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陈丽君误称“贾宝玉是长子长孙”一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水姐,原文标题:《陈丽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两股半清半浊的溪川在奔涌,

它们确凿地,玻璃般平滑地

淌入大地精细的漆黑纹理。

——伊丽莎白 · 毕肖普《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1

青年节附近的陈丽君,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她在《文化十分》中的采访说起的 " 贾宝玉是长子长孙 ",引发教育界的抨击和热议,随后,她念错字的视频切片纷纷被放出,埋伏在身边的黑粉们肯定不放过任何一次趁势头攻击的机会;

另一方面,她在 " 五四晚会 " 上将戏腔越语与粤语的跨界碰撞,跟港星周柏豪的《铁血丹心》也马上出圈,她的舞台范围在不断扩张。并且她同时斩获 "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与 " 浙江青年五四奖章 "。

她凭借个人影响力,已经能伸出多种接口,让曲艺在更多场景里放出沉闷已久的葆光。所以,于她的价值而言,这点失误和挫折,注定仅仅是成长路上的 " 逆向调节因子 " 罢了。

过了一两天,她落落大方地道歉了,流着眼泪,自称 " 宝二爷 ",也自称 " 孩子 ",她说," 宝二爷面对记者的时候说错了点话,其实陈丽君面对你们的时候也老是会说错话,我以后一定会让我自己的嘴和我的脑子站在同一战线上。" 她自称是 " 不完美小孩 ",不能保证一定不会犯错,哪怕自己力求完美,以后会增强文化修养。

陈丽君的舞台形象就是很美。是那种女人看了都会尖叫的 " 雌雄合一 " 的美。这是女性很希望自己做到的形象。丽君这个名字,也符合这个离火的女性发展时代。离,就是附丽。她是这个时代的标点符号。

我是绍兴人,从小看社戏 " 戏文 " 长大,虽然我没有爱上这种艺术形式,但内心里觉得这就是个纯粹大女主们的殿堂。那时候看着清一色的女人们,有着各种男女老少的扮相。女性时代崛起的,它不大放异彩,谁能大放?

陈丽君的眼神戏、演技、台风、长相,都是无可挑剔的。她也是 13 岁就决定了走这条路,并且坚定不移。庄子所谓的 " 外化而内不化 ",就是内心始终凝寂持守,才能真正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最不好的境界,大概就是 " 外不化而内化 ",内心没有核心,被外界人事物入侵,同时又没有改变外界的力量。

为什么陈丽君没有好好去读原著?是因为她的艺术教育体系里,不曾有这样的配置。所以,要反思的是整个艺术领域跟文化领域的脱节!陈丽君粉们也不应该去网暴南大文学院教授。因为他只是实话实说。

其实 " 文、艺 " 本该在一起,奈何彼此瞧不起," 文艺青年 " 这个词,更是被大伙儿所鄙夷。主要是我们的核心哲学力量不够,不能让各界都成就一种彼此 " 向上一路 " 的兼容。

2

我也比较好奇,对于自己几乎每天都在表演的人物,怎么会不好奇收集关于他的一切?可能真的是因为太熟悉了。熟悉到陌生感会随时袭来。这一点也是过于职业性导致的。

人之为人应该表现出一种," 自我空间 " 建设的决绝态度。虽然我们都在江湖、职场、朋友圈活着,但我们更应该活在自己不断精进的氛围里。

命运总是充满了存在主义的荒谬性。她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说出 " 贾宝玉是长子长孙 " 这句话,说明现实版本的命运着实转折得太突然,人们都是被一些看不起眼的细节,牵扯入另一个迷离空间的。

其实,我个人觉得,念错字啊,写错别字啊,都不算什么。大文豪的底稿也是圈圈改改的,任何人都不例外。我自己也经常写错别字,但不耽误我高中语文都考过 100 分制里的 98 分,使得我当年从班里面的总分第 14 名一跃变成第 1 名;也不耽误我 20 岁就写书出书。

至于搞不清楚人物逻辑,那确实是需要多读书,增加点修养的。演员要成为艺术家,要成为传道授业的老师,传承自己光辉时代的 Legacy,则真的需要一辈子去修养。

演一个人,真的要去研究这个人的所有的一切,对它相关联的一切都好奇,都成全。

当然,我们这些过客,不用求全责备这个时代的艺人。网红顶流的宿命,不该是捧得很高然后被摔死。不过你去看看网上现在的趋势。2022 年左右被捧起来的一批大网红,都在面临挺大的挑战,包括刘畊宏夫妇等等。

三年左右时间,很多事情都会改变,所谓各领风骚三五年,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网红的宿命,就是带货,买课,割韭菜,私董会,要在黄金期内赚钱,不然过了三年,就不会太红。三年中囤积的新的恩怨情仇就会发挥作用,江湖会再现新的拉仇恨,一波对抗中,挺住的,才有新三年。

