网民嘴炮的问题,是真的引起印度空军和 DRDO 的惊慌了。

  反正印度空军战斗机部队的情况就让人联想起 1894 年的北洋水师,刚成军的时候威武雄壮的强大装备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过时了,并且主要武器与对手存在了代差。而政府也没有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的情况下,及时拨款采取实质性措施进行修补。

  最后到了要用的时候,才想起来我这速射炮没有也就罢了,我这老炮的炮弹怎么也不够啊,哦原来是因为我们国内生产不出开花弹啊……

  当然了,话虽如此,印度空军目前面对巴基斯坦,也只能说是数量优势被对方的技术优势给平衡掉了一部分。不管怎么说,我苏 -30 数量够多,好几百架呢,比巴基斯坦一两百架的 JF-17 加几十架歼 -10C,那依然数量占优嘛。况且这不还有 " 阵风 " 战斗机嘛,虽然技术上好像也已经不如歼 -10C 了,但好歹没有代差,真要打起来还有一定悬念。

  其实印度的苏 -30MKI 这种在过去几十年里寄托印度人希望的战斗机一夜过时,也不是最近唯一此类新闻了。

  最近关于西方援助乌克兰的 F-16 战机也是 " 好消息 " 临门:先是乌方称,这些飞机上搭载的雷达寿命将尽,其探测距离已经远远达不到最初服役的程度;另一方面最近又有消息说,美军即将向乌克兰发货一批 " 飞机坟场 " 里的 F-16 战斗机,这些已经不具备飞行能力的老飞机的任务就是给乌克兰空军当 " 器官捐献者 "。

据说美军最近给乌克兰弄了几架图森基地附近飞机坟场里的 F-16 过去

  怎么说呢,虽然说 F-16 大家从一开始就说它再怎么说也不可能和苏 -35 等新一代俄国飞机相提并论,但居然能拉胯到这个程度,或者说居然是因为即将因为寿命问题无法起飞作战,这还真是之前没想到。

  只能说北约 " 撒烂污 " 的水平真的是超乎了我们的意料。

  而本周更让人惊讶的,还是美国陆军对于其一系列原本受到很大重视的武器装备,大刀阔斧排头就砍。

  被砍掉的项目包括:M10" 布克 " 轻型坦克、" 悍马 " 改装项目取消、JLTV 联合轻型战术车停产、以 M2 步兵战车底盘发展而来的 AMPV 装甲输送车停产、" 斯特瑞克 "DVH-A1 轮式装甲车项目取消。

M10" 布克 " 还没采购几辆呢,就没了,当然这其实没啥问题,因为确实这车又重,防护又不行,火力也拉胯,也上不了高原,到底图个啥呢?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 · 德雷斯科尔还表示,美国陆军有可能还将会退役整个 AH-64D 武装直升机机队,因为这些直升机 " 维护保养过于昂贵,将它们退役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战备率 "。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表明美军以后只保留 AH-64E 直升机。

  此外,MQ-1C" 灰鹰 " 无人机,包括与该项目相关的发展项目也可能面临结束,包括旨在加强 " 灰鹰 " 短距起降能力开发的 " 莫哈维 " 无人机,也面临项目终止。

  而相比之下,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发表的备忘录里则说到了一系列美国陆军接下来将会继续得到持续投资的项目,这包括:

具备末端制导能力的 PRSM 导弹,将在 2027 年前投入使用,要具备反舰能力。

  制电磁和 " 制巡飞权 " 系统,也要在 2027 年前投入使用。

  部署在师级的打击无人机(巡飞弹)系统,要在 2026 年前装备,这种巡飞弹要具备空射和陆上发射能力。

  与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融合的反无人机能力,2026-2027 年投入使用。

  前线部队可以使用的先进增材制造能力,如 3D 打印技术,2026 年要投入使用。

  在军、师级指挥部部署基于 AI 的指挥控制能力,2027 年投入使用。

  不能不说,这些东西真的很惊人,似乎也很符合网上一些人的想象——无人机军队啊,未来军队全部围绕无人机,进攻靠无人机,防御也靠无人机,传统武器都没用了,不重要了,随便吧。

