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刚停战,中方公布一件大事:又给莫迪沉重一击
就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方面对外宣称全面实施停火后不久,据央视5月12日报道,5月11日,根据相关地名管理有关规定,民政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就藏南地区的部分地名进行了系统化、标准化处理,5月11日正式对外公布第5批增补藏南地区的27个地名(公开使用)。
根据2022年修订后的《地名管理条例》,以及2024年5月1日开始实施得《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截至2025年5月11日,民政部门已经先后分5个批次对外公布藏南地区地名增补公告,增补地名合计89个。
其中第一批6个(2017年)、第二批15个(2021年)、第三批11个(2023年)、第四批30个(2024年),第五批27个(2025年),这些地名覆盖了错那、隆子、墨脱、察隅、朗县和米林县等6县区域。
在对外公布增补地名之前,我藏南地区东段内仅标注了达旺、德让宗、邦迪拉、哥里西娘 、尼乌木、格当、里戛、阿帕龙和瓦弄等36个地名点,相对这一广大地区来说显得很稀少,形成了较明显的“地图上空白区域”,随着增补地名的不断增加,相关地名系统的完善全面加强了我对该地区的主权宣称。
众所周知,地名是对具有特定定位方向、方位以及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用名称,地名不仅具有指向性、指位性、社会性、继承性以及稳定性,而且也是对外宣称国家主权以及意志在地域空间层面上的重要反应,是一个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相关法规对所辖区域空间或领土领海给定的符号定义。
也因此,地理地名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地名进行清晰、标准、准确完整的界定,将对内、对外全面标注藏南地区主权具有重要依据作用。
因此,中国此举的首要目的自然是对外宣示我们对于藏南地区的主权,持续向国际社会传递“藏南属于中国”这一明确信号,挤压印度通过非法抢占藏南地区塑造既成事实的空间,为未来可能的划界谈判提供法理和事实依据。
尽管中国此次宣布地名,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但在印巴刚刚停战的情况下,中国此举仍旧有可能起到联动效果,从东部方向上,敲打了一下莫迪政府,帮助巴基斯坦方面减轻其军事上的压力。
毕竟,印巴两国在停火后都指责对手违反了停火协议,双边关系仍旧较为紧张,两军一线部队再次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将会长期存在。