记得我的老师曾说那么一句话," 当哪一天你不再有自我,你就火了。" 你的自我被吞灭,你要成为别人心中的那完美无缺的人。

这是一个人人不容冒犯的时代,一个调侃和讽刺随时可能有罪的时代,一个空洞赞美和僵硬微笑越来越泛滥的时代,更是一个严肃的时代。很多的举报都发生在最亲近的圈子里。

捧一个人摔一个人,似乎是我们斗争文化里古老的症结,只是互联网加速了这个过程。其实所谓的宿命,就是螺旋共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的事。投射在这个人身上的,可能都是我们自己的爱恨情仇。

我命由我不由天,唯物和唯心之争,其实也是文化宿命。未来几年再看看,可能这句话,也会被反转!

3

我最近看一本好书叫《街头哲学》,它里面写的几句话,我觉得特别适合我们去滋润自己的内心,对别人多点包容,少点指责。

" 一个人经得住赞誉,就要准备好被诋毁。生命的意义就是,尽管我们不知道剧本,但一样要能赋予自己在剧中的角色以意义,因为大幕拉开,聚光灯照向你,观众正等着你开始表演。" 这句话,真的太适合陈丽君了。

" 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变得坚硬而冷漠。我们想得太多,感受得太少。比起科技,我们更需要人性;比起智慧,我们更需要仁慈和温柔。" 这句话,真的太适合观众了。

只有当遗忘发生,生命才有可能。所以,忘掉自己的一切成就,才能重新开始每一天的创造。忘掉自己的悲惨,才能让自己全心全意重新投入。

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把自我全然忘记,全然工具化,搞钱搞事业,完全没了感受,这真是人世间真正的隐身术。

但其实,人还是要有感受力的,并且感受总是会犯错的。在对错是非恩怨里活着,然后清醒地拥有自己修炼出来的心。要拥有真正的信念和信仰,其实重要的步骤就是怀疑它,即便是科学。

喜剧演员格劳乔 · 马克斯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意思大概是这样的:" 这是我的原则,如果你不喜欢,我还有其他的原则。" 江湖里的生存之道,中外古今,都是变通。

心在悟,物在行。心物合一,就是悟行合一。人的一次悟道的新鲜度和有效期,连龙场悟道的 " 心即理 ",最多也是三年后必须更新迭代为 " 诚意,念起即行 "。真正的圣人都是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和学说,更新自己的影响范围的,要是更新不动了,腐朽就开始了。

顿悟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那些经验给予的振奋感是难以持续的。感受振奋的机会都非常罕见,而且产生这些机会的动力很容易消散。

人很容易,给他人光环,然后祛魅,但还是会返魅的。生命如果有朝一日在高峰,或在低谷,更可以追求丰满、丰富、深刻、价值、更显本色。所有的历练都会告诉我们,世界尚未失去意义:" 它惊艳、美丽、可怕、迷人、危险、性感、真实。"

1992 年出生的陈丽君,今年 33 岁。传统上说," 三十三,乱刀砍 ",是个比较复杂的年岁。

2023 年,她因为参演《新龙门客栈》的 " 玉面郎君 " 贾廷走红。扛着女生,松弛转圈,让她获得 2024 电影中国戏曲电影大战 " 最佳男主角 "。" 老公姐 " 就此诞生。

她的唱功,依然让人着迷。这个年代,做文化原创的和做文化传播的地位,都齐平了。但做文化原创的人,过得很难。做文化传播的人,容易在台前,也容易忘掉真正文化的源头。

不过,生命真的充满了 " 身旁的陷阱 ",那些错别字,那些需要查漏补缺的东西,为何没人真诚地提醒她一下。

但我依然喜欢她的坦诚和纯粹,她也是感受型演员,她在演贾宝玉的时候,会奔奔跳跳地感受他的喜悦,会滚在地上感受他的疼痛。

她学戏曲二十年的刻苦,就是赤子之心。她把戏曲艺术推荐很多人,甚至推荐越剧之外的很多曲种。传统戏曲现代化基因浓度最高的就是这个 " 小生 " 了。

最爱你的人和最恨你的人,一定都在身边。在这个时候,还是保持真诚和善良,你就赢了。

她的其他采访,也挺有 " 思考含量 " 的,比如她说,她会接受累,选择做到最好;她要把高流量转成高质量。

一直都希望这些三十几岁,闪闪发光的女性们,在各自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上,更加滋润自己,影响他人!

从高度专注中才能诞生美妙的松弛;在幽微而深刻的原典聚焦中才能诞生真诚的柔软;自我风格的凝寂持守才能自洽;生命接住重重诋毁再生光明才是真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作者:水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