  但在美国人这儿,在特朗普政府的手里,我现在就可以预言,这将会是一场笑话。

  第一个点,在于 2027 这个时间节点,美国人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又执着起来了,之前一堆关于高超音速武器、新舰艇、新飞机的节点都设在 2027,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时间节点肯定保不住了,于是就纷纷开始打马虎眼,说 2027 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啦,我们 2030 年以后能实现就行……

  但现在从赫格塞思这个诡异的 " 无人机军队 " 的计划来说,我不觉得这些项目 2027 年能实现,事实上连美国人自己也是这样说,包括《防务新闻》采访的美军退役将领都在说:" 这是美国陆军的领导层极为大胆的决策,尤其是把 2027 年设定为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留下的时间只有 32 个月了。"

  说得不客气点,这就是一次典型的 " 洋跃进 ",如果美军真的在赫格塞思备忘录里提到的这些项目上注入巨大资金,十有八九会得到一系列 " 过渡性、临时性 " 的东西,时间节点一不小心就过了,最后再因为更加新的技术出现,被迫取消。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样一位国防部长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挺顺理成章的

  为什么各国之前在无人机、巡飞弹领域发展中通常都不会直接 " 下重注 ",而是采取类似于风险投资的策略,广撒网,就是因为这些技术虽然未来潜力巨大,但目前尚不成熟,如果贸然进行大手笔投资,往往只能起到反效果。

  只有在相关技术充分发展成熟的时候,才是开始以巨大投资,追求巨大成果的时候——这一点和中美两国发展高超声速技术的情况类似。

  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成本,把基础技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后才开始出现多种不同技术指标性能指标的成品武器。

  而美国方面,目前现有的高超声速武器发展计划都是基于上世纪 80-90 年代一系列并不成功的原型飞行器技术基础上,把巨大的资金投入在这些根本不成熟的东西上想要来个 " 洋跃进 ",比如目前即将进入部署阶段的 " 暗鹰 "(LRHW)导弹,其技术实际上是基于上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的旋成体 MARV 试验,而不久前被海军叫停的 HALO 项目,基本上还是基于上世纪 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一系列不成功超音速冲压发动机导弹概念,只不过给加上了超燃冲压的噱头,但实际上距离成功远着呢,更不用提战斗部重量只有十几公斤的笑话一样的 AGM-183 导弹。

  可以说这些项目就是在技术尚未成熟前提下,强行 " 大水漫灌 " 出来的恶果。

  如今在无人机领域,可以说如果按照类似的搞法,直接给那些硅谷新创的无人机企业一大笔钱,然后给他们提一系列理想化的设计要求,那人家没有理由不接你的钱啊, 但……技术水平没到,你真的能做出来这些东西?

  就和当年拉姆斯菲尔德的 " 网火 " 项目一样,难道那时候洛克希德公司不知道,2004、05 年左右的无线网络技术是什么状态么?但美国国防部说了,我给钱,你搞就完了。

  好嘞,那还能不要?

  而且我跟您说,我这导弹可好——废话," 网火 " 项目的关键问题从来不是导弹问题啊,折腾到 2011 年,终于说,啊,网络技术搞不定啊,带宽不够啊,反应速度不行啊,数据链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问题啊……其实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网络技术没有达到那种水平,   但既然有冤大头给钱,那不挺好?万一成了呢?

  如今的无人机、AI、3D 打印,这些时髦的新技术名词,如果你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它们的能力和效果有一个正确的预期,提出一系列有效且合理的使用要求,投入适当的资金首先发展基础技术,在令人满意的新技术能够成功展示之后,再去发展真正能够发挥优势的新武器、新装备,这才是按部就班的科学发展,无非是这里面的有些步骤可以快一点、有些可以谨慎一些嘛。

  如今的美国无人机 " 洋跃进 ",可以预计美国接下来会出现一大堆各种无人机,但真能搞成赫格塞思要求的 2027 年前这个也要投入使用,那个也要产生效果吗?

通用原子能公司为美国空军开发的 YFQ-44A 无人战斗机,美国空军还专门发视频说这玩意 " 很霸道(VERY BADASS)"

  那可够呛了,因为这实在不像是今天的美国能做好的事情。

  倒是这次被美国人取消的项目,这里面 " 灰鹰 " 无人机停产其实不算意外,因为现在战场上这种准备冲到一线去打坦克的大型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似乎确实生存力已经相当不足。

  但有很多其他项目,可以预计会造成比较长远的影响。

  尤其是 M10" 布克 " 轻型坦克、AMPV 装甲输送车、悍马改装项目、新 " 斯特瑞克 " 底盘等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取消而没有新的项目来弥补,那么意味着美国陆军的车辆将会陷入严重的维修危机。

  因为军用装备和我们家里的小轿车不一样,它的磨损情况会很严重,当然,军用车辆也会得到更多的维护保养。但问题是,美军如今在维护保养上的经费也不是很充裕,目前的美国陆军主要装备妥善率也是往往在五成左右徘徊。

  如果不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将其更换为新车,或者对车上的关键设备进行重新设计,那么陆军面临的车开不动、直升机飞不起来这类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所以美国陆军如果把这些更新自己手头老旧车辆的基本工作给停了,转而去在本不需要那么多经费的无人机领域 " 大水漫灌 " ——十有八九这种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结果可能是过几年又被迫搞出来一堆新的地面作战车辆维修升级方案,而无人机项目则很可能在烧掉与效果不成比例的金钱后黯然过时。

  这应该说是这些年来对美国军事技术发展的多年观察的经验之谈。

  其实最近美军对于 6.8*51 毫米新枪的吐槽也已经开始出现了。此前还一度觉得这种子弹挺有创新意义,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配发的弹药和民用 FURY 弹一样,只是铅芯加铜被甲,就觉得这玩意不靠谱了。因为这种新枪的意义到底是要打远还是要穿透防弹衣呢?

  当初开发阶段它就被吐槽,花了巨大的成本,甚至给步兵配发了带有火控功能的瞄准镜,最后只是让士兵能够和一个抱着 PK 机枪的第三世界小屁孩在 2000 米距离上 " 公平对射 ",毫无意义。

  后来美军就强调这个枪能击穿防弹衣,膛压如同坦克炮——据称能在 600 米距离击穿所有现役防弹衣——当时我就理解为它进入美军服役时就会开发类似我军的钢芯穿甲弹,然后配上高膛压、高存速,可能会给美军一种在远距离上击穿对手防弹衣而对手的 5.8 子弹在这个距离上难以击穿美军的重型防弹衣的优势。是不是这玩意更适合未来的 " 对等对手公平对抗 " 的战场啊?

  但现在来看,并没有这种钢芯弹,而铅芯弹目前也已经有人用它进行过测试,结果证实即使在很近的距离也不具备有效击穿重型防弹衣的能力。所以看来,美军更重视的还是精度——那就是说,还是更重视和第三世界小屁孩对射……这就很无语了。

  相比之下,最近俄军开始广泛使用一些奇怪口径和奇怪来源的弹药,主要用来发挥夜战优势,用小分队快速消灭乌军的渗透分队,这些弹药的特点就是能在 1000-2000 米距离的对射中保持相当精度并且确保击穿重型防弹衣。

  这显然不是美军的 6.8*51 嘛……但它的实际功能好像又和美国人自吹的功能很接近。

  之前有朋友就说,发现现在美军所提出的很多设想和概念,实在是非常适合别人学习,但他们自己却往往无法把这些东西从概念变成实践。从六代机到新步枪,感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呢。

  那,这样好像还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